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 Eng. Chem. Res.】柱状MOFs中的孔环境工程用于促进乙烯中乙炔的脱除

文摘   2024-11-14 00:30   新疆  

全文速览

浙江大学邢华斌教授、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路晓飞研究员团队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柱状金属有机框架(MOFs)物理吸附介导从C2H4分离痕量C2H2发现由于MOFs的孔环境工程,在低C2H2压力条件下,C2H2的吸附能力和选择性同时增强。与HNH2相比较,CH3功能化的MOFs (ZU-901)具有最高的分离性能,在0.01 bar条件下对C2H2的吸附量为0.57 mmol g1,在298 K条件下对C2H2/C2H4(1:99V/V)IAST选择性为0.83。动态穿透实验表明,在1% C2H2/99% C2H4(V/V)流速为2 mL min-1的条件下,其分离C2H2/C2H4的效率达到220 min g−1。理论计算表明,配体功能化后的ZU-901具有优化的孔环境和孔径大小,通过O···H(HC)H(H2pzdcCH3)···C(C)C2H2分子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了对C2H2的选择性分离。

背景介绍

乙烯(C2H4)是一种被广泛利用的重要的化学物质,到2022年,其全球市场量已达到约2.1亿吨。然而,从蒸汽裂解过程中产生的工业粗乙烯不可避免地含有微量的乙炔(C2H2)杂质,其浓度(cC2H2)0.3-3%之间,在下游聚合过程中会对Ziegler-Natta催化剂产生不可逆的毒性。因此,高效去除C2H2杂质对聚合物级C2H4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净化方法包括低温精馏、溶剂吸收、和催化半加氢,可以满足cC2H2 < 1 ppm甚至0.1 ppm的严格要求。然而,这些工艺仍然存在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效率低的问题,需要开发一种替代路线,使C2H4的净化效率显著提高,并能适应大规模的实际分离。

晶体结构

要点:活化形式的晶体结构特征是由Cupzdc组成的中性二维层堆叠,吡嗪衍生配体作为支柱形成三维框架,如图1所示。建立了由四个羧酸基配体(pzdc)和两个柱状配体组成的半矩形通道(1b -d),其中由于吡嗪衍生配体的不同,孔隙化学和大小存在细微差异。CPL-1的孔径为3.98 Å(1e),在框架中分别引入-NH2- CH3官能团后,CPL-1-NH2的孔径减小到2.84 Å(1f)ZU-901的孔径减小到约2.62 Å(1g)

气体吸附行为

要点:195 K下,ZU-901CO2吸附等温线呈现I型等温线,表明该材料具有微孔特性,BET值约为135 m2g−1(2a)。原始ZU-901XRD谱图与湿空气或水中浸泡48 hXRD谱图相似,表明后处理后ZU-901的结构性能得到了保留(2b)。需要注意的是,ZU-901的特征峰位置几乎一致,然而它们在2θ角的强度是不同的,可能是由于粉末的不同形态和大小导致的。

要点:3a总结了制备好的CPL-type材料在0 ~ 1 bar的宽压力范围下,在298 K下对C2H2C2H4的吸附等温线。当P < 0.2 bar时,三种材料对C2H2的吸附能力均随PC2H2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在该部分阈值压力以上则保持不变。其中,CPL-11 bar298 K条件下对C2H2的吸附能力最高,约为2 mmol g−1,而CPL-1- NH2ZU-901C2H2吸附量约为1.8 mmol g−1。这可能是由于- NH2- CH3的引入降低了BET和孔隙度,从而导致饱和吸收能力下降。所有CPL型材料对C2H4的吸附均较弱。更具体地说,CPL-1C2H2的吸附能力相对较低,具有明显的“门开”现象,门开压力约为0.05 barCPL-1-NH2也表现出一定的“门开”现象,门开压力约为0.02 bar。在此压力范围内,ZU-901C2H2的吸附曲线更为陡峭,在0.01 bar298 K条件下,ZU -901C2H2的吸附量最高,约为0.57 mmol g−1;相比之下,对于C2H4CPL型材料表现出明显的尺寸排斥效应,这可能是由于相对较小的孔径,使得较大的C2H4 (4.16 Å)难以进入其孔隙。如图3cd所示。ZU-901C2H2的吸附能力对温度不敏感。相反,C2H4的吸附能力随温度变化显著。在273 K下,ZU-901C2H4的吸附表现为“S”型,吸附量为1.6 mmol g−1。在288 K298 K下,C2H4的吸附量分别为1.2 mmol g−10.66 mmol g−1。如图3d所示。与ZU-901吸附C2H4相比,C2H4CPL-1-NH2上的吸附有一定的差异。随着温度的升高,“门开”压力分别从273 K时的0.5 bar增加到288 K时的0.8 bar。在298 K时,C2H4吸附量从273 K时的1.5 mmol g−1显著下降到298 K时的0.37 mmol g−1。高温下较弱的相互作用和吸附吸热效应的结合似乎导致了C2H4吸收能力的下降。图3f仅显示了在273288 K温下,由于“门开”效应,CPL-1-NH2IAST选择性曲线。此外,在0 ~ 1 bar的压力范围和273 ~ 298 K的温度范围内,ZU-901CPL-1-NH2IAST选择性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框架的温度响应不同有关。

穿透测试

要点:4a为三种CPL-型材料在298 K1% C2H2/99%C2H4 (V/V)下的穿透结果。当流速为2 mL min−1可以清楚地观察到,C2H4迅速发生穿透,并在298 K时达到饱和状态;而C2H2CPL-130 min g-1才发生穿透,在140 min g-1达到饱和。同样,与CPL-1相比,C2H2CPL-1-NH2的穿透和饱和时间分别约为38 min g−1610 min g−1,这很可能是由于NH2取代基的修饰作用。当材料为ZU-901时,穿透时间为220 min g−1。为了评估从C2H4中去除微量C2H2 (1000 ppm)的动态分离性能,在298 K下进行了穿透性实验,总流量为10 mL min -1(4b)。在不考虑cC2H2和流量的情况下,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动态分离性能,这表明ZU-901在从C2H4中分离痕量C2H2方面具有很高的效率。这些结果以及吸附等温线和选择性表明,由于−CH3的功能,ZU-901可以有效地从C2H4中去除C2H2

模拟计算

要点:在图5a中,C2H2两端的H原子可以与相邻的羧基氧原子形成O···H(HC)多重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距离分别为2.283.212.242.993.06 Å,均小于HO原子的范德华半径之和(3.44 Å)。在图5b中,C2H2中的C与周围吡嗪环上的H原子发生H(H2pzdc)···C(C)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距离分别为2.512.783.552.452.79 Å。重要的是,−CH3中的H原子也通过H(CH3)···C(C)C2H2中的C原子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距离分别为2.742.963.16 Å,小于HC原子的范德华半径之和(3.66 Å)。图5cd分别从a轴和b坐标轴上显示了C2H2ZU-901框架通道中的吸附状态。综上所述,ZU-901C2H2的选择性吸附受到孔化学和孔径的改变的显著影响,这源于引入了新的功能位点,这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稳定性表征

要点:为了评估实际实施的可行性,在千克水平上进行了放大合成,并进行了多次循环再生穿透。如图6所示,在连续5个循环中始终保持良好的C2H2吸附能力和穿透时间,证实了ZU-901的可控合成、稳定性和可回收性。

 

要点:ZU-901298 K1 bar条件下对C2H2/C2H4 (V/V)选择性为83,超过了之前报道的大多数MOF材料。虽然低于NCU-100aUTSA-200aZU-33TIFSIX-14-Cu-iZUL-100Ni3(pzdc)2(7Hade)2ZUL-200,但其配体价格(0.44 CY g−1)明显低于这些材料(7a)。此外,ZU-901对纯C2H4的产率可以达到17.8 mmol g−1,优于许多报道的MOF材料(7b)

总结与展望

本文研究了制备的精细孔化学和孔径尺寸的分离性能和分子尺度机制,证明了孔环境工程用于乙烯纯化的可行性单组分吸附等温线和IAST选择性以及动态穿透实验表明,ZU-901是一种优秀的吸附剂,在0.01 bar298 K条件下,C2H2的吸附量为0.57 mmol·g−1C2H2/C2H4IAST选择性为83,在2 mL min−1流速下,1% C2H2/99% C2H4 (V/V)穿透时间为220 min g−1。理论计算表明,优化了C2H2捕集孔的几何结构,C2H2一侧的C可以与−CH3官能团上相邻的三个H原子形成C(C)···H(CH3)相互作用,增强了C2H2ZU-901上的选择性吸附。总体而言,与−H−NH2功能化的有机配体相比,−CH3取代基主要减小了配体的孔径,并提供了额外的吸附位点,从而在低压范围内同时增强了C2H2的吸能力和选择性。最后,研究了ZU-901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潜力,表明ZU-901是纯化C2H4的有前景的候选物之一。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使用CPL-型框架和优化孔隙环境,以有效地推动轻烃的物理吸附分离。


撰稿:CHR

校对:ZHX

指导老师:张袁斌、汪玲瑶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iecr.4c00148

课题组链接:https://www.x-mol.com/groups/zhang_yuanbin

声明:本文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目的在于互相交流学习。如有不妥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处理。期待大家与我们合作交流!



材料进展
‘材料进展’——承古之匠心,铸今之材料。一沙一世界,一材一乾坤,每一篇文献都是通往未来科技的桥梁。让我们共同在材料进展中,汲取智慧,启迪创新,传承文明,开创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