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江山是马陵

文摘   2025-01-07 07:00   山东  

年少四处攀高峰,座座山色景不同。

中华名胜无限好,心中江山是马陵。

                                                                                      ——题记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漫游黄山仙境》一诗中写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不游黄山憾一生。”来表达对黄山的热爱。然而,沉淀在我心中,爱恋已久的一座山,是我家乡的马陵山,对我而言,它是一座神圣之山。

马陵山位于郯城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纵向绵延60多公里,东西横跨15公里,大小山头162座,海拔大都在120米上下,最高峰叫“奶奶山”,海拔184米。远远望去,马陵山形如一匹飞奔的骏马,因而得其名。当地人还称它“矮子山”“智慧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三登马陵山,观光游览。在一块山石上,用御笔题写“第一江山”四个大字,还留有赞美诗句“第一江山春好处,秀丽山河发藻新”,可见,乾隆皇帝对马陵风光的钟爱。


马陵山的景致十分奇特,我把郯城境内的马陵山,分为北马陵、中马陵、南马陵三段来讲述。

                  清泉寺

北马陵山中,有座寺庙,叫“清泉寺”。据寺庙碑文记载,在宋朝就有僧侣焚香顶礼膜拜。寺庙周围多山泉,寺东有泉叫“凤凰泉”,现建有水厂,生产的水叫“郯水”,是政府机关招待外宾用水,还被省运会特定为专供水。寺庙西北有一泉,叫“扁担泉”。在1668年清朝康熙年间,郯城境内发生了里氏8.5级特大地震,天崩地陷,灾情十分严重,幸存者四处找能饮用的水源,清泉寺一老和尚,在乱石嶙峋中,找到了这个涔涔外流的泉眼。由于震后的山路不好走,只能用扁担挑水下山,救济存活下来的人,故称作“扁担泉”。现如今,山下附近村民,依然来此汲水饮用。寺庙东北侧,有个城子村(是春秋时代一个小诸侯国,叫“鄟zhuan国”,是郯国的附属国,有石碑为证),和临沭县搭界。村后有个泉叫“黑虎泉”,方圆数十里的民众,来这里排队取水饮用。


                马陵之战

清泉寺向南有个村子,叫卸甲营。距寺庙约五六里路,山体呈东南至西北走向。这段山就是“奶奶山”。山体下,是由九条冲沟混合而成的涧壑。谷深林密,涧深壑险,入口狭窄,腹地宽广,易进难出,形如葫芦,极适合进行伏击战。距今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齐国的孙膑和魏国的庞涓,同拜谋圣鬼谷子为师,学习演兵布阵,随后结拜为兄弟,孙膑年长为兄,庞涓跪拜孙膑曰:“兄长在上,受小弟一拜,今日之始,吾与兄长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若有二心,万箭穿心。”孙膑听了庞涓的话,感动地流下了热泪。庞涓也万万没想到,随口发出的毒誓,竟真的会一语成谶。

学习期间,无论是“兵学”,还是“心学”,庞涓总是输给孙膑。孙膑心胸豁达,庞涓心胸狭隘,认为是老师偏爱,所以才能不及孙膑,就滋生了妒忌之心。学有所成时,魏国招纳贤良,庞涓去魏国应试,临行前,孙膑相送了很远,并嘱咐路上多保重。庞涓到了魏国,不久就担任上大将军,掌管了军队,这时的庞涓开始高傲自大起来,容不下有人超越他。可他一想到同门师兄弟孙膑,就寝食不安。害怕将来孙膑效忠他国,会成为对手,就以魏惠王招贤的名义,把孙膑骗去魏国,孙膑想有结拜兄弟在,没多疑,就辞别了师父,前往魏国投奔庞涓。孙膑到了魏国,庞涓迟迟不向魏惠王举荐,而是将孙膑软禁在自己的府中。孙膑感觉不妙,可是想离开魏国,已经困难重重,庞涓怕孙膑逃走,凶相毕露,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孙膑关进了大牢,下了毒手,用了两种最残忍的酷刑(即:膑bin刑和黥qing刑),砍断了他的双足,在脸上刺名字,从此孙膑不能直立走路,只能在地上爬行。庞涓不仅在肉身上摧残孙膑,而且还从心里上羞辱他,一心要将他折磨至死。

然而,孙膑已经熟读祖父孙武的《孙子兵法》,他智勇双全,因此没能如庞涓所愿。虽然遭到庞涓迫害,但他百折不挠,还跟庞涓玩起了兵法,斗智斗勇。孙膑用“将计就计、装疯卖傻、瞒天过海”之计,躲藏在猪圈里,与猪同住,披头散发,打滚哭闹,手抓猪粪往身上抹,在监管他的人面前,抓猪粪吃。监管人告知庞涓说:“孙膑疯了”,庞涓就暗中窥视,到猪圈前亲自试探孙膑,是不是装疯,孙膑就当着庞涓的面,又抓猪粪吃起来,还抓猪粪给庞涓说“好吃好吃”。庞涓看见孙膑满身臭气,赶紧捂鼻子后退,这番场景令庞涓信以为真,心想孙膑是真的疯了,不由得一阵窃喜,于是就放松了对孙膑的警惕。从此孙膑可以在城中四处爬行,寻找“金蝉脱壳”之机,遇到人孙膑就捡起垃圾往嘴里送,庞涓见了,就对随从和在场的市民奚落孙膑:“大家都来看呐,这就是齐国最有智慧的人,他叫孙膑,啊哈哈哈…”发出一阵狰狞狂笑,然后离去,陪同的人员也随声附和,大声喊孙膑:“疯子快滚开”。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暑往寒来,孙膑过着猪马牛不如的生活。在雪花飘凌的季节,一支马队,拉着物资从孙膑眼前经过,孙膑看清楚了是齐国使臣,带着礼品到魏国来访问的。孙膑就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买通了看管人,趁着黑夜,偷偷地来到齐国使臣的住处,说明来意,齐国使者觉得孙膑这个人挺有意思,答应帮他离开魏国。就这样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孙膑逃出了庞涓的魔掌,到了齐国。孙膑为了报仇雪恨,借齐国兵力与魏国的庞涓决战。当时齐国比不上魏国强大,齐威王不愿意同魏国为敌,孙膑费尽心机,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兵学理论,最终说服了齐威王。齐王命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国军队出征,与庞涓带领的魏国军队决一雌雄。


公元前341年,孙膑采用“围魏救赵”和“逐步减灶”之计,诱庞涓至马陵山一条狭长的山沟内,埋伏好的弓箭手万箭齐发,把庞涓射死在一棵古桑树下。这条沟就在卸甲营村西北侧,为了记住庞涓这个不义之人,给这条沟起名叫“庞涓沟”,意思是说,庞涓不如猪和狗。传说射瞎了庞涓一只眼睛,这条山涧,也叫“独龙涧”。村名叫“卸甲营”,暗含庞涓终于卸下盔甲,成为阶下囚之意。这场战役史称——“齐魏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使孙膑报了血海深仇,名扬天下,孙膑创造了战国时期“以少胜多”的奇迹。庞涓统领的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而孙膑指挥的八万军队,仅伤亡2100人。不得不说,孙膑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过人的胆略。军事专家认为,马陵之战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时至今日,仍然是世界各国研究古代军事战争的教科书。

                马陵古道

今天马陵山北段,以“齐魏马陵之战”为主题,已开发郯城马陵山风景名胜区。沿“独龙涧”谷底至山顶,修建了木栈桥、木栈道,命名“马陵古道”。顺栈道拾(shè)级而上,可见谷底流水淙淙。半山腰处,有飞流瀑布,平日里舒缓,夏季多雨时瀑布湍急。发出来的声音,能传到数百米之外,仿佛是兵圣孙膑弹拨的一首《十面埋伏》曲,伴随着瀑布声响前行,更显得古道曲径通幽。


                  瞭望塔

栈道尽头,搭建起六层楼高的防火瞭望塔,极像古时代的烽火台。登上塔台,四处瞭望,你会顿时觉得心旷神怡。满山遍野,层林尽染,望不穿的松树林,在风中掀起绿波,夹杂在山林间的红瓦房,在阳光照耀下,是那么耀眼,万绿丛中红斑点点,煞是好看。行进途中,松林间突然会有一鹤冲天,那是飞鸟展示给到访游人的表演。最醒目的要数沭河了,它像一条白练从天而降,像条白龙卧在山林中,在马陵山下蜿蜒曲折一路向前,蓝天、白云、山林倒影在河水里,勾勒出一幅巨绵延不绝的山水画卷。河水中的打鱼船,时不时地惊起一滩鸥鹭,飞到松林上空盘旋。要是在夜晚,划着船,伴随清泉古寺传来的钟声,定能体会到“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蕴。

瞭望塔西侧,是地震台观测站。经中国最权威的地质专家科考论证,在这里建成了中国最前沿,世界最先进的地震台监测网。走下瞭望塔,一路向北行十多里,会看到“跑马岭”“箭眼石”“九道湾”“庞涓墓”“古渡口”“鹁鸽楼”等风景。再折向南行,有“老虎崖”“恐龙足印化石”“红坟”“禹王台”“拦河闸”“橡皮坝”等景观。朋友,要想领略这里的风光,请到此一游吧,这里会敞开心扉拥抱你,相信你也一定会不虚此行。   

           李四光柱

中段马陵山,有一处世间极其罕见的地质奇观,就是郯城麦坡地震断裂带遗址公园。它位于郯城县高峰头镇麦坡村东侧,是国家地震局于20068月批准兴建,被定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公园。

这个园区,在普通人眼里,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所以,沉睡了三百多年,没有引起重视。据说是美国侦察卫星最早发现了这一奇特地貌。信息一经传出,就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著名的地质学专家的造访。首先是李四光教授在1948年来马陵山实地考察地质构造,这里的地震断层为李教授地震力学的创立提供了直接证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地震局领导和专家,多次到麦坡地震断裂带勘察调研,中科院院士、原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丁国瑜,亲自为“国家典型地震遗址”“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题写了碑名。并在原李四光实地堪察基点,设立了纪念景点“李四光柱”。

               郯城大地震

那么,麦坡地震断裂带是怎样形成的呢?从事地质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就追溯到发生在清朝,1668年那场“郯城大地震”。

据《郯城县志》记载,1668725日晚8时许,在我国大陆东部,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地震。震级8.5级,波及数百平方公里,大部分在郯城境内,故称“郯城大地震”。地震发生时,声作轰雷、天崩地裂、地陷、涌水喷砂等现象,上喷高达二三丈,地裂宽不可越,深不可视,城内之廓、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郯城倒塌如平地,人员伤亡惨重。时任县令冯可参的《灾民歌》写道:“少妇黄昏悲独宿,老妪白首抚孤孙。恨不当时同日死,于今病死有谁哀……”冯县令用诗歌,真实写下了地震后的悲惨情境,读来至今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这次大地震堪称历史上的旷古奇灾。

不过福祸相依,地震给人们带来灾难,同时也创造了许多自然奇观。郯城麦坡地震断裂带遗址,就是这次特大地震造成的。该遗址断层一面呈黄褐色,是新生代第四纪含钙质结核砂质粘土,形成于200万年以前。一面是浅红色,是中生代白垩纪砂页岩,形成于一亿二百万年。两面相差一米。这样的奇观全世界仅有两处,是国内唯一的第四纪活断层地貌景观,另一处在美国的黄石公园。


在这里行走,就是一步亿年的跨越。如今作为国家级地震遗址,被保护起来,并邀请上海加曼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精心设计规划,在地震断裂带的原址上,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展览馆,打造地质遗址科普长廊。让人们来这里目睹了解地质形成、地震体验、地震逃生等知识,启迪人们对敬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思考,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的意识,这无疑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黑龙潭

沿着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公园,向南行5公里,就到了南段马陵山的黑龙潭风景区。传说在这里有一条黑龙,腾云而来,驾雾而去,故曰“黑龙潭”。

黑龙潭水面面积3平方公里,水质清澈。因省界划分,在黑龙潭中间筑坝,一分为二,东侧归江苏东海县管辖。黑龙潭西测,有一流水冲击形成的山涧,因为取其形似,而称之“小三峡”。在挡水坝未建之前,这里常年水流,景色宜人。

黑龙潭的美,美在水。高峡出平湖,大都是人工筑坝抬高水面形成。而黑龙潭的水位始终如一,即使冬季枯水季节,水量依然不减。可见,潭水底下有泉、或有暗河与大海相连,潭水深、水面宽、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水质甘甜。潭水滋养了数千亩山林,也富荫一方百姓。常言道:有好水就会有好酒。桃林人用黑龙潭的水,酿出了风味独特、名扬四海的“桃林酒”。桃林美酒以绵甜爽口著称,曾被誉为“名扬苏鲁三千里,独占江苏第一家”。相传当年慈禧太后品尝后大加称赞“桃林胜过杏花村”,并赐桂花树作为奖赏。

近年来,马陵山风景区管委会,借黑龙潭做文章,在沿黑龙潭周围,铺设木栈道、搭建凉亭,游人可以在水面上行走赏景。还在东南龙尾处,建一架木吊桥,风景靓丽,如诗如画。走过吊桥,是一片开阔的松树林,招引不少爱好户外活动的人来此野餐露营。


                 望海楼

黑龙潭西南侧建有一亭,叫“望海楼”,郯城八景之首的“海楼朝霞”,指的就是这里的风光。望海楼后有一块巨石,刻有“孔子望海处”五个大字。有史书记载,孔子携众弟子周游列国时,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爬过高山,没见过大海。公元前525年,时年27岁的孔子来到郯地,“见于郯子而学之”,遂有“孔子师郯”之说。拜见郯子后带众弟子来此处,站在这块巨石上,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为了纪念孔圣人的到来,后来在此建亭,给亭取名曰“孔望山”,后改称“望海楼”。现在亭子旁边,又建造一座道观,供奉道家始祖像,有道士来这里驻足居住,传承道家文化。道观西面山坡,建有彩虹道滑雪场,又称望海楼游乐场,吸引众多孩子们的青睐。

黑龙潭正北面开发出了两千亩山岭地,种植核桃、栗子、大枣等几十种果木;建有西瓜、葡萄、草莓、秋葵等多种瓜果蔬菜大棚,供游人前来采摘。前些年,在马陵山顶上,修通了一条宽敞平整的沥青马路,连接黑龙潭及310国道两端,更加便捷游客的往来。

如今,本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构想,马陵山脚下的地方政府和人民,十分重视对马陵山的保护利用和开发。远远望去,上千架大风车,屹立在马陵山顶,像一个个威武霸气的钢铁战士,在为马陵山放哨站岗。无论是白天黑夜,大风车那长长的臂膀,不停地向人们招手呼唤,仿佛在诉说着马陵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座马陵山风光旖旎,底蕴深厚,植被覆盖率到达了85%以上,山上的水库星罗棋布,是人们颐养天年的好去处。

这就是马陵山,我心中的神圣之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马陵山。

                                                      ——后记

作者简介:山松,本名程振,临沂市作协会员,临沂市电子科技学校教师,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毕业。酷爱中国古典文学及诗、词、歌、赋。喜欢祖国的山山水水,并用文字记录日常生活。

长按二维码 关注郯城作家      

传承郯城文化 构建文学家园    

投稿邮箱 

tczx20207@163.com(综合)

tcwxshige@163.com(诗歌)


郯城作家
关注文学动态,发表文学作品,交流创作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