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科普专家
2025.01.06 / 马建
脑血管病
沉默的脑部“杀手”,你了解多少?
本期科普内容责任人丨马建
在医学领域,脑血管病被誉为“沉默的脑部杀手”,因其发病突然、症状多样且严重,常常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巨大威胁。然而,尽管其危害性极大,公众对脑血管病的了解却往往不够深入。
本文将深入探讨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HEALTH SCIENCE
脑血管病
沉默的脑部“杀手”,你了解多少?
HEALTH SCIENCE
一、脑血管病的类型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主要包括血管腔闭塞或狭窄、血管破裂、血管畸形、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发生改变等各种脑血管病变引发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根据病因和病理变化,脑血管病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1.缺血性脑血管病:这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病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5%。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的阻塞,导致血流受限或中断,进而引起脑组织缺血或坏死。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2.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内或脑外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泄漏到脑组织中。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即出血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3.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病:除了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外,还包括脑小血管病、颅内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静脉性血管畸形等。
二、脑血管病的症状
脑血管病的症状因其类型、位置和严重程度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1.突发性剧烈头痛:这是脑血管病发作时常见的症状,疼痛程度往往较剧烈,可能是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信号。
2.肢体麻木或无力:患者可能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这可能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3.言语不清:脑血管病可能损害大脑语言中枢,导致患者说话不流利、吐字不清或理解能力下降。
4.视觉障碍:患者可能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或眼前发黑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影响了视觉通路。
5.意识丧失:在严重情况下,脑血管病可能导致患者突然昏迷,意识丧失。
除了上述症状外,脑血管病患者还可能出现眩晕、呕吐、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其他症状。由于脑血管病的症状多样且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三、脑血管病的诊断
脑血管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在脑血管病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
1.头颅CT:头颅CT是诊断脑血管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能够迅速显示脑组织的结构和形态变化,对于脑出血的诊断尤为敏感。
2.头颅MRI:头颅MRI能够提供更为详尽的脑组织图像,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MRI还能够进行血管成像,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诊断脑血管病最准确的方法之一,能够直观显示脑血管的形态、位置和血流情况。然而,由于DSA是一种有创检查,因此通常在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明确诊断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
四、脑血管病的治疗
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和病理变化而定。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血管病的基础治疗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药、降压药等。这些药物能够控制血压、预防血栓形成、改善血液循环等。
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脑血管病患者,如脑出血、颅内动脉瘤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具体方法包括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颅内血肿清除术、动脉瘤栓塞术等。
3.康复治疗:对于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治疗是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心理治疗等。
五、脑血管病的预防
1.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测量血压并采取措施控制血压,如饮食控制、减轻体重、增加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可以降低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控制高血脂和糖尿病:高血脂和糖尿病也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和药物治疗等措施,可以控制血脂和血糖水平,降低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戒烟限酒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重要一环。
4.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充足的睡眠、减轻压力、避免过度劳累等,可以降低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也是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体检和筛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六、结论
脑血管病作为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其危害性不容忽视。然而,通过了解其知识,我们可以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降低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风险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抵御这个沉默的脑部“杀手”,守护自己的健康。
HEALTH SCIENCE
健康科普|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