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vs绥靖,现在明白了||《妈妈的说话练习》

教育   2024-12-27 23:55   安徽  

在涣读书8期《妈妈的说话练习》读书会的第三讲和第三次答疑讲到“绥靖”


这里是小伙伴儿 @石 的听了直播答疑以后打卡的笔记:


1.什么是(戴老师口中的)“绥靖”?
绥靖是出于畏惧和想快(点解决问题),因为不敢发生冲突(这个“不敢”包括你无力,你没有方向,你本身就惧怕冲突等等),于是放弃了自己作为父母的职责,而以孩子的意见为准,孩子说啥就是啥,这就叫绥靖


戴老师举了个例子:

有的女人在亲密关系中跟男人闹,要他给自己买个包(实际上她是想要很多的爱),最后,男人也给女人买了包,但女人不幸福的感受更深了。
说回孩子身上。当孩子说“我不要写作业!”,或者“我就要在游乐场玩!”,或者“我就要买那个,不给买不行!”,你说:“好吧,又没有多少钱,买吧买吧。”——这个就是绥靖。

但是不学习的父母亲会把这种行径解说成“尊重”:我的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了,我这是尊重孩子。但是这个孩子竟然还闹人,还在每天给我出难题,这个孩子真是个孽障啊!——就是这个问题。

2.父母为什么会绥靖?
当你说出一个表面的需求时,无论是孩子对父母,还是爱人对自己的亲密对象,对方为什么处理的不对?不只是因为惧怕冲突,更重要的是,从习惯上来说,是你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让问题在你的面前消失。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出现问题的最关键的场景,那就是:闭嘴消停就=解决问题,让问题在眼前消失、看不见就等于问题不存在。所以你就会去管皮毛,而无视真相。
不只是避免冲突的问题。避免冲突只是其中之一,避免冲突是当他的需求和你的感受抵触的时候,你说我让一步吧,因为我害怕我只要说一个“不”字,他就撒泼打滚,我怕他冲上来打我,我怕他又哭又闹让我下不来台……你怕这个冲突,你不敢面对这种冲突。所以你不敢说不,尽力回避。这是其中的一种情况。


但它更根本的情况是:

第一,你习惯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发现问题。你习惯于解决表面的那个假问题,而不是去发现真正的问题。

第二,你缺乏发现他的真实需求的能力。

这次答疑,三位妈妈来三问,其实你们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你看见的是孩子的行为,你认为(他)有问题,但是你不认为真正的问题在于:“我根本就不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时候,他内心的需求是什么”。你们不这么认为。你们就想着怎么做能让他别再闹人了。

这是这个问题存在,且一直存在,且有可能愈演愈烈的真正原因。


3.发现真实的问题,是这样的:

每一次孩子发难,你都要先去判断(再回到7期《看见孩子》读书会),你都要看见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行为只是行为,对于同一行为的解释我们可能有很多种,触发这一行为的,有可能是不同的内在需求。不同的内在需求,有可能触发同样的行为。如果不能在心理需求的层面去解决这个问题的话,行为就是会愈演愈烈。
绥靖,是你因为知道自己打不过他,于是做出顺从的、“尊重”的样子,“好吧好吧听你的,你说了算~”

那不是尊重,是父母放弃自己的职责。


戴老师举了小孩子闹觉的例子。

表面上,孩子半夜了闹着要玩要吃要这要那要出去,其实那不是他的真实需求。真实需求是他困了。父母需要做的是看见他的真实需求,安静地抱着他,拍一拍,陪着,就行了,而不是去满足他嘴里叨咕的o那些表面的需求。

父母的职责是:你不知道你困,我知道你困,我知道再10分钟你就该睡过去了,此刻我态度温和耐心等待即可。

4.你处理不了孩子的问题,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缺乏看见他需求的能力。

而你缺乏这个能力,有可能是因为你从小没有习得,后天又现在才刚开始学习。

知道吗,你本来是能的,我们从小看妈妈怎么处理我们就学会怎么处理了。但在你小的时候,你爸你妈没有给你做出好的示范,所以现在你就来看戴老师、就来看书、就来看我们读书会里两百多位小伙伴……大家互相学习,慢慢就都会了。


第二,你跟孩子之间的生命的关系。

因为你自己的心态不够成熟,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的缺失,所以现在虽然你在生理上是一个成年人,但是你在心理心智上,你甚至认为自己比你4岁的孩子、10岁的孩子还要小,你怕他,不敢惹他。

5.解决问题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你要如何解决呢?

首先是尽力有更多的正念。你真的能看见,能观察到自己在经历什么。通过正念练习,多观察。

然后提升颗粒度,去尽力看见细节,更多的细节。我们只能在细节中改变。颗粒度太粗,你就找不到着力改变的点。去看 @一杯咖啡 小伙伴的打卡,虽然与人相处时她还粗糙,但与自然连接时她的颗粒度非常细腻。

6.提问的这三位,问题是一样的:家长不尊重孩子。没有把每个孩子当成一个惊喜每天去发现。不以期待的、欣喜的、好奇的心情说:我看着这个孩子长一天,我这个人就在世上又明白一分。从不抱着这种心态,又想让他给你长脸,又不要他给你添麻烦,啥也没干、也不想干,就想要一个现成的完美小孩,唉,你们的毛病都是一样的。


#我的感受:
1.买包的例子让我想起《再见爱人》里的麦琳,她要吃青团,老公给买了她也不开心,因为“吃青团”不是她的真实需求

我和队友之间,他曾经说过我不如他姐姐了解他爱吃什么,他的真实需求是希望被我看见重视和关心。我曾经对他说过你不能指责我,我的真实需求是想从他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

2.看见孩子真实的需求。让我想到和孩子之间。孩子用电子产品,藏在卧室里,约定了规则但不执行;孩子吃零食;孩子把钱花在我觉得不值的谷子上;孩子不肯在睡觉时把手表放在卧室外;孩子肚子疼不想上学,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孩子的行为,都是表面的问题。背后,孩子真实的需求可能是:他有社交的需求,他有自主的需求,他想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也可能是他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感到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他需要解压,他想回避这个压力

以前我很少能看到这些。看到他的行为,就会认为是他的态度问题,或者“这孩子怎么这般不可理喻”,看不到孩子,也没法帮助孩子,还让孩子受到更多伤害。


过去一直困扰我们的电子产品使用,一直到这个学期才有所改善。

特别是参加了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读书会之后,Good inside,抚慰、看见、接纳了自己内在的小孩,然后能更多地看见孩子了。我看到了他真正遇到的困难,学业上的困难,他也想搞好,但是做不到。

在我能说出认可的话、赞同的话和慈爱的话之后,亲子关系改善了,我给的建议他愿意听一些,我们之间终于可以达成双方都认可的约定,也能够遵守了。

到目前为止,困扰多年电子产品的使用问题终于不再成为问题。


3.发现自己很多时候也是在对孩子绥靖,畏惧和孩子发生冲突,也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顺从孩子的表面要求,有时候标榜自己是尊重孩子、宠爱孩子,有时候也觉得孩子比我有力量,我不敢得罪他的情绪也有。会觉得违背自己的本意很委屈,满足了孩子,但是又会摆脸色找补。

4.有一个困惑,青春期的孩子父母该如何做呢?

记得戴老师以前在涣发群说过,孩子大了,我们做不了技术流父母/权威型父母了,就老老实实出石出剪,做衣食父母。但是,底线在哪里呢?

过去养育的过程中没做好,现在要怎么陪伴青春期的孩子呢?

什么时候需要对孩子出布呢?还是说,不能对这么大的孩子再出布了?

我记得的是:先经营好亲子关系,孩子到了青春期,就只能“说服”(孩子有不听的权利)。戴老师说过,孩子小的时候是铁律,青春期变成是橡胶律,要越来越有弹性。
我想应该是这样:

先修复关系,做情感链接。亲子关系好了以后,做好了充分准备(提前刷题,准备好怎么和孩子谈,多准备几个建议等,还包括之前戴老师说的“演讲”,也要做),然后再给孩子提建议。

建议是说服,孩子有拒绝的权利。

“人格上对他尊重,能力上他还是个孩子。不能反过来:能力上要求他像一个大人,人格上你又不尊重他,认为他是大人的从属。”

最后,也要接纳孩子的拒绝。过去这么多年错误的养育,怎么能要求我一改孩子就马上改呢?天底下没有这样的事。

5.最后,抄下戴老师在本场直播的最后对大家说的话:

“所有的这些能力,你们都是有的。本身都有这种能力。只是因为你小时候漏掉了这门课:你该在父母亲身边耳濡目染地学习这一切的时候,你没能以最低的成本、最自然的方式习得,然后现在暴露出来了,你才发现这一题、这一课原来你漏学了,现在自然就考不过。

那你现在就学。过去没有看见过妈妈怎么(正确的)做,现在就看戴妈妈怎么做,看视频怎么做,看涣友们怎么做。都是可以学会的。这本来就是人类都会的。

所以你们放心,你现在发现的这个问题,实际上都是一样的题,我们社群里有很多很多标准答案,解题思路你去刷一下就会了。不要担心,都会好的。

我们现在开始行动,开始改变,孩子就不会严重到要送去心理医生那儿去救,或者说根本救不回来,只能看命、只能给孩子留一扇门,一切只能随他去了。我们不会走到那一步的。大家早早的努力。”

最后表白戴老师:

谢谢戴老师,给我们示范,带我们读书,带我们学习,不厌其烦地给我们掰开了揉碎了反复地讲,相信我们,给我们信心。

参加读书会,光是这一次答疑,就已经超值了。

相关链接:

涣读书 8期

绥靖政策和安全感║《妈妈的说话练习》

为什么我对孩子说不出软话?║《妈妈的说话练习》

不该说的不说。学习真好。学习改变生活║《妈妈的说话练习》

穿越时空给幼年的自己一个答案║《妈妈的说话练习》

不会说就闭嘴。要说就说人话‖《妈妈的说话练习》

学习长一张好嘴║《妈妈的说话练习》

在父母劝导和请求下长大的孩子,能感到自己拥有选择权‖《妈妈的说话练习》

消极的话vs积极的话‖《妈妈的说话练习》

赞同的话语‖《妈妈的说话练习》


涣读书 7期

3分钟发言有50个“我”,是病吗?怎么治?

涣读书筹备期的幕后花絮(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

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启动会,229位Good Inside

测试:你是依赖共生者吗?

测试:你的依赖共生状态如何?

读哭了就再读,五遍脱敏——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读书会启动会后

后果教育、最佳状态和“你放P”

“后果教育”2:如果孩子下次还不带伞怎么办?

我在《看见孩子》读书会的收获(@Nancy)

广而告之①
“涣发2025群”正在接受报名
年费500元,没有活动
先到先入,满群为止
详询加微:chejiaqi0516
              472791556

广而告之②
“云陪戴玮看展2025群”正在接受报名
资助戴玮各地看展
在云端跟戴玮各地看展
选点小众,视角独到,解读深刻
详询加微:chejiaqi0516
              472791556


方涣涣
一个妈妈,陪女儿慢慢长大。视频号“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直播好课。微店“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精选好书。千聊“方涣涣的直播间”有好课,亲子共读《史记》《左传》《诗经》,带成年人读绘本、《亲密关系》。方涣涣的社群,话题丰富,关注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