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自得读书会《洞见写作》共读的第六天,也是学习拆解写作的第六天。
今天共读的是第3章《如何和梳理文章的框架》,作者提到写作框架的重要性,“它就像人的骨架一样重要,只有骨架正了,一个人的形象才会好。”
对于写作,我们常常的困惑是,脑袋里思绪万千,一团乱麻,迟迟无法下笔。
尤其是写分析说理性的文章,动笔后,发现自己思维散乱,一会说东,一会说西,无从把一个概念或者一件事情说清楚。
今天我想拆解的是南岛老师的《拆方成法,以应无穷之变》一文,学习他是如何架构分析说理的文章,如何去诠释一个新知的概念或方法。
文章标题:拆方成法,以应无穷之变
点题:通过拆方以得“方中之法”,以跟进疾病的变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掌握其核心病机,师起法,不用其方。
今天中午吃完饭,继续在灸馆和灸师们研讨方剂,重点依旧是方中之法,以及,如何学以致用。
文章开头直入主题,强调这篇文章研究的是方中之法,以及学方剂如何才能学以致用。
今天研究的是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十三个药:藿香、紫苏叶、厚朴、大腹皮、茯苓、法夏、陈皮、白术、桔梗、生姜、白芷、大枣、炙甘草。
先从外感立法,研究这个方。
引出研究的方,方的组成,以及研究的方向是外感立法。
看这四个药:藿香、紫苏叶、厚朴、大腹皮,对比四味达原饮:草果、槟榔、厚朴、炙甘草——大腹皮是槟榔的皮,等于四味达原饮里去草果,加入藿香和紫苏叶。
1、选出藿香正气散的四味核心药物:
藿香+紫苏叶+厚朴+大腹皮(槟榔的皮)=四味藿香正气散
1.1从厚朴、大腹皮——联想到同样有这两味主药的四味达原饮:
四味达原饮(草果、槟榔、厚朴、炙甘草)-草果+藿香+紫苏叶=四味藿香正气散。
两者对比,四味达原饮偏走焦膜的药,而四味藿香正气散偏走表。
这个组合,对于外感风湿,入足太阴,兼太阴里寒湿证不重时,效果很好。等于藿香和紫苏叶,解表湿的同时,理头面、胸脘之气,厚朴、大腹皮行中下焦之气,搭配起来,理气解表法。
1.2 进一步阐释四味藿香正气散的病位、病因和病机:外感风湿,入足太阴,兼太阴里寒湿证不重。
1.3 进一步细拆分析:
藿香+紫苏叶——解表湿,理头面、胸脘之气
厚朴+大腹皮——行中下焦之气
两者结合:解表+理气
1.3.1 由解表风湿——联想到同样是解表风湿的另外一个方四味羌活汤:
羌活、苍术、防风、炙甘草。
1.3.2 四味藿香正气散VS 四味羌活汤:
四味羌活汤——解风湿在太阳、太阴之表,不适感集中于后背部、腰部,阳面为主
四味藿香正气散——解表风湿,理头面、胸脘之气,走阴面为主。
这个方子里还藏着一个经典的四味组合:藿香、厚朴、法夏、茯苓,很容易想到温病名方,藿朴夏苓汤——完整版本,是这四个药里再加白豆蔻、杏仁、薏苡仁(“三仁”)加强宣肺化湿的力量,以及泽泻、猪苓加强通利小便以助排湿的力量,还有一味药,淡豆豉,药房常不备,偶可去之。
2、选出藿香正气散的另外四味药,继续关联:
2.1 藿香+厚朴+法夏+茯苓——联想到藿朴夏苓汤
2.2 研究藿朴夏苓汤的组成:
四味藿朴夏苓汤(藿香+厚朴+法夏+茯苓)——芳香化湿,燥湿
+三仁(白豆蔻+杏仁+薏苡仁)——宣肺化湿
+泽泻+猪苓——通利小便排湿
+淡豆豉——药店常不备,偶可去之
从藿朴夏苓的角度解读藿香正气散,加强的是理气:紫苏叶、大腹皮、陈皮、桔梗,温中运化:炒白术、生姜、大枣,还有一味药,白芷,走阳明,解表湿,治头痛。从基础方出发,加强不同方向的药物组合,可以得到治疗方向不同的药方。
藿香正气散组成:
四味藿朴夏苓汤(藿香+厚朴+法夏+茯苓)
+紫苏叶+大腹皮+陈皮+桔梗——理气
+炒白术、生姜、大枣——温中运化
+白芷——解阳明表湿,治头痛
从这个组方角度看,藿香正气散是在四味藿朴夏苓汤的基础上,加强了理气和温中的作用。
从2.2和2.3的组方对比可以看出:从基础方出发,加减不同方向的药物,可以得到不同的药方。
如果把炒白术改为苍术,很容易看到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平胃散是治卑湿之土,用大白话讲,地上有个坑,坑里有滩水,把水吹干,再填土上去,把坑填平,就是平胃散干的活儿,胃虚有痰湿,化痰湿之余,补胃气。
胃属阳明,痰湿在里,容易表也蓄积寒湿,加一位白芷,宣透阳明之表,也有助于阳明内在运化痰湿,效率提高。如果不看炙甘草,白芷、苍术、陈皮、厚朴,这四个药合在一块,治阳明表湿,兼阳明里痰湿,大致不会错。
3.2 平胃散+白芷
3.2.1平胃散主要针对里痰湿,那如果表也蓄积有寒湿:
+白芷——宣透阳明之表,也可以帮助阳明里运化痰湿。
3.2.2由此推出:
苍术+厚朴+陈皮+白芷——治阳明表湿,兼治阳明里痰湿
这样子看的话,藿香正气散所治的外感,表风湿可以犯阳明、太阴,里痰湿可以犯阳明、太阴,如果辨证细致一些,能够把太阴阳明各自的表里证分清楚,不必要的药组,大可以甩掉,方子开出来会精简许多。
这样子理解,很容易记下来这个方子:藿香、紫苏叶、大腹皮、厚朴、白芷、白术、陈皮——先太阴,后阳明,再加上和胃止呕的生姜、法夏,以及茯苓、炙甘草、大枣,补虚利湿,三个层面的药,组方思路清晰。
4.2 了解了藿香正气散的组方之法,再来记忆方子组成:
藿香、紫苏叶、大腹皮、厚朴——太阴表风湿,兼太阴里寒湿不重;厚朴、白芷、白术、陈皮——阳明表风湿,兼阳明里痰湿;
生姜、法夏——和胃止呕;
茯苓、炙甘草、大枣——补虚利湿
所以,是先太阴,再阳明+和胃止呕+补虚利湿
记下来方子,谈不上会用,但能理解组方思路,离用起来就不远,甚至,临证时哪怕忘掉这个方有哪些药,都可能做到自行组合出来贴合病情的方子,名曰:仿藿香正气散法。
师其法,而不用其方,临证常有的事。
从内伤立法,藿香轻用,不以解表为主,而以行气暖脾胃为主,有名的开胃进食汤,在六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上木香、丁香、藿香,用意在此,而不在于解表化湿。
行气过多,不利于内伤病,久服须防耗气,虽有炒白术、炙甘草、大枣,必要时都可以合上人参等补气药。
学过去年的课,以小青龙汤为例,讲解由方到法,可以看出仅仅是药物不同,其方中蕴藏的法,高度重合。我中午说,悟透藿香正气散,外感病都会治。
再次呼应标题,无论是小青龙汤,还是藿香正气散,从方到法,仅仅是药物的不同,其方中蕴藏的法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学方,要学其法。
分析南岛老师整篇文章的结构,可以看出,他用的是《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再论据。
他是如何展现的呢?
先提出研究方中之法才能学以致用; 以藿香正气散为例,示范从外感立法,如何拆方以研究方中之法:
拆解四味藿香正气散——对比四味达原饮、四味羌活汤; 拆解四味藿朴夏苓汤——推演如何加减到藿香正气散; 拆解平胃散+白芷——推演藿香正气散治阳明表湿,兼治阳明里痰湿; 得出结论:藿香正气散解阳明、太阴表风湿,化阳明、太阴里痰湿,也就是其方组成是先太阴,再太阴+和胃止呕+补虚利湿;
补充说明从内伤立法,藿香正气散用方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全文,再次点题,学方只有理解了其组方思路,临证才能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