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最大的收获来自于思想的冲击,它更新了我原有的很多概念,提升了管理意识,更多的是,思维方式的提升,以及迁移学习的能力的提升。
通过7次共读,读完这本书。整个学习的过程,我发现,南岛老师是在示范用《思考的真相》中的思考逻辑,在教我们读书,而这一套思考逻辑,同样可以运用到中医的学习中。
01 对概念的认识要足够的清晰
李笑来在《思考的真相》中写道:
思考的核心是概念,每个概念都需要定义得足够清晰,而后那些概念之间可能需要分类,可能需要比较,可能构成因果。
每当我们掌握一项新的技能或者学习一门新的学科,本质上就是在我们的脑子里新增很多概念。
而后的实践过程,其实就是在读取(或调用)某个或某些概念;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在新建、更新或者删除某个或者某些概念。
在第一次共读时,南岛老师就给我们示范了如何理解“概念”。
读完第一章《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习的》前三段,南岛老师首先问了我们三个问题:
1、作者的论述回应了哪些问题?
2、”才能=成果”吗?
3、何为有效?
这三个问题,他其实是在教我们如何阅读,帮助厘清概念,让我们去准确地理解卓有成效的概念。
于我而言,更深刻的是第7章的学习,这一章是由我讲,当我讲完《个人见解和决策的关系》时,南岛老师明确指出,你没有读懂。
在第一段,德鲁克说,“决策是一种判断,是在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不是“对”与“错”间的选择,最多只是“大概是对的”与“也许是错的”之间的选择。
紧接着,他论述说,很多人认为决策的第一步是先搜集事实,但卓有成效的决策者都知道,决策的过程往往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的,而是先从其本人的见解(opinions)开始的。所谓见解,乃是“尚待证实的假设”;见解不能获得证实,就毫无价值可言。
之后,他进一步强调,先搜集事实是很难做到的。因为没有相关的标准,就不可能找到什么事实。事件本身并非事实。
这里涉及到三个概念,事实,事件,见解。
南岛老师追问:什么是事实?什么是事件?什么是见解?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从搜集事实开始?
很基础的问题,却把我难住了,含糊不清,不能清晰地描述出来。
他形象地将这个概念与我们常说的中医辨证做对比:
“事件”就是辨证三要素常说的“要件”,
“事实”也就是辨证三要素的“要素”,
“见解”则是“个人所下的证候结论”。
这样一类比,脑中的概念一下子就清晰起来。中医的辨证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的证候结论都有可能不一样,所以是“尚待证实的假设”,而治疗的过程,则是不断验证“个人见解”的过程。
所以,搜集见解的过程,就是搜集“每一个人所下的证候结论”,可能是有争议的,也可能是完全相反的,但不必辩论,只要你对你个人的见解负责,能够有充足的理由论证你的见解。
而有效的决策也就是在所有的个人见解中,去充分讨论,选择“大概是对的”的见解,并付出实践(也就是治疗过程)。
所以,我们所看的医案,都是提出个人见解,并验证的过程,也就是南岛老师所讲的,一个有效的医案,不能只有首次看诊个人精彩的分析,而没有之后治疗疗效的验证。
因为第一次的结论,仅仅是个人见解,“尚待证实的假设”,而只有之后取得较好的疗效,得到验证并解除疾病后,才能算是“事实”。
这也就是德鲁克所说的“决策的过程往往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先要搜集事实是很难做到的。”。
同样的思维,可以迁移到每一次的中医的学习中,这个在《三焦辨证入门》课和《六经辨证入门》课中,南岛老师也是一直在强调,要善于问傻瓜问题,而问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厘清概念的过程。
比如,在即将共读的《艾灸调治感冒与感冒后遗症》,也就是原《艾灸与防疫》公益课,在第一课《中医对“疫”的认识》,南岛老师就是一直在帮我们理清一个基础概念“疫气 ≠疫病”,理解了这个概念,也就能清晰地认识到中医与西医治疗方式为何不同。
所以,这次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不能仅仅是书上说什么你就看什么,而是要从他们的阐述中,去学习和思考他们分辨事物本质的能力。
02 学习要有成果
这次的共读,我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认识到自己一直在无效或者说低效的学习。虽然南岛老师一直在通过各种形式刷新我们的认知系统,但我一直没有用起来。
德鲁克说,有效的管理者,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自我管理。管理不是管理别人,而是管理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二是对成果负责。徳鲁克认为,成果负责制要渗透到组织的每一个层面,务求淋漓尽致。
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
而迁移到学习中,也是一样,学习也是一个自我管理的过程。
首先必须要有学习的内驱力。内驱力也就是自我的意愿,这个自我的意愿足够强大的话,它不受你的身体状态、情绪亦或者工作忙碌的影响,只要你想学,就会心有所念,所有的时间都能为你所用。
正如南岛老师常说,“一切状态都是假的”,也就是有了内在想要改变的自我意愿,再累的状态下,你也能坚持学习。这也是他为什么在练完一天功已经全身无力爬上床的状态下,想着今天还没有收获,还能支愣着再爬起来看书。
说实话,我很难做到,在那个时候,睡觉就是一切。也正是因为我的内驱力不够,所以遇到难题,很容易就放过自己,学习成效低。
再次,要有成果地学习。
我们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而必须要有成果地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点,在设计《洞见写作》共读的作业时,我想到要用南岛老师的公众号文章作为范例来拆解,将写作与中医的学习有效关联。
那日常要如何练?落实到具体中,就是学习的同时,也要有结果的输出,这个输出可以是写公众号,输出学习心得,也可以是直播分享,也可以是输出一门课程。
学、练、用、造形成学习的闭环。知道容易,做到不易。努力让自己一步步靠近吧~~~
03 同样的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读同一本书,岛主总是跟我们的思路很不一样,而且每次的总结,每个人收获的点都完全不同,感觉不是在读同一本书。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每个人的阅历和成长经历有所不同,决定了对书本内容的感悟不一样。
阅历和成长经历,决定了理解的深度。这也是为什么同样一本书,同一个人不同的阶段来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随着认知程度的提升,理解也会更深邃一些。
一个观点,有过实践经历,与完全没有实践经历的人,读起来理解和感触也会有所不同。
再次,思考逻辑不同。
有过思维训练的人,与没有经过思维训练的人,读书时思考的方向会大相径庭。没有思维训练,就是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思考。而有过思维训练,他们总能读出不一样的角度。
比如,在这本读书时,南岛老师一再地帮我们认清概念。很重要的一点,他有着他一套一以贯之的思考逻辑。他知道认清概念是认清一个事物的本质,并且他也能很快在众多蛛丝马迹中找寻到这个本质。这个不管在他的直播还是在他的课程中都有呈现。
第三,重复读的次数也很关键。
一本书,仅读一次,和读十次后再来看,理解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经典书,值得反复读,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读一次有一次的感悟。
最后吧,我想说,写这篇总结,我又拖延了。在时间管理上,更需要我自己反思,如何才能让自己高效且按时地做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