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赶进度,今天终于把看展群和涣发群的楼都爬完了,读书会的还欠着,先来写个涣发群的总结吧。
可能和大多数涣友们不同,我去年进入涣发群其实不是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而是想解决父母的问题。三年前母亲去世,我和父亲的世界好像崩塌了一样,我们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悲伤和对生活的无助里,父亲不会照顾自己的生活,我也不会照顾父亲的生活,于是,在去年年初父亲因为脑梗生活不能自理,逻辑混乱表达能力也所剩无几,我只好把他送去了养老院。面对这些,我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正好看到戴老师讲上野千鹤子的《一个人的老后》和《在熟悉的家中向世界告别》两本书,就想进涣发群来看看,寻找一个答案。
两年学习,泡群、参加读书会,开始支楞起来,学会了看见自己,理解了父母,不再内耗,提升了石性和布性,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掌控感。
完成了和父亲的和解。以前总觉得是他自己抽烟喝酒固执不听劝才把自己的身体搞坏的,也明白了母亲离去带给他的心理创伤,把他纳入心域。
感谢戴老师的一次次直播讲解,亲身示范,也谢谢群里的各位案主,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不唯一,我们都是批处理来的,我们的很多问题带有共性,当你跳出来带着元认知看问题,其实并不是只有唯一的选择和答案。
今年11月,在母亲离去3周年的时候,我终于也放下了,完成了和母亲的道别。
12月,父亲拔管失败,没有3年前的慌乱无助,最终完成了四道(道歉,道谢,道别,道爱),也通过视频让他能跟自己的兄弟姐妹见上最后一面,让他在家中安然离去。
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生命教育,这些题在进群以前根本不会解。真心谢谢戴老师,就好像道生一样带我破地狱。
2024戴老师开了看展群,那必须果断入群呀。短短一年时间,戴老师带着我们走遍大江南北,看了61家博物馆、77次展,真是给我这个博物馆小白涨了不少知识。
以前带着娃去博物馆,真是不知道看啥,也不知道咋看,走马观花的,一个馆大概一个小时就能看完,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小朋友的问题,只知道看着展牌说,这是宋代的、那是唐代的,这是陶器、那是玉器,这个挺精致、那个挺华丽,拍几张照片打个卡就完了。
进了群听了讲才知道,看一件文物的价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一是史料价值,二是材质的价值,三是艺术价值,从这三个角度去欣赏文物之美之贵。也放下了非要带小朋友去涨知识的执念,自己还一窍不通就别去折腾孩子了,赶紧自己学习吧。
跟着戴老师的讲解去看了附近的几家大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博东馆,湖南博物院,上博埃及展),居然不知不觉也能认真看四、五个小时了。开始欣喜地观赏青铜器上繁复的花纹,学着辨认内部的铭文,了解这些长得类似、名字不同的器物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每次看到戴老师讲过的文物都觉得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亲切。有时候,遇到边上小朋友看不懂问问题的,也能解说几句,终于不再是文盲了,嘿嘿。
另外,戴老师专门为看展群开的四次直播课,也是每个拿出来都已值回群费,每一个都值得反复去听。
麦积山的三讲,让我们看到成住坏空,懂了壁画上的佛经故事,认识了一个叫乙弗氏的皇后,理解了丑丑的铁丝网背后是景区对文物保护的不易,观察看展途中的众生态,照见历史,照见他人。
讲武汉达临性文化博物馆,让我们了解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的差距,性博物馆的生存不易,看了好多有趣的展品,有对这些物品的思考和考据,也有戴老师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看展人的亲身示范,如何想方设法帮这些博物馆做得更好些。
就像戴老师在看良渚博物馆的时候说的:“你只有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认知到了,才能发现和实现。”跟着戴老师看博物馆,也是在扩大心域,增长见识,理解历史,发现问题,让我们跳出圈子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别人的选择。
明年还要继续跟紧我们的宝藏戴老师,见天地见众生。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