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的智慧和普适的智慧:悉达多和罗睺罗

教育   2025-01-21 18:51   安徽  

【云陪戴玮看展群】小伙伴儿 @张娜 的今日打卡:


去年戴老师关于麦积山的第三讲视频直播没能讲完(戴玮注:被视频号平台以涉及宗教为由强行中断了),在第一时间听了一次后,一直心心念念。时间精力有限,隔了几个月之后,终于因为放不下,又去拾了起来。

之前,佛经故事完全不知,甚至不知道佛经里到处都是在讲故事。戴老师在直播里讲的八王争舍利、睒子、萨埵饲虎、罗睺罗的故事,当时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些故事还怪好听的。直播时戴老师让去读佛本生故事,那就去读吧吧。

读不懂古文,所以先找现代文的,找到了《杂宝藏经注译与辨析》《盛世佛光·经典中国佛教造像艺术 佛经故事》和其他一些现代人编的佛经故事选。还看了一行禅师的《佛陀传》,第一次读,只看到了罗睺罗出生,书里说罗睺罗是在悉达多出家前出生的,和戴老师发的《杂宝藏经》里的文本的说法不一样。为什么?

看完直播回放,最放不下的就是罗睺罗,直播就是讲到这里中断的,虽然戴老师发了故事文本,也讲了,也让大家代入了,感觉还是不够。《佛陀传》讲得还不一样,又去和《杂宝藏经》对比,发现戴老师发的就已经是《杂宝藏经》里记述的关于罗睺罗的完整文本了。

于是,先把《佛陀传》放下,再去找其它书来看看。

先看现代的,基本和《佛陀传》说法一致:罗睺罗是在悉达多出家前出生的,饭净王看到悉达多有了儿子,才答应让他出家。

不太接受这个说法,毕竟我先听到的是出家六年后出生,而且那个故事那么精彩。

于是硬着头皮去翻古文的经书。在《方广大庄严经》、《佛本行集经》(闍那崛多)、《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等经书中都找到了印证。

那为什么会有两种说法呢?

有问题先问gpt。


gpt说:

“1. 罗睺罗出生后,悉达多才出家。
这种说法主要见于一些早期经典和后来的佛教传说,认为罗睺罗的出生是悉达多出家的催化因素。经典中提到,罗睺罗的出生让悉达多更加意识到家庭的束缚,从而坚定了追求解脱的决心。


2. 悉达多出家六年后,罗睺罗才出生。
这一说法主要见于一些后来的传说和汉传佛教的部分经典,认为罗睺罗并非在悉达多出家前出生,而是在他出家后通过某种特殊的因缘而降生。


3. 为何有出家六年后罗睺罗出生的说法?
宗教需求:后期经典和传说为了强调佛教教义的神秘性和超越性,赋予罗睺罗的出生更多传奇色彩,例如《杂宝藏经》中提到的“六年后出生”。
文学加工: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的某些经典中,为了突出耶输陀罗的忠贞和佛陀家庭的圣洁性,编织了耶输陀罗被误会的情节。
因果象征:这一版本可能更多地是为了传递佛教的因果观,而不一定是历史事实。”


担心GPT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又找到了一本《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来读。书里说:

《因缘记》中描写太子是在罗睺罗出生的那天出家的。临走前,他还去看望了罗睺罗。他怕弄醒罗睺罗的母亲,妨碍自己离家出走。因此,他只是站着观看,没有去抱婴儿,心中说道:“等我成了佛,回来再见。”

(“五世纪的觉音为巴利语《本生经》作注,并撰写了长篇序言《因缘记》(Nidānakathā),记叙佛陀生平,弥补了巴利语三藏经典中没有佛陀传记的缺憾。”)

所以,事实上,罗睺罗是在悉达多出家前出生的,早期经典也是这么记述的,但后来逐渐被传说神化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说:

“在所有的佛陀传记资料中,巴利语三藏经典中的佛陀生平片断属于最古老的成分,或者说,最接近佛陀的本来面目。诚然,在这些片断中,也已经含有神话传说的成分。但我们今天只能首先依据这些片断来探求佛陀的真实生平,因为再也没有比这些更为古老的佛陀传记资料。”

gpt说一行禅师的《佛陀传》参考了南传佛教的巴利三藏经典,那就能解释为什么书里罗睺罗是在悉达多出家前出生的了。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这本书好像还不错,刚开始看,要再仔细翻翻。

又去问gpt,悉达多出家,是不是不但没有履行父亲的责任,也没有履行丈夫的责任,儿子的责任。

gpt说:

“从家庭伦理的角度看,悉达多(释迦牟尼佛)在出家时确实没有按照现代人通常理解的方式履行父亲、丈夫和儿子的责任。这种行为可能引发一些批判,但从宗教、文化背景以及佛教教义的角度,仍然可以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悉达多选择放弃世俗家庭责任去追求解脱,并非单纯的失职,而是一种基于佛教价值观的“优先选择”。他没有以传统方式履行丈夫、父亲和儿子的义务,但通过精神教化和解脱引领的方式,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的责任实现方式。这一行为在批判与理解之间,需要放在文化、历史和宗教的语境中审视。”

我又问:

不是所有做这个选择的人都能“寻求终极真理,为所有众生带来解脱,包括自己的家庭成员”的。

gpt答:

“释迦牟尼佛的选择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案例,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他的成就依赖于超凡的智慧和意志,而大多数人难以复制他的道路。对于普通人来说,重要的是在追求个人目标时,清楚认识自己的能力和责任,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种平衡可能才是普遍适用的智慧。

戴玮注:

2024年8月,我去麦积山石窟,第一时间在看展群分享参观麦积山石窟时的见、闻、感、思,先后做了三场直播:

①对麦积山游客的观察和分析(现在还可以看回放)

②佛教的世界观、麦积山的防护网(现在还可以看回放)

③乙弗氏、罗睺罗等等等等
(这场讲了三小时,仍没讲完,被平台以涉及宗教为由先警告、最后强制中止了。没有回放。)
直播被强制终止后,我回看展群又补充了一些资料,还布置了作业😁:

也许你还想看:

【麦积山石窟】体会成住坏空,练习纳入心域

2024,在云端跟戴老师看展,我学到的东西

谢谢你带我破地狱。见天地众生。


广而告之
你也可以加入
“云陪戴玮看展”
“方涣涣·美好生活”
“涣发2025”等群
详询加微:chejiaqi0516
              472791556

方涣涣
一个妈妈,陪女儿慢慢长大。视频号“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直播好课。微店“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精选好书。千聊“方涣涣的直播间”有好课,亲子共读《史记》《左传》《诗经》,带成年人读绘本、《亲密关系》。方涣涣的社群,话题丰富,关注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