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坊古会话沧桑

文摘   2025-02-03 07:01   山东  

   

   我永远不会忘记小时候第一次和父亲一起赶重坊会的情景。正月初七日,我穿上母亲给我新做的蓝底印花棉袄,早饭后,从我们的村子出发,向东走出村东茂密的杨树林,然后左拐,就来到通往重坊镇的南北大道。我们村到重坊镇大约有六公里远,步行需要一个多小时。当时的路都是土路,我跟在父亲后面,还没有走到一半路,就热得满头大汗。一路上都是去重坊赶会的人,有老人、有孩子,有男有女,有车拉肩挑货物的商贩,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我们好不容易来到重坊街南头,父亲说重坊街到了,要我跟紧他,他去哪里,我就跟到哪里,别走丢了。

  当时的重坊市场,从南向北,首先是木料市,相当于今天的建材市场,有卖木材的,有卖芦苇的,有卖高粱秸的,都是农村建房用的。依次向北,与之相连的是家市场,沿街摆放着木匠手工制作的各种家。每年的正月初七是重坊会。“会”不同于“集”,比集大,一年只有一次,四邻八乡的人们很看重这个“会”。

  重坊镇始建于明初,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濒沂河,南与江苏省邳州市接壤,北与兰陵县相望,明清时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驿站。因处于两省交界,地理位置特殊,它的集市自然也有一定的特殊性——贸易发达,规模宏大,人流复杂,是鲁东南地区的重镇之一。重坊镇街巷纵横交错,店铺星罗棋布,如蜘蛛网般,错综复杂。至于整个集市有多少种行业,赶集的人最远来自何方,我一直没能弄明白,也没法弄明白。如果要画一幅重坊镇的“清明上河图”,那经贸繁荣,百业昌盛的景象,可能更加精彩,更加引人入胜。

  父亲喜欢听听苏北大鼓。要去鼓书市场必须在第一个叉路口向东,这是重坊南侧的一条大道,两边有卖小吃的、卖儿童玩具的,都是临时的摊点,整条街道涌满大人和孩子,人声鼎沸,十分热闹。我记得父亲在这儿给我买了一个小推车。这种小推车叫花和尚击鼓,只要在地上推起来,车上的小人就会“乓乓乓”地敲起小鼓。后来知道,这种玩具是沂河东面的港上镇人制作的,他们还会制作各种小木人,当地人叫“旋货”,染上各种颜色,十分好看,很受儿童喜爱。这种民间工艺,现在已经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过这条东西路,向北转,沿着沂河堰下的一条土路,经过牲口市,就可到鼓书市场了。那里是一片开阔的小树林,地势低洼,但也平坦。牲口市,牛马驴骡都有的卖,驴喊马嘶,直钻云宵。鼓书市场在牲口市的北面,我不知道为什么将这两个市场放在一起,我想,这两个市场的相似之处,就是噪音大,人言兽语,十分聒人吧。

  曾经我一度同情过小偷,就是因为在这里看到过被抓的一个小偷。那天,当我们经过牲口市时,有一群人在围观。人们用绳子将一个小偷五花大绑,像绑一只螃蟹,他伏在地上不停地叫唤,十分痛苦。围观的人很多,据说他和同伙一起偷了一头牛,被及时发现,他的同伙跑了,人们捉住了他,准备把他送往派出所。有不少人向他扔垃圾、吐唾沫,甚至骂他、打他。我正看得惊奇,突然过来一个满脸横肉、穿黑大衣的人,他大声嚷嚷 “我给你松松绑”,从小偷的背后,把绳子解开,然后用力地再把绳子紧紧地系上,绑得小偷一阵哭爹喊娘地乱叫,黑大衣绑完后,又对着小偷狠狠地踢了两脚,扬长而去。我本对小偷是不屑的,见到这情景,觉得竟然还有比小偷更坏的人。后来,我把这个见闻告诉奶奶,奶奶说:“‘能看贼偷,不看贼挨’,小偷哭喊都是装的,不绑紧他,他就跑了。”可我很长时间对那个黑衣人充满着愤慨,对那个小偷给以同情。后来,我也曾遭到小偷偷过,恨过小偷,但我从此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比小偷更坏的人。

  鼓书市场聚集了喜欢听书的人。因是逢会,说唱艺人很多,有苏北大鼓,有琴书,有河南坠子,有东海渔鼓,所说的曲目也是异常的丰富,愿意听什么,全凭听者所愿。说唱艺人为了招徕听众,使出全身解数,展示自己的才艺。有的观众多,有的观众少,多者上千人,少者几十人,竞争十分激烈,也十分残酷。他们每说唱一回,就会留下悬念,让徒弟捧着一个瓷盆或是帽子等开始收钱,每人五分,小孩子不要。有人会在收钱的时候躲起来,等收完钱再凑过来听,说书人明明知道也不恼,再开始说唱的时候,就说“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只要你喜欢听我说书,我们就是打不散的朋友。书接上回,言归正传……”,说得豪迈义气,以至让想赖账的人也会补上听资。

  这次和父亲赶会,直到很晚我们才回家。记得我们听了几回书,我感觉饿了,要吃包子,父亲就带我离开鼓书市场,从一条小巷向西,来到一条南北大街,这儿有一家供销社的饭店,父亲买了一盘油煎包子,我们坐在一张低矮的木桌旁吃起来,包子是用豆腐粉条做的馅,煎得黄黄的,香气扑鼻,记忆中那是此生吃的最好吃的包子。

  重坊镇的集市因为规模大,聚集四面八方的商家和顾客,所以难免藏污纳垢,既有勤劳善良的人们,也有小偷、骗子、卖假货的不法商人。

  在原小学校北向东走再向南拐有一条小巷,是算命一条街,这里就聚集不少骗子和小偷。如果说残疾人因为生计而以算命、相面为业可以理解,那些四肢健全的人操此业者就多为骗子了。他们中也有伪装成盲人的,号称精通阴阳八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测人之吉凶,预测未来之变故。他们个个聪明过人,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客人心理,而且巧舌如簧,能把黑的说成白的,丑的说成美的,最后一个目的,就是让你自愿解囊。

  我曾在重坊镇工作过一年,逢集的日子偶尔去这条巷子走走。有一次遇到一个邻村的人在此摆摊,专为人相面。他是我一个同学的哥哥,因此我对他有所了解。他事先请了不少人为他做托(假装顾客),每相一个,他们都说真准,以至于聚集了很多人要求他为他们相面,他的摊位上扔满了一堆10元的大团结。真是鬼话连篇,骗术惊人。后来听说他在本地干不下去了,就去了上海,在那儿挣了不少钱,他说越是有钱人越信这个。

  在原小学校向北,再左拐有一条街,那里是蔬菜、水果市场。我曾经在那儿买过水果。一次买过水果后,把新买的公文包丢下了,等下午想起来,已经罢集,卖水果的收了摊,这让我十分着急,因为公文包里不只是有钱包,还有一些重要的证件。同事对我说,不用急,下集你去那个位置去找找,应该能找到。我心急如焚地等了五天,终于等到又逢集了,很早就跑过去,没想到那个水果摊的主人比我还早,见我过去,就把公文包拿出来,笑着递给我说:“怕你着急,我今天出摊出得早点。你看看里面少了什么没有。”我打开包看了看,东西都在。我要感谢他,他说:“你买我的水果,就是照顾我了,还要什么感谢!”一时让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多年以后,我写过一首《人到中年》的诗,最后几句是:

  对于邪恶和欺骗我不再惶恐,

  我似乎感知到了造物的法则——

  这个世上有多少邪恶和欺骗,

  就会有多少善良和忠诚!

  重坊古会影响很广,鲁南苏北方圆百里的人都可能来此做生意。我初中毕业后,曾和两位同学骑行旅游,到过枣庄北面的山亭区。这里距重坊有150多公里,我们又累又乏,这时已是天黑,我们需要休息。于是来到一户人家,请求帮助食宿。那家主人一听我们的口音,就说“你们是来自重坊的”,我们很是惊奇。他说他差不多每年都到重坊赶会,所以重坊的口音比较熟悉。再问主人贵姓,恰巧和我同姓,也来自于郯城管氏,是清朝末年迁移而来。他像见到亲人一样为我们准备床铺,还说,重坊的集市很大,好做买卖。

  百年古会,历尽沧桑。它见证了鲁东南地区几百年的世事兴衰,人情冷暖,也见证了当地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千百年来,芸芸众生,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得幸福美好,他们付出了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付出了自己的勤劳和汗水。至于那些想不劳而获,意欲通过乖巧手段,甚至不惜违法犯罪满足自己欲望的人,他们自然也会受到社会的惩罚和自身良心的谴责,当然,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是仁慈和宽恕。

  我离开重坊到外地谋生,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的重坊镇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变化很大,但正月初七逢会没有变。去年我正月初七回老家,之所以选这天回家,是想看看现在重坊会的盛况。车顺着沂河东侧的滨河大道行至鲍村的时候,就看到路两边停了很多车,车主们知道集市里面拥挤,没地方停车,就把车停在河对面的路边。这儿离重坊大桥还挺远呢,到重坊集市还需要步行好几里路。但人们赶会的热情很高,他们携家带口,兴致勃勃,不怕春寒料峭,路远人多,就想一览古会风貌,同时还能看看几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中华银杏品种园、国家银杏森林公园、宋园知青园、重坊战斗纪念馆、徐出口银杏部落及民宿部落等,这些景点无疑给重坊古会增添了新的魅力。

  我开车通过重坊沂河大桥,进入拥挤的街道,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缓缓而行,这是我回家的必经之路。看到街道上那么多人,那么多车辆,还有街道两旁连成一体的各种摊点,令人眼花缭乱的商品,听到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不禁让我想起和父亲第一次来重坊赶会时的情景……

  作者 管晋章,笔名橡树,山东郯城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主编和出版《九月诗选》《九月散文》《橡树的诗》等作品十余部,有文学作品在省市刊物发表并获奖。

长按二维码 关注郯城作家      

传承郯城文化 构建文学家园    

投稿邮箱 

tczx20207@163.com(综合)

tcwxshige@163.com(诗歌)

郯城作家
关注文学动态,发表文学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