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地方,一年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燥、冬寒。我家正好处在这样的好地方。今年却是暖冬,一直不见雪。
冬月的时候,读小学的儿子盼了很久,总算盼来了两次霜降,让他帮我决定买的车挡风玻璃罩派上了两次用途。现在学校放寒假了,他盼望着下一场大雪。因为他正在读《森林报》,也想体验一回下雪天去树林的感受。遗憾的是,到了腊月,天气一直晴好,且在升温。
读书间,他问我是否体验过大雪天。这一下子勾起了我经历过的三次大雪天的记忆。我经历第一次大雪时,还在念小学。那年下的雪很大,但学校并没因此放假。当时的学校,好像我们曾经错过了太多的时间,要让孩子们抓紧时间学习,最好是分秒必争。一场大雪,岂能阻挡学生的上学的路?下雪天的路虽难行,正好让孩子们吃点苦头,体验一回逆境,当作一堂挫折教育课。记得那天,母亲找了两根木棍,我们一人一根,她带着我去探路,并让我踩着她的脚印走。到校后,学校正常上课,师生们的热情都十分高涨。
我记忆中的第二次大雪,是我读高中的时候。一场大雪过后,外面白茫茫一片。正好赶上了周末,我在火盆边做作业,母亲带回个消息——村后边的高垅洼有好多兔子的脚印。我穿上雨靴,抄起一根木棍便去找兔子。雪面上有很多脚印,但我分不清哪是兔子的,哪是老鼠的。但我相信,只要我沿着脚印多找几趟,总会有所发现的。当时的我,浑身充满了力气。还别说,我循着一段脚印寻找,找到了一丛巴茅草,里面有一个窝,窝里有几根兔毛。那几根兔毛,成了我后来吹牛抓兔子的物证。这次,我把它又讲给了儿子听。原以为儿子也会嘲笑我没抓到兔子,没想到他却很羡慕,更盼望今冬能下一场大雪。
我经历第三次大雪则是在工作后。2008年的雪太大了,成了灾。我和同事们步行出门,铲路上的雪,帮助陷入困境的过往大货车司机……那时,天有些冷,人也很累,但心里始终是温暖的。
这个腊月,趁着周末我回了趟老家。农村已飘出了年的气息。远处传来了稀稀落落的爆竹声。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回家了。他们趁着年前的窗口期把家里的大事办一办——或婚嫁,或乔迁,或买辆车等,自然要放几挂爆竹来热闹一下。年关已近,可天气仍暖,根本不用烧火盆,好像又少了一种围炉取暖的年味。
母亲已是七十有五。她告诉我,暖冬会让老人少遭很多罪,甚至不用烧烘筒取暖。她的菜园里的红菜薹、莴苣、芹菜、茼蒿、香菜、花菜等仍生机勃勃。平常,她们几位老人聚在一个老屋角晒太阳,回忆往事或唠唠孙辈们的婚嫁之事。她们觉得这就是一种幸福。
我告诉她,地球的气温在上升,暖冬在今后可能是常态,老人们的这种幸福会年年有。母亲却说,“暖冬虽舒坦,但还是希望能下一场雪,最好在年关的时候,那样年味更足。”母亲告诉我,一年四季,每季都要有自己的样子。人也应该那样,到了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样的事——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要好好读书;到了结婚的年纪,就要成家立业;到老了,少管事就好。
我很佩服母亲的智慧与豁达。现在很多人都错位了,在不恰当的时候做一些不恰当的事,反而以自恰之名。
离开时,母亲摘了一袋菜给我,有些忧虑地说,“年年暖冬,又不让烧火粪堆,菜地的虫子太多了。要是能下场大雪,杀杀虫子就好了。”
母亲在盼望着一场大雪,我亦是如此。社会喧嚣,我们心亦浮躁。下一场大雪吧!让白雪覆盖芜杂的世界一会儿,让周遭安静一会儿,让我们的心灵多获得一丝安宁。
作者 王玉初,江西省作协会员,发表过2000余篇散文、随笔、小说、时事评论。
长按二维码 关注郯城作家
传承郯城文化 构建文学家园
投稿邮箱
tczx20207@163.com(综合)
tcwxshige@163.com(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