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局限(20241110)
文摘
健康
2024-11-11 09:59
广东
这周有一个小小的进步,当我觉知到自己认识疾病的思维方式有问题,还在琢磨到底是哪里出问题时,在听到南岛老师讲《痛风的艾灸方法》的直播后,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问题所在。
在带《伤寒论》五力共读复习时,准备串联疾病的发展线的过程中,包括日积月累的准备中,我察觉到我对疾病的认知,理解角度上有偏差。这个偏差在于,认知疾病时,我以为我是有考虑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去拆解或者解读,但实际的呈现仅仅是简单的药物做加减,并没有串联起那条线。也就是我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不够,思维惯性存在着偏差。思维惯性始然,我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我往往会束缚在资料原作者的思维中,而缺少自己的思考。比如,在准备厚朴温中汤时,我看到了高老师的文章,在对比时,就会被束缚在高老师的思路里,脱不开将厚朴温中汤与理中汤、平胃散对比。而原文中,不管是和理中汤,还是平胃散的对比,高老师都是为了突出“参术之补,有碍寒湿之行”,而我需要找出另一个方做参照物,来凸显厚朴温中汤在从内伤和外感不同的角度的方中之法与运用。显然,用这两个方做参照物是不合适的。
为什么不合适呢?这里有一个被我忽略的关键错误点,那就是对厚朴温中汤病位的解读。因为对病位的认知不够,所以参照物方选择出现偏差。厚朴温中汤在《内外伤辨惑论》中的原文是:“厚朴温中汤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戊火已衰,不能运化,又加客寒,聚为满满,散以辛热,佐以苦甘,以淡泄之,气温胃和,痛自止矣”。原文中,不论是“治脾胃虚寒”,还是“客寒犯胃”,还是“戊火已衰(胃火已衰)”、“气温胃和”,强调的病位都在胃。这也意味着我在选方参照的过程中,病位在阳明,而不是在太阴。理中汤的病位在太阴,平胃散的病位虽是在阳明,但这是一个内伤方,不适宜从外感的角度去解读。从选方的角度来说,藿香正气散更适合作为参照物来对比。在这一次的学习中,南岛老师指出,我的思维是小学数学式加减,就是仅仅局限于多方药的加减,这味药加那味药,始终没有跨入大门。我当时不得其解,内心想着,我就是从病因病机的角度去加减的呀。
嗯,只是我想着,我知道要这么做,但事实上我并没有做到。问题出在哪儿呢?听了南岛老师的痛风直播后,我意识到我的问题所在。我是没有分析,直接结论先行而加减,最后就变成了简单的药物加减。为什么会是这个病因病机?是从什么症状分析而来的?辨证的思路是怎样的?那在加减的过程中,他的病因病机或者病位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他的症状有哪些改变?就是从要件到要素的推演,以及从要素到要件的验证,这些核心的辨证思路是我在分享中所缺失的。直接就结论先行,这样就很容易陷入到方证对应的思维。而南岛老师在痛风直播案例的拆解中,每一个案例,都是从要件到要素的推导过程。所以,同是痛风,才能从其不同的症状表现的蛛丝马迹中推断出不同的病因病机,做出不同的艾灸选穴方案。最后,分享本周学到的两个小的知识点,一个是列缺在宣肺的同时还有通任脉的作用;二是脾虚则九窍不利,可能会引起头痛,眼睛睁不开,说话不利索、舌强等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