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爬《看见孩子》打卡群,从头爬到尾,因为进群一直没认真读大家的记录,爬了一下,有一些感悟(已记录,慢慢感受心得,随时打卡)。
今天想聊一聊关于父母的问题。
虽然和《看见孩子》这本书没什么关系,但确实是因为参加了这期读书会才能有这样思维的。
(此处略去316字)
-------------分割线-------------
今天早晨,妹妹和我吐槽,说父亲又要走,这回要去海南。吐槽了大概有10多分钟(微信打字说的)。看完她的话,我问她:你需要我做什么吗?劝他别走还是什么?
她说:我就想和你吐吐槽。你看他多不听话。我都是为了他好。(我内心笑,这不是我以前的台词吗)
然后,我想到了昨天看直播回放,戴老师讲到 @冰糖 问的那个关于【后果教育】的解答。
于是,我对妹妹说:他想去,是他的想法,你让不让他都想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路上可能发生的风险告诉他。同时,我们做好最坏的准备,就是他在路上出了什么问题,我们能不能接受。如果能,就让他去。如果你不好意思和他说,我来说。
我妹说:我只是想吐吐槽。我来处理。
我说:没问题。有需要随时喊我,我一直和你站在一起。
我不认为我的解决方式是最好的,但是我的想法发生了一些改变,我以前坚决不允许他走的,担心他年纪大路上有事,犹如我让孩子穿上衣服,孩子不穿我就会不高兴一样。
今早就想通了一些,他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是他有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如此,就好了。干嘛干涉过多呢。
读书会第二次直播答疑之后,在这篇打卡中,@牛丹记录了与父亲的相处中想法的改变。在文末,她又提出一个与孩子养育相关的疑问:
关于戴老师讲到的【后果教育】,我一直在想,我能做到事前提醒,事后去接,若孩子想“反正我妈也会接我,我下次还是不带伞”,又怎么办呢?
三分钟后,戴老师回答:
“你就把被儿子信任和依赖当成他给你的情绪价值,同时相信他长大离开你之后不会忘记带伞。”
交流转回到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读书会打卡交流群:
@牛丹:
[拥抱]那我就一直给他们好好的兜底就好了。不要内耗自己,有那么多的假如。
[捂脸]戴老师好像无时无刻都在线的。
@杨小花:
嗯,我听课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疑虑,谢谢戴老师解答,真好[玫瑰]
@马显:
这个回答太暖了, 起码孩子长大了不会忘记带伞, 我们之所以有所谓的“后果教育”,不也是担心孩子会承担不好的后果。[呲牙][呲牙]
@韩茉:
真心感谢戴老师,像妈妈一样教我们,教我们做妈妈,做儿女
刚刚女儿给我来微信,告诉我,今天她(在国外)独立生活100天了,很轻松很愉快的语调。带着自信
@马显:
[玫瑰][玫瑰][玫瑰]真好
@杨小花:
昨天我有一个发现:在学校开家委会,园长说了一句话,突然想起来在那本书里看到过,当时也很认同,并标记(意思是也要去做的)了的呀,怎么完全忘了?[捂脸]就发现,戴老师掰开了、揉碎了各种举例子后,不仅理解了,还能真的做到了,越来越有“好多题我都会刷”的愉悦感[呲牙]
才知道,这是“道理懂了,但做起来很难”的原因[捂脸]
真心感恩遇见戴老师和涣友们[爱心]
@晗曦妈妈:
换个视角看顿时觉得辽阔了[爱心]
@晓梨:
看戴老师的回答先是感觉自己被摸了摸头,而后代入了那个学会了自己带伞,每每雨天就会想起妈妈来送伞的孩子。心里暖洋洋的~
@戴玮:
对比八年九年前的公号文,大家可以看到,多年以来,无论题型怎样千变万化,我给的解答都是稳定的一致的。这是因为,我成熟且稳定——这就是一个成年人应该有的样子。
@袁伟:
事实上像戴老师这样成熟而稳定的成年人是凤毛麟角
@李子:
当我们感觉自己不稳定时,就想一想“如果是戴老师会怎么做”,向戴老师租用理想客体。租着租着,就内化成我们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有无数个像戴老师一样稳定的客体出现。相信会有这么一天[呲牙]
@夏花13131:
戴老师的这个回答也打开了我心中的结。我也以为孩子后来没人托底怎么办?以为他的行为是对我的索取。没想到他的依赖是给我的情绪价值,忽略了他会长大,理智脑会成熟,最终走向社会[愉快]
@Sailing雪:
戴老师的回答让我觉得好暖!这就是情绪价值:我当下的存在以及我不在后和孩子的另外一种存在。真的是那句:“孩子,我一直都在。”
想到了巧巧的妈妈。
也许你还想读这些与“后果教育”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