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
文丨莫测(重庆渝北)
赤脚,在我们老家那个地方称“光脚板”。就是脚上不穿袜子,不穿鞋子的意思。“打赤脚”不喊“打赤脚”,喊成“打光脚板”,大人小孩、沟里沟外都这么喊。什么时候把“打光脚板”改口为“打赤脚”的,我还真不知道。但是,在村里的老人口中,至今仍然把“打赤脚”喊为“打光脚板”。这称呼土得有些掉渣,但听上去还是蛮亲切的嘞。
我是从何时开始打的光脚板?应该是从娘肚子里面脱胎出来那天开始的,并一直打到18岁离开家乡那年结束。但在人类打光板的历史长河之中,我打光脚板的时间却是非常短暂的,短暂得完全可以忽略不记。因为追溯起来,人类打光脚板的历史是从猿到人那个时候就开始了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都打过光脚板。所以想起打光脚板的事儿来,我一点也不觉得脸红。相反,还有一种继承传统习俗的荣光与自豪。
《黄帝内经》中说:“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意思是说,人老先衰于足。于是,想长生不老的现代人,便从足下开始做功课了。如盐水、麸醋、姜汤泡脚;拳头、木杵捶脚;竹器梳脚理脚;足疗师按摩脚;按摩垫触脚摩搓脚等等等等,不一而足。那洗脚业务,也在大街小巷、旮旯角角雨后春笋般兴旺了起来。其实,它们都不如光脚走路。光脚走路不仅可以增强免疫力、调节压力、防止平足、放松身心、帮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还是延缓脚部衰老的最佳方法。你看那羚羊、猿猱、雪豹,它们攀峡谷、穿林海,都得益于那双从未穿过鞋子袜子的矫健之脚啦。还有“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多雄壮,多威武。
猿人用藤蔓把树叶串起来挂于身上,具有三个作用,即御寒、美观和遮挡羞处,最后慢慢发展成衣服裤子。但它们很少去考虑过那双脚,直至300万年之后,猿彻底脱胎换骨成了人,也没有注重脚的感受,父母也是先给我们穿衣服裤子,而把那双承载着身体全部重量的脚光溜溜地袒露于外。小时候,我穿着火窑裤,打着光脚扳,扯猪草、割牛草、掏鸟窝、捉鱼虾。满世界乱跑,天上都是脚板印。从9岁开始,我就光着脚Y子,屁颠颠地跟着大人下地干农活了。从未想过光脚板的冷热,似乎还觉得打光脚板做活儿方便麻利。不过,光脚板也给我带来过刻骨铭心的伤痛。
在我们村庄前面,有一条可通行鸡公车、洋马儿和拖拉机的机耕道,它也是我们上学、赶场的必经之路。机耕道虽然不狭窄,但路况很糟糕。可谓“雨天稀泥浆浆,晴天尘地飞扬”。太阳一曝晒,那软糯的黄泥巴就变成了硬梆梆的刀背背。乡里人称它为“硬头发”。踩上去与踩着刀背差不多:僵硬、砥脚、砺趾,稍不注意就是一个趔趄,或一个筋斗,有时还会伤人啦。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时,我的右脚就踢到了那刀背上。只听到“砰”地一声纸炮响,一枚脚指甲就不翼而飞了。那痛,直钻心窝。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十指连心”。
还有一年,见邻居家的枇杷熟了,嘴馋的我便趁中午室外人少之机,悄悄跑去偷摘。结果,刚走到枇杷树下,就感觉右脚板心好像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我下意识地把脚一抬,顿时吓得浑身哆嗦。怎么回事呢?我踩着掩藏于杂草丛里的皂荚刺了!那皂荚刺像一把锋利的鱼钗,狠狠地扎进了我稚嫩的光脚板。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我伸手便把鱼钗拔了出来。鱼钗被拔出之后,我才感到剧烈地疼痛,才看见朱红的鲜血汩汩直冒。从此,那血的教训使我再没敢向枇杷树迈进半步。
冬天到了,脸蛋、耳垂、手背上都长了鼓鼓的痒痒时冻疮。脚与它们一样,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可脚上却没有长冻疮。为什么呢?因为脚天天走路,锻炼着,血液通畅。还有就是脚板上有了厚厚的茧子,抵挡了寒流的入侵,或者说适应了外界环境。不过,我的脚也有不适应外界环境的时候。去城里读高中那年,母亲认为我再也不能打光脚板了。于是,她便从箱子底翻出新崭崭的丝光袜和解放鞋让我穿上。那袜子和鞋子都是哥从部队寄回来的,也不知母亲保存了它多少年。
按理说,光脚板、丝光袜和解放鞋是完美的结合。可没想到它们互相不卖账不配合,尤其是那丝光袜,它既不热爱解放鞋,又不亲近光脚板,没走上30米远,它就像害羞的小姑娘,直往解放鞋里面躲。我好不容易把它拉扯出来,一转眼,它又像扎猛子一样,淹没了鼻子眼睛。我肩上挑着一担红薯,正忙着朝十几公里之外的学校赶路啦,这不耽搁时间吗?无奈之下,我只有忍痛割爱,把它脱下来揣进了兜里。这样一来,我以为万事大吉了,哪知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脚在解放鞋里面空荡荡、晃悠悠的。不是号码不对,而是脚不欢迎鞋,不适应鞋。脚在鞋子里像豆腐渣贴年画——互不相粘,严重地影响了我正常行进。“哎,没有享福的命啊。”我一边摇头叹息,一边把解放鞋也脱了下来。
据专家说,人类最早穿鞋子告别光脚板,是在4.2万年前。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脚,不让脚部受到意外伤害。后来,这个目的完全被异化了,把穿鞋子当成了身份的像征,即只有官人和富人才穿鞋子,杨白劳继续打着光脚板。如今,穿鞋子的等级制被废除,打光脚板已成为历史,甚至连庄稼人下地干活也穿统靴了。更拽的是一些城里人,还给家里养的猫猫狗狗穿花花绿绿的鞋子啦。
不久前,我右脚突然有些麻木感。医生说,估计是以前被皂荚刺伤害之后留下来的后遗症。怎么办呢?医生开出秘方:光脚板走路,
可以症状可以缓解。我试着走了走,不过很快便停了下来。为什么呢?光脚板不适应大地了,踩在地上像踩着冰渣,不安逸。
作者简介:重庆作家协会、散文学会、杂文学会会员,重庆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曾从事过文化教学、新闻宣传、报刊编辑等工作。偏爱文字,先后尝试过小说、散文等多体裁写作,数年笔耕不辍,偶有小文见诸报端刊尾。
《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名单
郭涧笙丨冯志忠丨陈国军丨杨 智
杨英拥丨方承铸丨刘章际丨高雅丽
徐海楼丨查树红丨张东军丨杨 林
谢尚江丨罗永懋丨步金萍丨袁明宗
尹小平丨李光明丨董自明丨张俊杰
郑志福丨陈俊辉丨董 刚丨徐香明
刘楷强丨刘良国丨王俊茸丨蒋亚萍
陈吉祥丨刘春霞丨李月荷丨刘 虎
赵以琴丨历艳华丨邵芳菲丨丁占英
梅会林丨汪维伦丨陈筱静丨尹淑珍
向安青丨陆春阳丨杨凤鸣丨徐志俊
马志才丨魏怀平丨陆继山丨董永卿
华夏雪丨郑 雄丨庞雪松丨宋赛华
蔡雪梅丨伍美顺丨姜德照丨刘 卿
钱振红丨付晓亮丨万国发丨杨 春
单克锋丨李宛琼丨余伟铭丨梅 春
夏志阳丨宋 宁丨林荣先丨李义定
杨纯峰丨诸纪红丨赵 楠丨杨长青
葛俊明丨徐 静丨高 健丨隋 颖
杨中敏丨刘晓明丨张书荣丨闫相友
王 锋丨李泽彬丨陈贞奇丨孙华凯
关于《家乡》杂志社
(请点击下面相关链接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