记忆里的“烟火气”
文丨朱战斗(安徽五河)
八月,正是春山芋上市的时候。赶集时贪图便宜,我买了十七八斤。左手换右手,好不容易拎到家后,我反倒落得家属一通埋怨——买多了。的确,天气很热的时候,山芋易坏。我把山芋倒在阳台上晾。吃着吃着,山芋开始鼓嘴发芽了。妻子和孩子说吃了不好,劝我扔掉。我觉得扔了怪可惜的,忽然想起小时候吃山芋母的那些事情了。
春天,大人们把从地窖里精心选出的山芋排进土里,让它们发芽拖秧,留着剪栽。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种地的人家,在留下充足的口粮和种子以后,会把粮食卖了抵农业税和提留,余下的钱用在小孩交学费或看病啥的。小孩多的家庭开支大,留的口粮本身就不多,平时需要花钱时,主要还是靠卖粮食。这样的人家偶尔会出现粮荒。他们向邻居或亲友借粮食时,大家谁也没有看不起谁,都是主动解囊相助。这样的人家还不是少数,因此,凡是能吃的东西都舍不得丢弃。为了果腹,捋榆树叶拌玉米面蒸着吃,山芋母削去变软发芽的部分烀着吃……我至今清晰地记得吃山芋母不止一个年头。只是割了一茬秧的山芋母,没有霉变的情况下中间部分变化不大,削好后还是可以煮熟吃的。如今山芋母只是露了些芽,吃了也应该没事。毕竟年代不同了,我上网查了一下后才决定留着吃。
夏天,家家户户小园地里不乏各种蔬菜瓜果。那些用农家肥作为底肥的蔬果,长势喜人。生火做饭时:摘一把豆角,和青辣椒炒着吃,或花面皮既当饭也当菜;掰一个冬瓜,削下来的皮炒,冬瓜段烧汤,一瓜两吃。小孩子嘴馋的时候,无论是谁家的瓜果,只要熟了都可以摘了大快朵颐。绿绿的嫩嫩的芝麻叶,不管是谁家地里的,喜欢吃的人家都可以去打来淖水晒干。豆面条里放入浸泡过的芝麻叶后非常好吃。夏天发大水的时候,乡亲们可以大大地改善伙食。那个年代,水质好,鱼多。大流时,排簾等鱼;小流时,张网捕虾;流退时,浑水摸鱼。喜欢逮鱼的,捉得多了,自己吃不完,就送给左邻右舍,有福大家一起享。
秋天,黄豆、花生、玉米等庄稼成熟了。收获的时候,这些庄稼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嫩的,于是把它们的嫩粒剥下来,炒着吃当就饭菜。秋豆角或豇豆蔓缠在高粱或玉米秆上,绳条似的豆角、豆荚从秆上垂下来,充满了无限的生命力。豆角吃不完的时候,淖过水晒干,留着过年包馒头。豇豆荚摘下来后暴晒,豇豆捶下来后留待农闲时机成面,擀面条或摊大豆饼子。
冬天,庄稼颗粒归仓,冬小麦也已播种完毕。这是庄稼人最闲暇的时间,在轻松与惬意里,也多了想方设法犒劳犒劳自己的机会。于是,妇女们忙着把豇豆浸泡,机成面摊大豆饼子。摊大豆饼,一般是几家合作完成。她们把豇豆面活成糊,集中端到一家摊。我的母亲是摊豆饼的能手,往往都是掌勺的。等大铁锅烧热后,母亲把活好的豇豆面糊舀上一大勺撇进锅里,快速地用河蚌壳抹平,如果再有个能掌握好锅底火的助手,相得益彰,摊出的大豆饼子厚薄均匀,不糊不碎不粘锅。负责晾晒豆饼的人,把豆饼挂在绳上,待晾硬之后,切成条放在苇席上晒,好腾出绳子挂另一家的。到饭点时,不管是摊谁家的,喜欢吃豆饼的孩子,可以拿刚出锅的豆饼卷咸菜或豆食吃过上学;不喜欢吃豆饼的,就到另外的人家吃饭。没在一起摊豆饼的人家,喜欢吃的也可以来品尝,然后品头论足一番。大家有说有笑,没有一个人计较的。
漏粉条是个技术活,更是一家一户完成不了的。上冻前,大伙儿聚在一起,干起漏粉条的准备工作:把山芋清洗干净,磨成粉后再用水冲洗,过滤掉渣滓,沉淀出粉;取出淀粉块再用清水冲洗,洗得越干净粉越洁白无瑕。上冻的时候,开始漏粉条:打芡和面由行家里手完成,有弹性的面团是漏好粉条的前提;掌握好捶漏瓢的力度和节奏是粉条粗细均匀的关键;把活好的粉面团放在漏瓢内,面会随漏眼挤下来,流进沸水里,粉条便做成了。因为要长时间的接近热锅沸水,即使天气寒冷,掌漏瓢的人也是满头大汗,非常辛苦。由于长时间的烧锅,加上住的都是草房子,偶尔也会有失火的现象,但是在场的人多,及时扑救,一般没有大问题。乡里乡亲的,没有人家会抱怨。有一年轮到在我们家漏粉条的时候,就发生过失火的现象,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第二天晾晒粉条的时候,大家不惧寒冷又一起忙活起来了。
过年时的“烟火气”是最令人难忘的。每家每户买来红纸,交给平时办事时掌账的先生,告诉自己需要哪些春联。过一两天去取的时候,除了一些门联之外,也会有“槽头兴旺”、“猪羊满圈”之类的对联,都是先生用裁下来不适合做门联的红纸写的。对联领回家后贴在了恰当的地方,整个村子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尽管有的人家门联左右贴反了,丝毫也不影响人们过年的好心情。初一开始串门拜年时,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炒花生和瓜子。
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农村人祖祖辈辈日子就是这么一年又一年过下来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农事活动外,普通老百姓过日子柴米油盐的那些事儿,那些袅袅炊烟里的“烟火气”映照了生活的琐碎与真实,尽显了民风的淳朴与乡愁的温情!
作者简介:朱战斗,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五河县武桥镇天井小学教师。
《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名单
郭涧笙丨冯志忠丨陈国军丨杨 智
杨英拥丨方承铸丨刘章际丨高雅丽
徐海楼丨查树红丨张东军丨杨 林
谢尚江丨罗永懋丨步金萍丨袁明宗
尹小平丨李光明丨董自明丨张俊杰
郑志福丨陈俊辉丨董 刚丨徐香明
刘楷强丨刘良国丨王俊茸丨蒋亚萍
陈吉祥丨刘春霞丨李月荷丨刘 虎
赵以琴丨历艳华丨邵芳菲丨丁占英
梅会林丨汪维伦丨陈筱静丨尹淑珍
向安青丨陆春阳丨杨凤鸣丨徐志俊
马志才丨魏怀平丨陆继山丨董永卿
华夏雪丨郑 雄丨庞雪松丨宋赛华
蔡雪梅丨伍美顺丨姜德照丨刘 卿
钱振红丨付晓亮丨万国发丨杨 春
单克锋丨李宛琼丨余伟铭丨梅 春
夏志阳丨宋 宁丨林荣先丨李义定
杨纯峰丨诸纪红丨赵 楠丨杨长青
葛俊明丨徐 静丨高 健丨隋 颖
杨中敏丨刘晓明丨张书荣丨闫相友
王 锋丨李泽彬丨陈贞奇丨孙华凯
关于《家乡》杂志社
(请点击下面相关链接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