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不太好,情绪焦虑,有点丧,感觉自己什么做不好。觉察到情绪的焦虑后,列下了本月要完成的清单,着眼于当下,一一去完成,虽然进度很慢,但尽可能地让自己从情绪中脱离出来。
本周阅读&学习
本周已经进入到湿热病的学习。其实,刚开始跟丢了,这两天才跟着南岛老师的作业题,粗浅地读完一遍,感觉自己学得还不够深入,还需要再多看两遍。
本周的阅读为零,多是在为筹备日积月累讲方找资料。发现资料很多,但很多都千篇一律,能讲出核心点的内容不多。
对于从方到法,印象比较深的是,高建忠老师的新书《内伤学说讲记》的附录中,对于叶天士医案的解读,前面8个医案都是用的补中益气汤的法。阅读时感觉自己似乎读懂了,细细思考,似乎又没有读懂。
这8个医案,如果没有高老师的解读,有一些若是我自己读,很难读出是补中益气汤的加减,读完高老师的解读,似乎对由方到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
比如8个医案中,始终都有用人参打头,说明都是有气虚的前提。
在第一个医案中,是一位66岁的老患者,气虚、麻木一年,开春的时候出现口眼歪斜,考虑是年老力衰,虚风内动。考虑当时是春天发病,没有春升不及的症状,而且有气虚的基础,所以不可升提太过,因此去掉升提的柴胡、升麻,换为煨姜和南枣,加强补中益气;因为是面部口眼歪斜,所以加上天麻息风通络。
第二个医案,患者37,气虚,冬天怯风怯寒,夏天心烦困倦。考虑到气虚或气阴两虚,从治脾的角度立方。补中益气汤合生脉饮,补中升清,解暑生津。
第三个医案,患者50,素体有痰饮,抑郁,吃东西不消化,吃完后就想腹泻。这个案例也是在补中一起的汤的基础上加减。考虑到素体有痰饮,往往夹有痰湿,所以将升提的风药柴胡、升麻换为羌活、防风;而甘温的黄芪、当归易助长上焦痰饮热化,所以去掉换益智仁、木瓜温化寒湿,偏于走中焦,不扰动上焦。
第四个医案,患者31,吃东西不消化,饮酒或者吃肥腻食物则腹泻,便血。上有胃呆,下有泄泻、便血。这个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想象一下,可能该患者舌质偏淡,舌苔白腻,有脘腹畏寒的情况,明显是寒湿偏重,脾虚气下陷生阴火,可出现便血。
这个医案中,对补中益气汤的加减也相当精彩,补中益气汤中,用防风易柴胡、升麻,虽然这三味风药都有升提的作用,但柴胡、升麻胜湿的力道不如防风强。苍术换白术,过用补药易留湿呆胃,所以去掉当归、黄芪之补,加益智仁温化寒湿,整体来看,加强了祛寒湿的力量。
还有第八个医案也很精彩,患者是一个9岁的小孩,在久泻后,又兼发疮痍。既有里湿,又有表湿,在里脾虚湿胜,所以久泻,在表湿热郁滞所以发疮痍。
叶天士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去掉温补的黄芪、当归,加上神曲、麦芽开胃和中,加上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泻阴火;同时在柴胡、升麻的基础上羌活、防风,增强治表风湿的作用,同时柴胡、升麻、羌活、防风的组合,还有升阳散肌表郁火的作用。
组合起来也就是人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羌活,防风,升麻,柴胡(升清);陈皮、神曲、麦芽,黄柏、黄连(降浊泻阴火)。
从这个方,也能看出一点升阳益胃汤的组方思路,补中益气汤是在脾虚的基础上,偏升之不及,所以基本没有什么降浊的药,如果阴火重的时候,才会加上黄柏、黄连等;而升阳益胃汤是在脾虚的基础上,偏降之不及,所以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半夏、茯苓、泽泻、白芍、黄连降浊泻阴火,同时去了升麻、当归,加了羌活、独活、防风升清,风药可胜湿,加强祛湿邪的力量,在一升一降中,调畅气机,透湿热。
所以,从组方来看,都是补中益气+升清+降浊的思路。通过这些医案,叶天士给我们演示了如何用补中益气汤做示例方,根据疾病的变化做加减,用的都是方中之法,而不是照搬原方。也只有在完全理解了补中益气汤的病因病机,才能看得出叶天士加减背后的思路。
从方到法,我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遇到需要自己动脑钻研的时候,脑袋就容易卡壳。
好了,这周就分享到这里啦,下周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