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父母官的决策
文丨王凌霄(四川雅安)
1967年三干会休息时,县委王书记的办公室围满大兴公社的干部和六个支部书记,他们群情激愤,要求修建周公座桥的意识是那么亟不可待,从开三干会的第一天起,就对王书记软磨硬泡,开会七天,他们就缠了王书记七天。
有一座桥能使南北通途成为大兴人的梦。
为大兴农民修建一座桥也是王书记的梦。
他们在各种场伙呼吁、呐喊,我们要修建一座桥!
但是要在汹涌澎湃的周公河修建一座石拱桥谈何容易,那是资金的积累、技术的输入、劳动力的叠加。
王书记夜不能寐,农民要求修建一座桥是合理合法的,作为一个县的父母官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已经担任书记六年,山河依旧、面貌未改,他汗颜、他自责,他反复思考了一个星期,他理解农民的心情,大兴依山傍水,离城市只有5里路,产大米、蔬菜,改革号角吹响,农民已经嗅到发财致富的气息,但是被周公河隔断,仅1969年就发生两次船毁人亡的悲催剧,那种阴影笼罩在大兴人头顶,粮食、蔬菜、禽类、山货卖不钱,农民有一句话“看着银子化成水”。现在国家政策要让农民富裕起来,农民的要求无可厚非,作为一县的父母官,更应该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可建一座桥谈何容易,改革之初,百废俱兴,农民和政府都穷,修一座桥,非同小可,政府拿不出钱,可农民说:我们自筹资金也要大桥!王进喜就是榜样,他那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誓言家喻户晓。
这样铿锵的语言在大兴农民中成为口头禅。
掷地有声,不光王书记被感动,县委的领导都被感动。
农民要修建桥的那种迫切心理,让他这个书记不忍拒绝,他找来交通局吴局长、高工程师,他们听说要在周公河修建一座石拱桥,头摇得似拨浪鼓。哪里有钱?周公河常年波涛汹涌,河宽浪急,就是最窄处也有176米,改革开放以前大家都穷,钱从哪里来?书记让他们熬一个夜,拿出初步方案,修建这座桥需要多少钱?
第二天早上,总工程师和局长来了,回答修建周公桥的资金需要680万,不包括钢材、木材、水泥涨价因素,王书记倒抽一口冷气。他打电话给财政局张局长,要他回报财政局能够拿出多少钱?张局长拿出账本,张局长汇报,账上只有17万,那是勒紧裤腰带节省来修县委办公楼的,县委自解放初期搬到这里,办公室不像办公室、会议室不像会议室,哪里有县委县政府的样子!好不容易筹集到这点钱,坚决不能动。
王书记面对农民欲哭无泪的眼神,那种内疚、无助,五味杂陈,但农民确实不知道建一座桥的困难,但如果一旦形成县委决策,就有负责到底,在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工程半途而废咋办?农民的艰难付出、农民的期盼、政府的权威都将崩塌,突然,农民的那句:我们有3000人!他心悸起来,农民的力量不可低估,他信心大增!
王书记叫通讯员通知所有的县委常委来开会。
他们都在隔壁,不到一分钟都挤坐在一起。他们是张县长、王副书记、刘常委常、孔常委、李常委。他们都来自山西,属于南下干部,刘常委是新四军转业的。王书记雅安地委秘书长调来雅安县兼任县委书记的。
他们都认真的听大兴公社肖书记汇报大兴公社不通公路的困难,过河时船毁人亡的悲惨事件。王书记特别强调,我们解放了已经20多年了,党把我们派来,就是要解决农民的困难,要做焦裕禄那样的干部,可他们仍然被一条河阻断,我们如何对得起老百姓?现在大兴的老百姓都表态自筹资金也要修路建桥,同志们,大兴的农民每天挣三角六分钱,全公社一万一千人一年分红六万六千元,他们把每年分红的钱都捐献出来修桥,一直到大兴桥修建成功以后他们才分红,修建大兴桥需要六年时间,他们六年时间不分一分钱,这就是我们的农民!我们该不该支持?我想我们县委县政府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支持大兴建桥。今天把大家请来,就是表态,同不同意?结果大家都同意!
他又把时任交通局局长请来,吴局长讲,我和几个工程师都非常清楚大兴桥的事,农民已经要求了若干年,我们去测量了几次,周公河河水充沛,每年汛期较长,到7.8月份有几次洪水暴涨时期,沿途的民房、桥梁均被冲毁,给人、畜带来极大危害,从解放初期交通局就申请在大兴到雅安城建一座桥,如要一劳永逸必须修建石拱桥才行。我们测定大兴桥长176米,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格,省交通局和我们共同测定,需要资金需要680万,当时国家都穷,还要保国家建设大过程,根本照顾不到地方建设,要修建石拱桥要地方自筹资金,对雅安这样的贫困县来说无疑是天方夜谭。
王书记说,大兴人没有想国家出钱,他们提出农民自筹资金,他们有一万多人支持,出动劳动力3000人,这就有3千铁甲可吞吴的气势,士可鼓而不可泄,大家算一算,这光3000劳动力就价值几百万,这种精神就是金钱不能衡量的。县委县政府决定,把修建县委办公楼的资金,加上清仓查库资金共计175343元,我的意见全部用于大兴建桥,常委们心情激动,都一致同意修建大兴石拱桥、同意把修建政府大楼的钱拿出来作为修建大兴桥的启动资金。
县委县政府修建大兴桥的决定一公布即发送各单位,文件明确指出,县委政府决定举全县之力支持大兴桥修建,望各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各级雷厉风行,启动高速运转的工作程序。
农民修建石拱桥全程开绿灯,启动县政府的公权,凡属于雅安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各局各部门无条件批。
财政局给的175343元直接拨大兴建桥指挥部。
派交通局抽出最好的建桥工程师和技术员全程参加。
建桥需要的钢筋物资局:批。
需要的水泥,物资局:批
需要优质木材,林业局:批。
需要煤炭,煤建公司:批。
需要汽油,石化局:批。
需要猪肉,食品公司:批。
工地吃的大米、面粉:粮食局:批。
工地用电:电力公司:批。
农民工用布匹:百货公司:批
开采石料:政府给各公社协调:免费。
需要筛席:供销社负责组织供应。
需要胶鞋:供销社无条件:批。
凡是涉及修建大兴桥所需要的,各单位力所能及的都给予支持。
大兴公社党委一班人对县委的决定感动的眼泪直流,他们知道如果没有党委政府各部门的坚决支持,修建大桥的工作无法进行、修建大桥的启动肯定会在开工不久就会夭折,当大兴农民知道县委县政府在举全县之力支持修建大兴桥时,激动得奔走相告,就是吃饭时,都听到一句话:没有县委的支持,你吃铲铲!当公社的7台抽水机发出突突突的轰鸣声时,激动得眼角噙泪:没有县委的支持哪里能买到汽油?
农民修建大桥的土法上马开始了,他们的篾匠在山上砍竹编竹笼,第一道编成形象似粽子的竹笼,用粽子笼围成一个33,3的石头圆圈,水此时和外面的水平行。
工地上柴油机、抽水机轰鸣。晚上几百个农民工的马灯穿梭在工地上,星星点点,一派大干社会主义的景象。
河道是架一座167米长,宽7米的桥,要修建7坐桥墩。修建桥墩就是建桥的关键。
桥墩从河底修建起来,宽7米的桥墩,修建时起码要有直径10米宽的底座,修建桥墩底座要把这直径10米宽围成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就有33.3米的外围,在挖底座时必须把水抽干,这就是难题,最大的难题,要想在河的基底建桥墩,必须在没有水的状态下才能操作。农民工开始创造条件,他们用农民能想出的办法就是原始办法,就是土法上马,当时是隆冬天气,这个季节枯水季节,必须选择这个季节,水枯,好施工,但不利因素是水冷刺骨。
断修建大桥第一的首要工具就是竹编,需要大量茨竹,茨竹韧性好、纤维长,关键是它到处都有,篾工的任务非常艰巨,他们要到山上砍成年的老竹首先要编几百个装石头的竹笼,农民叫它粽子笼。
第一道程序,首先用篾工编的粽子笼,三角状,条框较大,里面装大鹅卵石,它重量大,稳定性强,几百个农民把装满鹅卵石的粽子笼掀下河,农民们口中喊着号子,齐心协力,轰的一声,用它在周公河里组织成第一道圆圈。
但水丝毫没有租断。
第二步就是用篾工编的蛇皮笼,它孔稍微小一点,装的石头也小一点,装满蛇皮笼后,几百人掀下去,轰的一声就在粽子笼的外面套上一层,水仍然没有被阻住,但是减少水的冲击力。
第三步就是上被单笼,这竹笼孔眼小,装的石头小,掀下去以后,水被彻底阻隔,但是圆圈里的水仍然是满凼凼的。高工程师给大家说,我们现在想办法把水完全阻断,这个办法我还在想。
结果还是农民有办法,他们经常使用的一种工具叫筛垫,它几乎密不透风,挡水没问题。问县供销社,他们说只有孔坪供销社有,他们派人去找到孔坪供销社主任万华焉,他知道县委的决定,当然积极支持,除孔坪供销社的库存以外,他还到李坝供销社,因为李坝农民编筛垫的人多。
晒垫铺在被单笼上,问题来了,晒垫薄,它下面挨倒河床的部分被水冲得翻转,漏水的就是下面部分,这咋办?想出来的办法就是用人把它贴紧被单笼,可是,谁下去?水深近两米,现在正是“三九四九冻死老狗”的季节,周公山上还白雪皑皑,冰雪消融,不仅寒风凛冽,刺骨的河水也令人望而生畏。
在困难面前就退缩的就不是大兴人,大兴党委肖书记说:今天我们共产党员带头,看有没有人志愿报名!党委副书记汪忠荣说,声音低但很坚定,有两个年轻党员也低声说,我们上,副指挥长孔庆昌说还有我一个。他们没有慷慨激昂的语言,但让所有人都感到了那种坚定,共产党员的称号这这里悄无声息的露出闪光点。他们四人跳进带冰渣的河中,他们手脚并用,让筛垫贴近被单笼,上面的农民赶紧用石头递给他们。然后塞入泥沙,这个办法可行,石头和泥沙的重量终于把筛垫和被单笼紧紧的贴合在一起,大家又一次欢呼起来,他们三位起来,河堤上早已经把杠炭火烧得红红的让他们取暖。他们全身上下都是农民说的“乌癍桃花”,待浑身暖和以后又跳下去,农民形容犹如烧红的炭火丢进水里,好像听到“瞿”的一声!
此时,早就准备好的7台抽水机怒吼起来,这是政府筹备的,是工地是唯一的现代化机器,是用柴油机发动的。
抽水的速度大于河水渗透的速度,只要水基本抽干就是成功,农民工就能在河底挖泥土。
几千人的声音工地沸腾!
面对这样的结果总工高中珣说:我脑壳都想痛了,毫无办法,还是农民有办法。
水抽干了,成功了。下面又是一场最艰巨的、最持久的战场才拉开序幕。
他们用粽子笼围成一个周长33,3米的石头圆圈,水此时和外面的水平行。
第二道程序,他们把篾条编成蛇皮状,长2.8米,能阻挡水的渗透,里面塞满小石头,挡在粽子笼的前面,这次声势更大,号子喊得震天响,被农民掀下的蛇皮笼激起一丈高的狂浪。
第三道程序,他们把篾片编成细细密密的笼,名字叫被单笼,隔水能力更强。用它覆盖在蛇皮笼的外面。看起来密不透风。
桥墩必须矗立在最坚固的岩石上,桥墩的基础必须要挖至16米深,而这样深的基础全靠人工挖,用钢钎拗、用锄头挖、用錾子錾,用二火锤犒,用撮箕一撮箕一撮箕的装入背篼,一背篼一背篼的背上岸,一步一个脚印的往上背,身体几乎贴近木料,每前进一步都是手脚并用才能前进一步。
挖河里最上面一层是石头泥沙,有一米深,然后是泥土有一米深,然后是岩石。
这些艰难都要建立在速度上,要和时间赛跑,如果不在枯水季节完成一个桥墩,洪水一来就前功尽弃。
随着深度加高,困难越大,他们上下都是行进在用圆木组成的梯子上,圆木有一尺多的直径,用抓钉抓牢,抓钉就是梯登。每一撮箕、每一背篼都是水滴淋漓的,人的衣服裤子全是湿的,用农民的话说“裤带都没有干的”,他们背上背的是坚硬的石棱,背脊被磨出泡,磨出血,他们咬紧牙关,他们用血肉之躯和鹅峦石拼搏,用顽强的意志,用坚韧不拔的毅力、用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石拼搏。
最艰难的是第一个桥墩,因为它标志着农民土法上马、没有机械化能不能成功的做法。
第一个桥墩终于完成。
当第一个桥墩完成,表扬最突出、最能吃苦的人物有肖树距、田克仁、周全兴、王光化、黄文安、穆元礼、李向成等。
连续四天超额完成任务的有朱长清、张维贵、罗永富、陈俊诗、等十位。
表现积极的有杨忠、张炳福、王光前、梅玉清等15位。
七天以后,经过专家严格检测完全合格,高工说:这是最马虎不得的质量,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是重中之重。
我们成功啦!群众欢呼,工程师、技术员都说:我们成功了。
有了第一个桥墩的成功,以后的六个桥墩就有前车之鉴,就依样画葫芦,到1983年六月大功告成。(这就是周公河上大兴农民修建的雅兴大桥,现在叫三九大桥,1983年正式通车)
一条长167米、宽7.5米、载重50吨的石拱桥正式通车。
六年来,修建大桥共投劳动日393202个,开支资金684598.10元,包括县政府出资17万元,不包括农民每天为修建大桥投的劳务工。政府批给的木材276米m3、水泥336吨。农民石匠开采的条石3200方。沙砾石1000多方,政府批给的煤炭125吨、钢材9吨,柴油、机油10吨、晒席205根、粮食局补助大米196601斤。
竣工典礼大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大兴人笑啊、唱啊、跳啊!人人脸上挂着喜悦的泪花,为了这一天,他们盼望了六代人,为了这一天他们六年没有拿过生产队分红的一分钱、为了这一天他们奋战了六年。
(雨城区档案资料,表彰部分受奖人员名单)
作者简介:王凌霄,川师大毕业,曾经教书12年,后调党政部门工作,雅安市雨城区政协离退休支部书记,有文章500多篇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1997曾经获得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征文优秀奖、获得2021年省委宣传部、四川日报征文小小说二等奖。2023年获得雅安市、雨城区优秀党支部书记荣誉奖,2024年获得四川省关工委第十届新闻佳作一等奖,
《家乡》杂志签约作家名单
郭涧笙丨冯志忠丨陈国军丨杨 智
杨英拥丨方承铸丨刘章际丨高雅丽
徐海楼丨查树红丨张东军丨杨 林
谢尚江丨罗永懋丨步金萍丨袁明宗
尹小平丨李光明丨董自明丨张俊杰
郑志福丨陈俊辉丨董 刚丨徐香明
刘楷强丨刘良国丨王俊茸丨蒋亚萍
陈吉祥丨刘春霞丨李月荷丨刘 虎
赵以琴丨历艳华丨邵芳菲丨丁占英
梅会林丨汪维伦丨陈筱静丨尹淑珍
向安青丨陆春阳丨杨凤鸣丨徐志俊
马志才丨魏怀平丨陆继山丨董永卿
华夏雪丨郑 雄丨庞雪松丨宋赛华
蔡雪梅丨伍美顺丨姜德照丨刘 卿
钱振红丨付晓亮丨万国发丨杨 春
单克锋丨李宛琼丨余伟铭丨梅 春
夏志阳丨宋 宁丨林荣先丨李义定
杨纯峰丨诸纪红丨赵 楠丨杨长青
葛俊明丨徐 静丨高 健丨隋 颖
杨中敏丨刘晓明丨张书荣丨闫相友
王 锋丨李泽彬丨陈贞奇丨孙华凯
关于《家乡》杂志社
(请点击下面相关链接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