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对孩子说不出软话?║《妈妈的说话练习》

教育   2024-11-28 20:43   安徽  

题图来自微信公众号 @喵呜不停。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 @哼慢慢 在涣读书8期《妈妈的说话练习》读书会的打卡。


读《妈妈的说话练习》到这里:


她产生了一个疑问,于是向我提问:
我在读书会的第二次答疑中给予了详细的拆解分析。



这是 @哼慢慢 听了直播回放以后的笔记:

《感谢戴老师的答疑,终于找到自己说不出软话以及为什么一定要跟孩子说软话的原因啦》


“要不要......呀?”

“……好吗?”

“可不可以......呀?”

一直以来,像这样请求的、协商的口吻我都很少说出口,不管是跟老公还是孩子。一般我要么是自己默默地收拾掉了,要么就是憋屈个几次,等哪次情绪不好的时候说出一些类似“你就不能去洗一下吗?”“就一定要是我洗吗?”这样的话。(看这石不石、布不布的样子😅)


从小到大,我也几乎没有从父母和哥哥口中听到这样的口吻。


所以,读《妈妈的说话练习》,每次读到作者给出的一些请求话语示范时,就总是浑身不舒服。

这份不舒服的感觉过不去,这书我有点读不进去,于是借着书中P61-P64请求孩子收拾碗筷的案例,请戴老师指点迷津。


没想到,戴老师从说话原理到底层的文化问题梳理了一个遍,帮我把主观问题客观化,让我看到了自己一直以来出剪时内心拧巴的原因。一次提问就值回票价啊,感恩。


1️⃣为什么我看作者的示范会感觉浑身难受


李仪婷说“他人/自我/情境的一致性”,当书(《妈妈的说话练习》)里设定的情境和你心目当中的自己、他人不一致时,你会感觉不舒服,这很正常。


所以,当你提出这个疑问的时候,你需要重新审视这一事件中家庭成员间的权力关系,问问自己:“孩子有没有拒绝的权力?”以及,你们家的家务分配。



2️⃣反思1: 家务分配

我们家的家务大部分由我在做。周末,孩子爸爸会帮忙洗碗、晒衣服等。

孩子上小学后,我提出过让她吃完晚饭把自己的碗筷收到厨房去,她有的时候会送过去,有的时候会忘记,忘记的时候我就会说:“把你的碗筷收拾一下。”(陈述的口吻,没有抱怨也没有协商。)


我还跟她约定过书包自己整理、作业自己记等,还尝试过教她做早餐。做过几次早餐,最后还是由我来做了。其他的家务没有分配给她。有时候她没事干也会帮忙扫个地,我会表达感谢和夸奖。


她做完收工或者搭完积木,看她闲着,我就会用下指令的口吻让她玩好要收拾起来,但如果她没空,我就默默整理掉了。


总的来说,孩子和队友如果主动帮我做了家务,我会表示感谢和夸赞。但我临时分配家务的时候,我会用陈述的口吻,不会用请求、协商的口吻。


回想我小时候,妈妈经常喊我做的家务是扫地(我哥拖地)、夏天擦席子,后来老妈看我们扫地、拖地不干净,也不让我们干了。

这么回看小时候的我,也很懒惰,并不想主动干家务,都是老妈下命令了才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的。


——

再看戴老师谈小雪做家务的情况,真的好文明好温馨好慈爱的家庭氛围。


戴老师说,他们家没有要求小雪刷碗,她也没有主动要刷碗。

针对小雪干家务比较少这个点,戴老师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我的石性比较差,我干家务给她看的时间很少,她不会收纳是因为我不会收纳,我没有给她示范过收纳得好好的样子。

2.我们家也没有规定让她来刷碗,默认爸爸洗碗,她只要送到水槽就行。


戴老师还举了一个真人秀的例子:

小雪高中睡眠不足,周末11点起床,戴老师就会去喊她:“方小姐,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的11点零8分,爸爸的菜已经烧好了,最后一个快火的炒菜要等你下床洗脸刷牙他才能开始炒,你现在可不可以起床了?”

(我想象自己是小雪,听到这样的话真会觉得活着真美好。这是公主的待遇啊)


吃饭时,小雪吃得慢,戴老师会陪着她吃。吃完戴老师把自己的碗筷和菜碗收拾到水槽,雪爸午睡起床来洗。有的时候戴老师吃完饭有事情走开了,小雪吃完后戴老师会跟她说:“你把菜碗也收过去哦,好不好?”


约定好的事情她会做,约定之外的事情她有权力拒绝。因为亲子存折很够,所以小雪是很愿意合作的。


——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之前自我介绍时写的那段话:


突然决定报名涣读书8期读书会和前几天涣发群里讨论的沙白/杨妞花的案例有关。

那天看到 @盛怡 在谈论自己的死亡态度,我有类似的感受:童年没有被爱滋养的孩子,对于生的欲望并不是非常强烈。


“完整传达爱意”

“慈爱的话语默默传递关爱”

“有力度,有温度的话语,能够作为人生的养分,滋养孩子的一生。”

当看到《妈妈的说话练习》封面和封底上写的这些话时,我就突然决定要报名了。希望通过这次读书会把这些有温度的话语刻进脑子里,滋养自己和孩子。


我加入这期读书会就是来学习说软话的呀!😄


——

关于家庭的分工,戴老师还从石头剪刀布理论的角度做了分析,在第二次答疑直播的20分钟处,也是很精彩的。



3️⃣反思2:说话与权利

就像我前面说的,当临时分配家务时,虽然没有恶狠狠的下命令,但也不是听着让对方觉得被尊重的语气。我确实也没有考虑过他们有拒绝的权利。所以,当孩子拒绝时,我就愤怒了。


——

上一次课上戴老师讲说话的原理时详细说明了【权力和说话形式的关系】:


看上去都是说话,有时候是沟通(权力流动),有时候是演讲(通过平时的演讲形成权力),有时候是说服(权力在对方),有时候是谈判(没权力就没有资格谈判),有时候是辩论(每个人说的可能都很精彩,但结果在投票人手上)。


所以,用“说话/权力”的关系角度来看请求协商的话语,你就能看到:


当你愿意用协商、请求的口吻和孩子对话,那就说明你认为孩子有权利决定做或不做某事。(即说服)


当你不认为孩子有这个权力时,让你照着书上那种口吻去说,你就会浑身不舒服,你觉得自己降格了,降级了。


所以,说到底,在收拾碗筷这件事情上你说不出请求的话,是因为你不承认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有她的权力的。你只认为你有权力。



4️⃣为什么要少用指示和命令?因为指示和命令会消耗你的亲子存折


戴老师一开始谈我这个话题时,就说了一段让我脸红惭愧的话:

“说请求的话让你觉得卑微,那说什么样的话你不觉得卑微呢?命令就不卑微,对吗?说:‘妈妈已经做过饭了,现在该你干了,人人都不能只吃不干活。’——是不是这样说话你就会感受好一点啊?”


记住:

你的每一次指派、调遣(你的权力的应用),她可能捏着鼻子听你的调遣去做了,但她会默默地记一笔你的支出。

如果你能在这些事情上好好说话,就不需要去动用亲子存折。


这里摘抄一段书里关于指示和命令的副作用:


5️⃣卑微感的由来:传统文化中的上下等级(旧脚本)


直播答疑的后面几部分,是戴老师针对我的卑微感做的底层分析。以下是我的笔记整理。


在旧脚本中,我们没有两个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文化传统,我们一定得有上下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它就没有一个东南西北温和的风,就没有一个吹面不寒杨柳风,我们就必须是一个压倒性的风。板凳只有一个,我坐着,你就得跪着,你坐着,我就得跪着。这个真的是糟粕。

男人打老婆,老婆打小孩,小孩出门踢狗,这里边都有尊卑关系。

我们不尊重比我们弱的人,我们跪舔比我们强的人。这是旧脚本的黑暗面。

那些文化是深入到我们的骨髓和血液当中的,它让我们的很多行为不加思索,未经审视。过这样的人生,我们一直都是理直气壮的。

但当你认真思考、加以审视,你才会看到不同角度的观点,发现那些不是天经地义的东西。


其实,卑微,不怎么说话的原因,是我们相对之间位置感的原因。说软话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卑微,不是因为对方的位置高,而是因为我们自己在跪着蹲着,是我们自己的位置感和价值感不够扎实的原因。


假如我们自己是一个圆满具足的人,我们就可以立于天地之下,我们心里面没有觉得我们比谁低、我们比谁高,我们可以跟任何人好好说话。

为什么那些修行的人他不卑不亢呢?不卑不亢的姿态是要去修炼的,包括成长过程中你的安全感建立,你的自我价值感,你和这个世界之间的边界感,你的成就感,慢慢慢慢的…像炼丹一样,在扩大心域和消除刚性自我外沿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个坚实的我到最后就像一颗丹,外面的东西都是虚妄的。


“我觉得说这样的话不好”,“说那样的话觉得屈辱”,“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趾高气扬”……其实都是刚性自我外沿,是旧脚本对我们脑子的洗脑。旧脚本是不加思索地接受了传统观念的肉鸡。那些你以为正确的话是被写进你的基因、你的大脑、你的词语库背背得滚瓜烂熟的,所以,我们说话之前,要做反思。



6️⃣ 新旧脚本中的儿童观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孩子不是人”。春秋战国到秦汉乃至明清,一个可以参与社会劳动的全劳力(男丁)才算一个人,一个幼儿在家里不算人,等他老了不能干活了就又不算个人了。从宋到明清,女人也被打到了社会的B面。(A面:能打的男丁,B面:老人、小孩和女人)涣读书2期女性主义读书会也反复讲到这一点。


而“把儿童当人”这样的观念,也就不过两百年的时间,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医学、解剖学、神经、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才开始有的。专门给儿童看的图画书是一八几几年才有。


在新脚本里,孩子是慢慢长大的人,生下来就要报户口、就有专属的身份证号,我们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文明世界的人类约定:我们不要虐待儿童,我们要给孩子应有的待遇,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未来。


在新脚本里,父母的职责,是通过行为规则、接纳和共情来构建安全的成长环境,而孩子的职责,则是通过感知和表达情感来探索和学习。(《看见孩子》)



新脚本VS旧脚本

在我们现代人类的儿童观里,我们认为“不把孩子当人”的做法是不文明的。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是新旧的问题,先进和落后、文明和野蛮的问题。旧脚本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个族群慢慢摸索出来的。


现在的问题是文化的更新导致旧脚本走在了新脚本里。在以前死孩子很平常,哪些孩子可以青史留名呢,比如甘罗8岁为宰相,别人家的孩子要吃15年的饭才能干活,老甘家孩子才吃8年的饭就能像个大人一样用了,所以,在旧脚本里,孩子早熟是被夸奖的,觉得占便宜了,出栏快。但在新脚本里,早熟的孩子被认为是遭受了养育者的摧残,不被允许做孩子,失去了童心童趣童年,不像个小孩的样子了。


我们要对新旧脚本的冲突有觉知。在家里,如果因为新旧脚本的关系争谁对谁错的话,日子就过不下去。毕竟,一家不容二布。


戴老师还把新旧脚本比喻成通天河两水交汇的场景,非常精彩。因为泥沙含量不同,一条清,一条混,你不能说清的就是好的,混的就是不好的,水就是水,因为我们来自源自不同的地方,将要汇为一体。


7️⃣父母亲连孩子的人权都不承认的话,是没有办法好好说话的。


记住:在人格上,我们的娃娃跟我们一样是人,我们是平等的,要尊重;在能力上,她是一个未成年人,她在成长中,要包容。


我们不能反过来,说“为什么你爸妈能干你不能干,为什么隔壁谁谁能干你不能干。”这样是不对的。

她能力学习上的教练是我们的父母的,她没做好,那就是我们没教好,我们得补上。



8️⃣我们为什么要跟孩子好好说话?

其实,我们对任何人都要好好说话。

那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学习跟孩子好好说话呢?是因为你已经对这个社会充满了很多不满意,你已经不想跟天底下的人好好说话了。

我也不强求你跟天下人都好好说话,因为你在没有解决这个社会的问题之前,你是不愿意跟所有人好好说话的。我完全理解你的做法。

但是我们跟孩子,没有理由不跟他们好好说话。你怨恨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恨不到孩子的头上。孩子何其无辜,你必须跟她好好说话。这也是在这个世上你最后愿意跟她好好说话的人了。


退一步讲,又为什么会有7期读书会呢?

那是因为,你作为一个孩子时候,人家也没有对你好好说话,所以贝姬·肯尼迪在《看见孩子》里天天对你说认可的话、赞同的话、慈爱的话:没关系的,你是好的,多晚开始都来得及,你要照顾好自己……等把你安抚好了,我们再来练习跟孩子好好说话。


以上。

笔记整理完了,知识点真的密集。

加入涣发群快一年了,前半年学习完,孩子不再听到凄苦之声了,争取这轮学习让孩子多听到一些慈爱的话~读史部分还是不能懒呀!


相关链接:

涣读书 8期

不该说的不说。学习真好。学习改变生活║《妈妈的说话练习》

穿越时空给幼年的自己一个答案║《妈妈的说话练习》

不会说就闭嘴。要说就说人话‖《妈妈的说话练习》

学习长一张好嘴║《妈妈的说话练习》

在父母劝导和请求下长大的孩子,能感到自己拥有选择权‖《妈妈的说话练习》

消极的话vs积极的话‖《妈妈的说话练习》

赞同的话语‖《妈妈的说话练习》


涣读书 7期

3分钟发言有50个“我”,是病吗?怎么治?

涣读书筹备期的幕后花絮(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

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启动会,229位Good Inside

测试:你是依赖共生者吗?

测试:你的依赖共生状态如何?

读哭了就再读,五遍脱敏——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读书会启动会后

后果教育、最佳状态和“你放P”

“后果教育”2:如果孩子下次还不带伞怎么办?

我在《看见孩子》读书会的收获(@Nancy)


广而告之①


广而告之②
“涣发2025群”正在接受报名。
年费500元。
没有活动。
都熟门熟路了,来吧~
加微:472791556
先到先入,满群为止。

广而告之③


方涣涣
一个妈妈,陪女儿慢慢长大。视频号“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直播好课。微店“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精选好书。千聊“方涣涣的直播间”有好课,亲子共读《史记》《左传》《诗经》,带成年人读绘本、《亲密关系》。方涣涣的社群,话题丰富,关注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