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耳闻陈行甲的大名,他是清华大学硕士,2011年10月至2016年12月任巴东县委书记,2015年5月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2016年12月辞去公职,创立深圳市恒晖公益基金会,致力于开展公益创新、大病救助、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关怀、防灾救灾等方面的公益项目。
大约三个月前,我成功申请陈行甲为微信好友,每天通过他的朋友圈和视频号看到他乐此不疲持续开展各种公益活动,深受感动,由衷敬佩。陈行甲行侠仗义,关心小人物,帮助白血病儿童申请办理保险,为163个抗疫英雄子女设立传薪计划公益项目,想方设法尽可能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有了陈行甲的微信,我有时会谨慎地向他请教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半小时后,我收到一个他面向大海、拥抱天空、配乐《顺流逆流》的视频,反复看几遍,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他在最近的一次公益活动发言,感谢家属代表接受恒晖基金会的服务,让他感受到了爱与被爱。
陈行甲不仅是知名公益人,还是作家。他编写的三本书,我全都买到收藏。《读书,带我去山外边的海》《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别离歌》分别于2019年7月、2021年1月、2024年1月出版,封面设计一律素朴淡雅,清清白白的感觉。陈行甲的儿子阿鱼为《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献辞: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是这根基,让我即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体会了失落,品尝了诱惑,经历了幻灭,领受了嘲讽,也不会轻易洗去自己那层名叫“共情”的底色。阿鱼说这也是父亲陈行甲教给他最重要的东西。
《别离歌》是继《在峡江的转弯处》后陈行甲的第二部自传体随笔,讲的是他辞官转战公益路上关于离别的故事。
为什么写《别离歌》?陈行甲是这样说的:“我在写一些人的命运,多数是一些小人物的命运。他们都和我有关,是我陪着走了或长或短一段路的人。真实的人生比剧本跌宕起伏得多,沉郁和乐观交织,悲欣交集。我怀着最大的诚恳,去记录那些可能不被记得、不被在乎的人,记录他们生命中的困难和为难,记录那些无奈的离别,也记录那些温暖的拥抱,还有那些长流的热泪。”
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电视连续剧《海灯法师》,它讲述了一个自幼便饱受欺压的少年范无病在军阀混乱的年代,最后得到世外高人巴蜀真人的帮助,成为名扬天下的存在。对《海灯法师》片尾曲中的一句歌词“荒漠的世界,我的人生……”记忆非常深刻,暗暗幻想有朝一日拜师学艺,拥有一身绝世武功,惩恶扬善,保护亲人不受欺负。遇见陈行甲后,就萌生了拜他为师的想法,反复看他主持的每一场活动,立志向他学习如何做公益项目。
陈行甲关心困难儿童,帮助特殊群体,不求任何回报。陈行甲在儿童癌症病房陪护孩子们的时候,有感而发,作词并演唱《一行》:“我为世间的悲伤,流下泪两行:一行留给自己,一行送给你。我想和你共同珍藏,温暖和善良。我们走过的路啊,远看是前行,近看是归乡。鸟儿在天空中飞翔,花儿在田野里芬芳。我最珍贵的家当,是两家心房:左心房留给自己,右心房给你。我想和你一起分享,星空和阳光。我们要走的路啊,风中有温热,长空有霞光。脚步在山谷中回响,生命在奉献中盛放。”
我曾在一位朋友的引领下,利用周末时间去过一次临沂福利院。进了福利院,走到走廊东头一个大房间,屋里排满了婴儿床,每个床上都有一个一岁左右嗷嗷待哺的孩子,或躺着,或坐着,还不会说清晰完整的话。还没走近,孩子们就张开双手,急切地呼唤着,似乎都在争着要我过去先抱一抱他们。我发现其中几个孩子头发是全白的,皮肤也很白,后来我才知“白化病”一般为天生遗传疾病。孩子们太渴望拥抱了,尤其是来自于像妈妈一样的拥抱,我被这种场景感动了,眼泪控制不住哗哗地流。我抱起一个离我最近的孩子,他的眼睛非常好看,有点激动地看着我,又有点骄傲地望向周围的人,第一感觉这孩子天资聪颖。因为时间有限,不能影响福利院正常管理,在工作人员催促下,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孩子,依依不舍离开福利院。后因工作实在太忙,我没有做到像朋友一样领养孩子。
一年前的今天,大众新闻记者对话陈行甲,陈行甲说,人生的下半场一定要“求真”。“我做慈善不是简单的救助,不是讲穷人的故事,去博富人的同情。在我们的公益项目中,你能看到非常细致、非常成体系的服务,也就是说,我95%的工作内容都是在做服务。在公益慈善领域,我保持着顺其自然的心态。我通过网络去分享我们公益慈善的理念、活动和项目,去连接我的志愿者们。做公益慈善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人情冷暖,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更多的是温暖。”
与陈行甲相比,我所做的非常有限,在市委党校参加培训时,自费购买49本《鲁冰花园》赠送给同学们;偶尔无偿献血和自愿采集造血干细胞;周末带着小区留守儿童读书。在公益之路,未来想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人世间有悲痛苦难,也有爱与温暖,这人间,你我值得。
今天是1月8日,也是陈行甲54岁生日,谨以此文致敬陈行甲。(2024年1月8日写,1月9日改定)
作者 张可欣,女,山东郯城人,现供职于郯城县委县直机关工委。临沂市作协会员,有作品在省市级刊物发表并获奖。
长按二维码 关注郯城作家
传承郯城文化 构建文学家园
投稿邮箱
tczx20207@163.com(综合)
tcwxshige@163.com(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