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杂志来稿选登·散文:想念母亲丨陈宝君

文摘   2025-01-25 07:43   山东  



想念母亲

文丨陈宝君(山西朔州)


我的母亲出生于农历(癸亥)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初八,病故于农历(丁丑)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五,享年七十三周岁。今年农历(甲辰)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初八,是我母亲辞世二十七周年的日子。我们老家有句纪念长辈的俗话:“每逢生(祭)日倍思亲!”是啊!甲辰龙年的岁末,在敬爱的母亲诞辰一百零一岁的日子渐行渐近之际,又一次勾起了我对她老人家的深深想念之情。


母亲姓孟,名英兰,出生在罪恶的旧社会,成长在苦难岁月里,又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小山村,特别是小时候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安的艰辛日子,几乎就是在苦水里泡大的。因为家境贫寒,经济没有来源,交不起学费,自小没有念过几天书,成为文盲。母亲虽然不识几个字,但是,从小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性格坚强,做事非常有主见。她一生都热爱劳动,省吃俭用,用最真诚而朴素的情感,把我们姊妹兄弟九个儿女抚养成人,在那个缺吃少穿,饿殍遍野的年代,一家人能够生活下来,真得是非常不容易。


记忆深处,在我心灵深处,留下了永远的悲痛。一九九一年农历七月二十九,秋风渐起,北方的树叶开始飘落,身患高血压的八十三岁的父亲病逝时,当时家中只有母亲一个人守护父亲,她在手忙脚乱之中,从旧木书箱里笔记本中找出我留下的一个电话号码,让邻居王叔叔帮忙通知我。我从市里一家新建制药厂匆匆赶回县城,在大哥和姐姐们的共同帮助下,从简安葬了父亲。从此,我们娘儿俩相依为命,更加艰辛地度日生活。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企业正在建厂,职工每天边培训学习,边参加劳动,单位开不了工资。因为生活困难,一气之下,我跑回了家,靠打工挣几个可怜巴巴的钱,外加每月姐姐支助的四五十元维持生活,养活一个“残缺”不全的家,日子过得相当凄楚难堪。


为了照顾劳累下一身残病,居住乡村大半辈子,特别是呼吸起来像拉风箱似的老母亲,在哥哥和姐姐们的再三劝说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家从乡村搬到县城居住。可是,过惯了穷日子的母亲,平素在家吃饭,从来舍不得上街买一点儿蔬菜,她常年吃些往年农村里产的莜面、豆面和荞面之类的小杂粮面食以及山药蛋,另外放一碟自己腌得酸萝卜菜。哥哥、姐姐偶尔接济一点肉食,她却舍不得吃,总要等到我放学回来解馋。那时,我已有了胃病,母亲每见我身体消瘦的样子就心疼,想帮我过好日子,可又年老体弱,百病缠身,力不从心,实在没有其它好办法。


有一天傍晚我回到家,突然看见院里东墙角堆放着许多废纸箱、塑料桶和啤酒瓶,我愣住了。母亲看我惊奇的眼光就忙解释,为了补贴家用,供我上学读书,才想到上街拣废纸箱之类破烂卖些零花钱,这样可以给家里添个油盐酱醋钱。


也许缘于母亲四十多岁生下我,家中男孩又少,从小娇惯,听了母亲的絮叨后,我忍不住就发火了,一怒之下,就冲着有严重肺心病的母亲叫嚷起来。当时,因人年轻脑子有点儿发涨,就发了脾气,也不顾老母亲的颜面,把那些废物全部扔到外面垃圾堆里,还指手画脚告诉她,以后不能上街拣烂纸箱和废品了,说什么再穷也不能拾这些“破烂东西”过日子,让人家隔壁两邻和周围人们笑话。


母亲见我如此不高兴,当时很伤心,竟然落下了浑浊的泪水,可又拗不过我,只好向我“道歉”,答应以后再也不拾破烂东西了。过后,头脑清醒了,火气没了,后悔我发怒太不应该了,为什么不能和她老人家和言顺语好好说话呢?母亲从小把我亲的,真是像相邻们说得:“含在眼里怕化了,攥在手里怕丢了。”我细细一思量,难道这样做,母亲还不是为了我吗?回想起来,当时我考虑的到并不是母亲拾破烂有多苦多累,而是自己作为一个儿子的自尊心。母亲,我太对不住您了,为什么要像一条“疯狗”冲您“狂吠”呢?


那一年,也就是一九九二年三月份,我在一次招工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粮食系统,随后,被局领导安排到距离县城二十公里外的一个粮站工作。临报到那天,吃完母亲做的蒸莜面窝窝和山药蛋后,才恋恋不舍地上路,我害怕这么一走,老母亲会更孤独、更寂寞、更伤感。当我走出街头十字路口,回头一望,母亲竟还站在三间石窑洞后的土堆上,静静地目送我。我赶快招手示意她回去,并大声对母亲说:“妈,您快回去吧!我每个星期天都会回家看望您的,粮站离家不太远,放心吧!不要受寒感冒了!”她好像没有听清我说话,就摆摆手让我赶紧走,天渐渐暗下来了,她那满头白发在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晚风中乱抖乱动,就像一缕枯萎的蒿草。顿时,我的双眼噙满了泪水,心好痛好痛,比针刺还难受,就这样我掉头就走了。


我在路上一直心神不安,恍恍惚惚,左思右想,来回盘算,觉得母亲在解放后的六十年代,曾担任村妇联主任十几年,带领乡村群众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一辈子吃苦受累,起五更睡半夜,特别是在庄户地里风里来雨里去,没明没夜地干活,最后受下一身疾病,平素却舍不得吃、舍得的喝、舍不得穿,积攒下一分钱恨不得变成八瓣使用,都是为了供养我上学读书。这样,我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到粮站报到后,并在宿舍铺好被褥,独自躺在炕上想心思,却怎么也睡不着,心里既不踏实又不安稳。自从父亲去世后,母亲和我住在一起,我这么突然离开,家中只剩下她一个人,肯定会比我更加不安心。我倏忽间不放心起来,赶紧起身跳下炕,骑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急急忙忙往家里返。回到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钟了,黑地半夜,北风呼啸,春寒袭人,我怕惊动母亲,就轻轻叩了叩堂门,母亲没有拉亮灯,只是问:“你是谁呀?”我忙说:“妈——是我呀——幸福(我的乳名)!”“哦!等等,妈穿上衣裳,这就开门,你怎又回来了?”于是,听到母亲起来,披着衣服下地,掀开门帘的一边看着我,将门打开。当我进门后,发现她驼着佝偻的脊背,踉跄地用一根杨木棒顶住了堂屋门。我突然间意识到母亲老了许多!现在,我不能守护着她、照顾着她、孝敬着她,却要在她更需要我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工作而远离开她老人家。当时,我的眼里一热,两行滚烫的泪水禁不住地哗哗落下来。


就这样上班第一天,我没有住在粮站,而是返回家和老母亲守候在一起。第二天早上醒来,母亲对我说:“你不要天天回家,山路不好走,这样跑太累了,况且路上骑自行车不安全,又耽误工作,让人家领导说不是,影响不好啊!”“我年轻没事儿,这点路,不会迟到,您就放心吧!”我这样安慰母亲,但她却不这样认为,总是念叨怕影响工作,像赶“羊”出群一样,硬“撵”我快回粮站上班。我知道母亲的性格,说一不二,在她的心中,儿子的事,公家的事,集体的事,无论大小,永远在自己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我知道,母亲过去在农村担任了多年的妇联主任和电话接收员,责任心太强了,误了什么,也不能误了公家的事。


那些年,我利用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写了不少习作,并在市、县级报刊和广播电台发表了一些文章,还有部分散文、小小说和诗歌获得了文学征文奖。母亲没有念过书,也从来不看,因为她不识几个字,也不知道我究竟写了些什么?她有时只是对哥哥、姐姐们说:“福娃整日见爬在桌上,看书写东西,熬夜迟睡,费心用脑!”我听得出,那些话里有母亲对我的疼爱和关怀。不管怎么讲,祖祖辈辈几代人没有文化,吃了多少睁眼瞎子的苦,总算出来一个喜爱学习的孩子,以苦为乐是好事。可有时候,母亲又对我讲:“写这些东西能做什么?操心累坏身子的!你自小就体弱多病,自个儿要多保重,身体要紧!”我不知如何向老母亲解释。是的,作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职工,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有时我自己也不明白写这些东西究竟有什么用?是能吃?还是能喝?


记得很清楚,有时,每次休息天在家里写小文章,白天的时候,母亲总是守在我旁边,默默地看着我写呀、写呀,但她老人家从来不打扰我,也不影响我。晚上的时候,她睡在火炕一角,偶尔打着微微的鼾声,好像给我困倦的头脑送上了一曲甜甜的催眠曲。我曾在一篇散文中写道:“自从父亲去逝后,我年逾七旬的老母亲,一直与我相依为命,苦度岁月,我的不少习作包括那三十多篇获奖作品,都是在母亲的睡梦和鼾声中写出来的……”


但是,在往后的文章中,我却再也不能写上如此亲情暖心的语言了。在这寒风呼啸,冰冻三尺的深冬季节,当我今天守候在母亲的遗像前写这篇文章时,再也不会听到母亲那微微的鼾声与唠叨了。

啊!母亲,生我养我的母亲,可亲可敬的母亲,我永远想念您……


作者简介陈宝君,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文化,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曾荣获“中国好人”“山西省第八届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山西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先进个人”“朔州市第三届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平鲁区十大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自幼受乡村生活和家庭环境影响,酷爱文学,热爱读书,坚持业余创作三十多年,中学阶段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发表于《中国散文诗报》《中国女性》《中国粮油市场报》《今古传奇》《神州》《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工人报》《火花》《生活晨报》《校园生活》《雁北日报》《朔风》《朔州日报》等报刊。编著散文集《唱给春天的歌》《故乡的回忆》《我的乒乓梦》;小说集《凋谢的花季》;纪实文学作品集《大地与心灵之间》;诗歌集《飞翔吧!掉队的雁》以及文学评论感想集《一部散发着浓浓泥土芳香的文学作品》。


     《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名单

贾庆军丨徐林申丨黄光奇丨赵连友

郭涧笙丨冯志忠丨陈国军丨杨   智

杨英拥丨方承铸丨刘章际丨高雅丽

徐海楼丨查树红丨张东军丨杨   林

谢尚江丨罗永懋步金萍丨袁明宗

尹小平丨李光明丨董自明丨张俊杰

郑志福丨陈俊辉丨董   刚丨徐香明

刘楷强丨刘良国丨王俊茸丨蒋亚萍

陈吉祥丨刘春霞丨李月荷丨刘   虎

赵以琴丨历艳华邵芳菲丨丁占英

梅会林丨汪维伦丨陈筱静丨尹淑珍

向安青丨陆春阳丨杨凤鸣丨徐志俊

马志才丨魏怀平丨陆继山丨董永卿

华夏雪丨郑   雄丨庞雪松丨宋赛华

蔡雪梅丨伍美顺丨姜德照丨刘   卿

钱振红丨付晓亮丨万国发丨杨   春

单克锋丨李宛琼丨余伟铭丨梅   春

夏志阳丨宋   宁丨林荣先丨李义定

杨纯峰丨诸纪红丨赵   楠丨杨长青

葛俊明丨徐   静丨高   健丨隋   颖

杨中敏丨刘晓明丨张书荣丨闫相友

王   锋丨李泽彬丨陈贞奇丨孙华凯

关于《家乡》杂志社

(请点击下面相关链接了解详情)

一、《家乡》传媒简介

二、《家乡》杂志招聘签约作家启事

三、《家乡》杂志温馨提示

四、《家乡》杂志声明

五、《家乡》杂志征集封二作家、封三书画家及专栏作家启事

家乡杂志社
《家乡》杂志官方wei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