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妈妈一起赶集的日子

文摘   2025-01-24 07:03   山东  

  

  为了抚养子女和维持生活,妈妈一辈子勤俭持家,除了种地卖粮、喂几头猪外,妈妈还赶集卖布挣钱,妈妈说她在卖布之前曾经卖过女装,因为耳濡目染,我对妈妈卖布的辛苦记忆尤为深刻。

  农村的集是五天一循环,逢五逢十是花园集,过五过十就是港上集,其中还有一天是涝沟集,我跟着妈妈赶的最多的集是花园集和港上集。

  如果没有重大事情,只要天气不下雨,妈妈都会头天晚上提前把自行车检查好,把该带的布匹用包布包好,结结实实地捆在自行车后座上。车把上挂着一个黑色的包,包里装着一角、两角、伍角、一元、两元的零钱,那时还很少用硬币。

  妈妈天不亮就要骑车出发,比别人早到集上占个摊位,如果去晚了就没有好位置。我不知道妈妈早晨到底是几点起床的,妈妈把我们几个孩子陆续喊起床后,我看到妈妈用洋碗盖着的一大盘辣椒炒土豆丝还冒着热气,一包用笼布包着的卫东姥爷打的烧饼还热乎乎的,我们几个吃饱后就去小学校上学,一路上星光点点,到了学校,发现大门还没开。

  如果是周末,我就会跟着妈妈去赶花园集和港上集,花园离家很近,我跟在妈妈自行车后面一路小跑就到了,妈妈找到地方把布摊子支好,就会塞给我几毛钱,让我去喝粥吃油条。记得这个早餐摊就摆在310国道北侧,大锅粥热气腾腾,油条现炸现卖,大家都吃的香喷喷的,油条能把碗底的粥刮得很干净。旁边就是卖粽子的,有时我特想吃粽子,付上钱,摊主迅速地剥开粽子,把粽叶和线绳留着循环使用,剥两三个白粽子,均匀撒上一层红糖,入口即化,甜到心底。

  如果赶港上集,距离家是将近20里的路程,我还是跟在妈妈自行车后面小跑,向北拐到村西大路后,路上车很多,我就靠边跑得气喘吁吁,看我实在跑不动了,妈妈就会请求同路骑自行车的叔叔或大爷捎带着我,有时到港上需要搭几个人的自行车,妈妈对他们不胜感激,那时遇到的好心人真多啊。

  太阳比较暖和的时候,集市上的人越来越多,布匹是成捆摆放整齐的,相同颜色不同布料放在一起,相同布料不同颜色放在一起,供顾客挑选。那时几乎没有卖成品衣的,都是先买好布,再在集上找个老裁缝做褂子或裤子,裁缝给量好尺寸,下个集就能拿到做好的衣服。妈妈做过裁缝,只要顾客说给谁买的、干什么用的,妈妈就建议买多长的布,记得有个顾客说要买布做裤子,妈妈看她的身高,说扯一米就行,其实布匹的一米不仅仅是一米,都是双层对折的,展开是很大的一块布料。妈妈卖布扯布很忙,我当时比布摊略高一些,抱不动布匹,也不会扯布,帮不上大忙,有时就按照妈妈的吩咐,给顾客找找零钱。

  集市的热闹能持续一个上午,晌午饭一过,赶集的人就少了,生意成交的也很少。妈妈把布匹挨个整理好,装进布包,防止滑掉,结结实实捆好之后,布匹的高度明显缩减了,车身也明显轻了。这时集市上的水果也降价了,妈妈买几斤苹果桔子或一包单个的香蕉,回家带给孩子们吃。

  我们放学在家就盼着妈妈赶集回家,因为她包里一定会有好吃的水果。我们在吃水果的时候,妈妈忙着做晚饭,晚饭多数是喝米汤、吃煎饼,卷的菜还是辣椒炒土豆丝。

  到了晚上,其他孩子都出去玩了,妈妈让我帮她清点包里的钱,除去早晨带的零钱,大体算一算当天挣了多少钱,我喜欢从大到小清点,一般最大面值是10元,包里如果发现有10元的,先拿出来放一边,再到包里反复扒拉,当然也不找出来几张;然后再找出5元的,这个数量一般多一些;最多的就是2元、1元的,厚厚的两沓,也有成角的,我把它们分类放好,算出总数,减去带出去的零钱,得出当天大约卖的钱数。妈妈凭着记忆,又挨个除去不同布匹的进价,说当天可能会挣多少钱。虽然每次赶集卖布挣钱不多,但妈妈通过日积月累、勤俭节约,给这个大家庭攒出了生活费和子女们成家立业必不可少的费用。

  在我印象中,发生了好几次这样的情况,晚上我等着给妈妈数钱,到处找包找不到,我问妈妈:“你的包呢?”妈妈说被人提走了,小小年纪我就明白实际是小偷趁妈妈忙着的时候,把包给偷走了,一分不剩。我们都沉默了,知道哭也没有用。我一直在脑海里想象这样一个画面:小偷应该在暗中观察妈妈的包里放进不少钱,然后趁人多正忙的时候,偷偷挤到布摊后面,迅速把包拿走,又迅速消失在集市中。有时我还听见妈妈说,有一大卷好布料没卖完,收摊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真是可惜啊。后来妈妈恍然大悟,原来是那几个妇女合伙装作挑拣和讨价还价的样子,把布大大展开,七嘴八舌挑一些褶皱等不算瑕疵的瑕疵,以此作为掩护,暗中早有人把成捆的布料从底下抽走。妈妈一生中不止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但妈妈在我们面前表现得很理智很平静,该干啥干啥,没有给我们这些年幼的孩子带来过愤恨绝望的情绪,包括妈妈后来卖花曾经几次收过假钱,她也是淡然处之。

  八九十年代的农村,解决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大多数人勤勤恳恳,越过越好,只有极少数人游手好闲,妄图不劳而获,那时村里只有小商店,到处没有监控,也没有网上购物,现在村里有了大超市,几乎家家户户安装了摄像头,很多人都学会和习惯了在家网上购物,足不出户就能买到需要的心仪的物品,而在农村赶集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再去城郊赶集也不复以往那般热闹了。

  作者 张可欣,女,70后,山东郯城人。系临沂市作协会员,郯城县作协会员。热爱写作,有作品在省市刊物发表。现供职于郯城县委县直机关工委。

长按二维码 关注郯城作家      

传承郯城文化 构建文学家园    

投稿邮箱 

tczx20207@163.com(综合)

tcwxshige@163.com(诗歌)


郯城作家
关注文学动态,发表文学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