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古诗词
侯政言
中华文明浩浩汤汤,在时间长河中流淌了五千多年,从未断连。在其之中,文字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而诗歌,作为文字的堆积和升华,更成为串联起这漫漫历史的长绳。
小时不知诗中意,只懂得这首老师让背了,那首家长让背了,看看那些一个个陌生字符的罗列,只能咿咿唔唔地读个大概,却也不觉烦,这大抵也因为诗词的吸引力吧。和多数人相同,我所读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乳牙未全时,不知何为“静”,何为“夜”,何为“思”。现在仔细品来,寂静空旷的夜太白独目一人在屋中,夜空无垠,有一渺小而皎洁的月盘高悬浩瀚之中,或有一二点星相衬,或在云海间沉浮……月光如霜,更显夜之清冷,寒意骤升;所谓之“蝉噪林逾静,马鸣山更幽”,此孤寂之夜晚,开非无所相伴,至少,他还有月,不过他仅有月——一轮月。一轮皎皎之月,一轮寄托了无数古代文人的情感之月与一个人,一个飘泊之人,一个不可一世却又多愁善感的人,构成了夜,构成了愁之报,苦之极、悲之极的夜。此刻,茫茫宇宙中只剩一人一月。
“举头望明月”,这是太白穿过三十多万千米的空间,与明月遥遥相望;“低头思故乡”,这是太白越过几年或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又忆起他曾经哭过笑过的地方。那是“天子呼来不上船”,敢让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太白啊!那是咏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胸襟无边的青莲层士啊!那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中华诗仙啊!只身在盛唐诗坛中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却终究难逃尘世所牵。敢问那池旁的金蟾玉兔、那桂下挥斧的吴刚,那广寒宫中的嫦娥,你们可否听到一曲深切而又浓郁的思乡之音?
至今,每逢佳节,在外的游子们也会低吟浅唱一句“床前明月光”吧……
三千年诗韵潺湲不息,总觉古代大家遥不可及,却未曾想过,那些撑起华夏诗词之天的圣人,他们也有我们当下所体验的喜怒表乐,也经历过我们当下所经历的悲欢离合;而我们也正体验他们当时所拥有的喜怒哀乐,也正经历着他们当时所经历过的悲欢离合。
春雷初响,万物复苏,但见“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细雨朦胧,独竹大道,可以潇洒高歌“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惜别挚友,难舍难分,便选其一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当如今之你我,穿过苍苍时空,与古时先贤们的故事、情感相重合、堆叠,便也会感到无边雄浑的千年诗韵的魅力。
忆昔远行山庄,山间路远,车行在盘山公路上时,一同行孩童轻轻吟了一句:“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小朋友声音不大,却仿佛可以穿透九大云宵,刹那间,原本嘈杂的车厢内一切都静止了,唯窗外景色飞逝,片刻,爆发出麦鸣的掌声;日日积善,曾与家姊探望空巢老人,桑榆暮景,难免关心家长里短,姐姐说其夫待她不似遇见时体贴温柔,反而愈加厌烦,老人叹气,语重心长地念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不知为何,“如初见”一词竟令我心头一紧,再侧头望向她,竟见两行清泪滑落眼角。诗词,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处于怎样的定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净土。
正值青春年少,中华文化也算传到了我们一代人,当吾辈青年折起舌头,学习平上去入各声调的变化时,肩头又担当起了将悠悠千年文化传与下一代的责任。
作者 侯政言,郯城二中2023级24班学生 指导教师:赵敏
诗中尽显风华
刘姝葳
暮春三月,兰溪畔,春兰芽正短。临溪而望,他的故事从潺潺流水中迎闻而来,隔着茫茫如水的岁月,他看见了流转的时光。提起笔,山光水色,万千思绪凝成了一首《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东坡走在山间路上。暮雨萧萧,子规哀鸣,凄冷悲凉。望溪水西流,人生难道就不能再少?何必自伤白发悲叹衰老呢?“休夕将白发唱黄鸡。”黄鸡催晓,光阴易逝,一问一答间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展露无遗。
八百年来,这首词给多少困难之中的人带来了前行的勇气和希望。八百年光阴流转,五千年岁同悠悠,情载于词,跨过时间长河,历久弥新。诗歌是中华五千文明瑰宝中最为浓重的部分,最为宝贵的部分,以其独特的韵律,深厚的情感,丰厚的内涵,穿过历史的烟云,闪耀千年。
千百年前,当诗人执笔,在微黄的纸上写下那一撇一捺时,是否想过,千年后的今天会有人透过历史的年轮,会有人去窥探,去追寻先人的足迹与思想。曾有人登高临远,叹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如今站在高山之巅,俯视万里河山仍会追忆往昔,悲从中来,思乡怀远。曾有人望江水东流,叹人生之须臾,壮志未酬之苦闷,如今立于长江之畔,看江水滚滚总会不觉感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诗歌连通古今,其承载的感情不论时代发展,岁月变迁,总能在某个时刻,引起人们的共鸣。历沧桑经兴衰,送千古风流,那份感情却依闪闪发光,这正是诗词之美所在。
诗词对情感的表达,往往深藏不露,一景一物,常被寄托以丰富的情感。“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战争的大背景下,诗人重阳登高,想起了沦陷故国的菊花,独自绽放。这菊花已经突破了思乡与惜花之情,而寄托了诗人对饱受战争之苦人民的同情对战争结束的渴望。“渺渺兮矛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以美人作喻,望美人而不得,暗含了诗人被贬的不平之情。诗词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深入浅,看诗中战火纷飞,看诗中盛世安宁,繁纷乱繁华深处,是盛衰交替,人生寒暑。
闲坐庭中,诵一首诗,吟一段词,听一首曲,一杯茶。清风徐来,风华过眼。“云对雨,雪对风”北风衰草轻折,雨雪满天,云映雨,雨映雪,飘洒正萧然;“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杨柳岸边,烟雾笼罩,天光正好,柳枝青翠,深深庭院,春雨挟风而来,染江了满园杏花;“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两鬓斑白风尘满身的旅人,晨起赶路,斜风细雨里身披蓑笠的垂钓老者……诗韵浓郁,读起来朗朗上口。风物鲜活,闭上眼句句入画。诗词文化渊源流长,一个个音节穿越古今,流唱千年,韵味无穷。
一首诗,一阙词,一个世界。诗词中有情风万里,有亘古风景,有只属于自己的远方。诗词是人们对美好的记录,是对向往的装点。诗词也是对人世浮沉,风华交替的慨叹,其丰富的情感内涵和优美的韵律让中华文明更加瑰丽。
泛舟诗海,漫步词山,去追逐探索、去镌刻铭记诗词里的绝丽风景,与美好来一次不期而遇吧!
作者 刘姝葳,郯城二中2023级21班学生 指导教师:赵敏
长按二维码 关注郯城作家
传承郯城文化 构建文学家园
投稿邮箱
tczx20207@163.com(综合)
tcwxshige@163.com(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