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博物院是“最没看头的省博(没有之一)”?嗯……这里有我15000字看展手记

教育   2025-01-15 20:04   江苏  

01依例先絮叨几句


2024年12月24日我去参观了福建博物院,上午十点进,下午五点出,看了七个小时,手机拍摄照片1000余张(整理后还有961张);次日上午又去了一次,十点进,十二点出(随后去了福州市博物馆 ),又看了两个小时,补拍了200余张照片(整理后还有192张)
闽博有很多东西值得一看,而且好看。

经常看到有文博爱好者称福建博物院为“最没看头的省博(没有之一)”,这话刻薄了。闽博虽然没有京沪陕豫冀鲁鄂湘等那样的知名度和口碑,但只要能放下中原史观唯我独尊的成见和我慢,闽博收藏就自有其沉甸甸的份量和不容忽视的价值。

当然了,闽博的展陈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它在江湖上名声不好,我感觉展陈要负相当一部分责任的。这一点,放在挑毛病的部分再展开说。


02福建考古新发现

在参观福建博物院之前,我们先要心里有个数:福建文明史的过去和现在,有两副面孔。

传统史学主要依据文献,所以最大的问题是中原(华夏)文明以宇宙中心自居的强势(自大),及由此产生的对边地(异族)文明的轻视(无视)。而近百年以来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恰好弥补了历史典籍记录的空白,大幅度提升了我们对物质文明的认识,丰富和充实了史学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考古使“四夷”与“中国”以同样的距离平等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现代的历史讲述中,古代史的世界,终于“”了。

过去的旧面孔
福建地区和民族出现在文献中的最早称谓是《周礼》中的“七闽”和《山海经 海内南经》中的“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福建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真实人物是闽越国的开国之君无诸,那已经是西汉(汉高祖-汉武帝时期)。

学界曾经公认“福建先秦无史,属蛮夷之地”。因此,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虽然也曾于1954年发现昙石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1978年发现武夷山白岩洞发现楠木船棺(商周时期),但福建地区比较重要的象样的出土文物,大多还是西晋衣冠南渡以后的东西。

比如:
——1965年,在福州市北莲花峰发现五代时期闽国刘华(896-930年,闽国第三代君主王延钧的王后)墓,被认为是福建地区最早的帝陵,有非常精彩且独特的陶俑和波斯孔雀蓝釉陶瓶(上过邮票《丝绸之路》);

——1975年,在福州市浮仓山第七中学操场工地发现南宋黄昇墓,出土了400余件丝织品,公认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好最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宋代服饰;

——1990年,在福州市西郊茶园发现南宋许峻墓;以及别的宋墓若干;

——泉州等地海里发现的沉船;

——宋元明清民国的东西很多,比如明代德化窑白釉文昌坐像(何朝宗款),漳窑如来瓷立像,林觉民《与妻书》,严复、林纾……等等;

——红色闽都相关。
……

如今的新面孔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福建地区不断涌现震惊学界的考古新发现。
比如:
——三明万寿岩旧石器遗址入选“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迄今中国华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期洞穴类型遗址,古人类在福建活动的历史由此提前了18.5万年,“北有周口店,南有万寿岩”。在遗址内的船帆洞还发现了120平方米人工鹅卵石铺地面,被认为是4万年前“室内装修”的起源。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人类起源的重要物证,人工建筑最早的实物遗存。”

——福建南平浦城猫耳山商代窑群入选“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浦城县下洋村猫耳山遗址内发掘出两座斜坡式长条形窑(龙窑),结构保存完好,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商代早期原始龙窑。

——管九土墩墓群入选“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浦城县仙阳镇管九村土墩墓遗址墓群出土了大量陶器、原始青瓷、青铜器、玉器,断代为夏商-周-春秋阶段,由此确证,闽地也有自己的青铜时代。

——福建漳平奇和洞遗址入选“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从2号探坑出土了一具较为完整的距今约8400年的人类个体成人头骨,研究人员于2018年成功从中捕获了古基因组,通过比对,明确了福建及毗邻地区距今8400年的古南方人群是目前最早的南岛语系人群。也就是说,奇和洞人是现今主要生活在中国台湾岛及太平洋岛屿等地人群的祖先来源。

——福建永春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烧造原始青瓷的窑址之一,与浙江地区同期窑址分属两个起源与发展体系。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福建闽侯昙石山遗址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1954年发现,迄今先后考古发掘了十次,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之一。

——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平潭极有可能是南岛语族海上迁徙的第一块踏板,又一个“山西洪洞大槐树”(注意:这只是个比喻喔~),4亿南岛语系族人的根。
……

这些考古新发现,为福建地区填补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阶段的缺环,彻底颠覆了对福建地区古代文明的固有印象。

SO,请更新你的旧认知:
福建先秦不单有史,而且,这里的史,很精彩,很重要。

阅读历史、思考历史、写作历史,目的之一是让我们对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可能性充满敬畏,保持开放心态,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每一种主张仔细论证,做好一旦有了更确切的事实,就随时推翻前见的准备
——张明扬《崖山》

了解了以上情形,我们再去参观福建博物院,就不会觉得它没看头了。对吧?
那我们就进福建博物院看看吧。



03 先夸好看的、有看头的

按我的习惯,先找到《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厅(在9号展厅)。

【福建古代文明之光】


走进展厅,显眼位置是墙上展板一份文件:《2000年1月25日关于三明万寿岩遗址的重要批示》
(图略。因为已经三次过不了审核了。)


此前,时任福建省长还有过一个批示:“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

万寿岩遗址确实就是这样从炸药包和挖掘机的威胁中抢救下来的古代文化遗存和共同的民族记忆。


万寿岩遗址主题场景:


这些人的面容与北方人大不同。
这个面部特征,不知有无考古依据?


第一个独立展柜里是个造型奇特的陶器。从没见过的器型:塔型,泥质灰黑陶,通体素面,保存完整。


它的这一侧镂有一个椭圆形大孔,腹部中空:



喇叭状圈足,足部有对称不规则圆形镂孔:


1996年昙石山遗址第8次考古发掘出土于M125,出土时它在男性墓主人的头部附近。

长成这个样子的物件,国内考古目前只发现了这一件,用途不明。
说实话,得亏它是考古发掘出土的(相当于自带出生证,真实性无需证明),如果它是传世品,我恐怕很难放下成见,高低也不敢相信它是新石器时期的物件。
是呀,成见(观点)不断被考古发现(事实)打破、矫正,这正是看展的价值之一

这件东西独一无二、史料无载、出土仅见,考古专家也不知道是它啥,就根据形状暂定名曰“塔式壶”。
90年代末,日本学者江坂辉弥到访筹建中的昙石山遗址博物馆时,说这玩意儿在他们日本长野县绳文时代的遗址也发现过几个,有的里面还残留有灯芯草,所以有理由判断它应该是灯具,而不是壶。于是,它从此就被称为“东方第一神灯”了。
不过,至今仍有专家学者认为它是“壶",是“魂瓶”。总之,还在争议当中,尚无定论。



这个陶支架,平潭壳丘头遗址出土。有火烧的痕迹,可见确实是实用器。
同时,它确实是陶祖的样子。
平潭壳丘头遗址出土的同款陶支架福州市博物馆也有展出,这里就不放图了。等写福州市博物馆时(也许、大概、可能会写……)再说吧~
请联想蚌埠市博物馆藏双墩遗址且形陶支架:


↓武夷山白崖洞商代船棺(悬棺)。
之前曾看过相关纪录片,此番在这里亲眼看到实物,如遇故人,还蛮感动的,恨不得扑上前凑过去嗅一下三千多年前被砍倒的那株闽楠的味道
但陈列平平无奇,信息给的也不充分,参观者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溜过去了。可惜了。

这个船(悬)棺1978年被发现于武夷山白岩崖洞内。一个海拔500米的悬崖,山崖前倾,上突下敛,洞离谷底50多米高;山洞里的地面倾斜约20度;洞顶最高处只有一米多,人进去站不直,只能蹲着。
船棺以整根楠木刳、凿、削制而成,棺柩四周凿成直角,板壁均薄,做工精细。
经碳十四测定,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3445±150年,时间大体相当于中原历史的商周时期。
楠木长到成材这么粗也需要好几百年,做成棺距今又3500年。
禁不住神驰。木犹如此……

楠木防腐。所以虽历三千余年,棺内一中年男人的尸骨及其随葬品仍得以保存。
↓最显眼的是这个龟形木盘,造型生动,落落大方,器形基本完好:

随葬服饰的纺织品仍有残片。
经鉴定,材质有大麻、苎麻、蚕丝、木棉。其中,灰绿色棉布残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棉布之一。
棉哦!
所以,这个考古发现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以实物确证:木棉这种植物,中国商代就有,并且已经在生活中应用;绵纺织技术,中国商代就已经有。
PS:
我们去看博物馆,“寻找最早的蚕的形象”是一个有趣的课题,近年的素材越来越多。并且请自行联想嫘祖养蚕的传说,更新陈见。
至于棉花,黄道婆的故事在课本里就有。教科书里写的都是我国宋代才开始推广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而福建悬棺里发现的这些棉织实物残片,是商代的喔~
《福建崇安武夷山白岩崖洞墓清理报告》
《文物》1980年



九村土墩墓出土的青铜器很精彩。
↓造型奇异的青铜双耳杯。
咱说实话,两边的耳柄这么大,它也不好看啊这:



但柄上确实清清楚楚有鸟的形象。
而且,残破的这一半,看上去更像是一横一竖两只鸟了~


青铜尊。注意
纹饰:


青铜盘。纹饰真与中原不同:


↓青铜剑:



建瓯黄窠山遗址出土西周青铜铙。
体积大、纹饰精美,保存完好,闽博之宝(之一):

不过,要说铙大,长沙市博物馆的那个商代象纹铜铙更大,有一人高:
至于说纹饰精美呢,马鞍山市博物馆有个青铜铙,连内壁也布满了精美纹饰,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不好意思,马鞍山市博物馆还没顾上写,没有链接~)

西汉的:

东晋的。
这个部分是两个展柜,里头的青釉莲花灯架、青釉羊形插器、瓷灶、魂瓶……均颇可一观:

↓西晋-唐的画像砖:

五代十国时期的福建有过一段异彩,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及其后人割据福建五十余年。后建立闽国,先后七人做过帝王,连头带尾统治闽地三十七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审知。
王审知出身低微,是一位“从群众中来的”领袖。和很多此类创业者一样,他在位期间颇能“到群众中去”,生活简朴,体恤民情,远交近攻,避免战争,轻徭薄赋,选贤任能,减省刑法,克勤克俭,励精图治,福建百姓得享近三十年太平,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发展。
但同样,和很多此类成功的创业者(太祖)一样,王审知也不例外有个要命的短板:自己挺能干也肯干,但是家庭教育不行,接班人计划一踏糟。王审知死了后,闽国的王位就成了个糟心的玩意儿:王审知的长子王延翰继位一年多,就被弟弟王延钧杀了篡位;八年以后,王延钧又被自己的儿子王继鹏杀了篡位。小小闽国,政变内乱不断,之后苟了十年就亡了。

“闽王王延翰”铭铜鎏金狮形香炉(传世品)。这又是闽博之宝(之一)。

闽博的藏品中,福州莲花峰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陶俑和孔雀蓝釉陶瓶也很有份量,部分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福州北郊莲花峰一带,是五代时期闽国王族墓葬聚集的区域,1965年在这里发掘的刘华墓中出土了大量陶俑。该墓墓主是闽国第三代君主王延钧的妻子刘华。这批陶俑大小共计48件,造型包括各种人物与动物。这是福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随葬陶俑群,更是一座生动的古代艺术宝库。
——福建博物院

刘华是王延钧的发妻,本是一位公主,22岁嫁给王延钧,婚后十三年生了四男两女(可见夫妻感情不错),35岁染时疫去世。她死时,她老公已经杀兄篡位,所以她是闽国王后;两年之后,王延钧称帝,又追封她为皇后。
她丈夫杀了她的大伯子,这事她曾亲历。但二儿子又杀爹这种剧情,她生前应该不曾想象过吧?

20世纪60年代清理的福建福州闽国刘华墓也公布了资料,刘华为南汉南平王之女,嫁闽国第三主王延钧,其墓葬为前后双室石券墓,并列的右墓室墓主推测为王延钧,两墓依山而建,左右并列,与闽王王审知宣陵结构类似,为探讨闽国王室的陵寝制度提供了新资料。
——福建省博物馆:《五代闽国刘华墓发掘报告》,《文物》1975年第1期;
崔世平:《五代闽国刘华墓再探讨》,《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

刘华墓曾被盗扰过,官方发掘时,可完整辨识的随葬品只有48件陶俑和3个波期孔雀蓝釉陶瓶(在福州市博物馆有一个展柜,用复制品做了个“全家福”)。波斯蓝瓶福建博物院自己留了一件(也是闽博之宝之一),另两件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刘华墓【戴“王”冠持物男俑】
我一眼看去还以为脸是范制,凑近仔细看原来居然不是,眉、眼、鼻梁、嘴巴、表情、帽子/头巾、鞋子,一个人一个样儿,都不同:

戴幞头状帽拱立俑,6件。帽分高低两层,如幞头状。高低层之间的正中打一长方形结,帽后沿有两个小洞,可能是插展足用的。穿圆领宽袖向左右开拎长袍,束带。着圆头鞋或尖头鞋。

有研究者认为这应是类似张坚固、李定度的陶俑,其服饰和仪态是天朝典官的做派,借以强化两位神祇在“坚固”阴间居室、“定度”吉穴方位或地界方面的权威性。

↓女俑的个头明显比男俑大(换个说法:这批俑中,所有大个儿的都是女性),不知是否具有某种涵义。

↓风帽女俑头后的孔洞,应该是插钗钏笄的。
↓兽首人形俑:
右上这位,网传像憨豆先生~


墓龙、仪鱼:

这几年跑的博物馆多了,墓龙和仪鱼俑也见怪不怪了。
犹记五年前在赣州市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安阳博物馆等地接连看到勾陈、伏听、墓龙、仪鱼俑时所感受的视觉冲击,及之后努力做功课的日子~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在这里摆成一组,也算交代得清楚:

龙,1件。长足,后肢屈坐,前肢直立。尾绕贴于左右足。背隆起成拱形,脊成锯齿状,头缺。气势雄伟,状如恐龙。置于长方形的陶座上;
虎,1件。俯伏,两眼平视,作前扑状。尾极长,绕过左后肢穿进腹部。周身涂白色。亦置于长方形陶座上。
雀,1件。展翼,张尾,状如孔雀,双足攀于圆形座上。身着红底色,描绘黑色羽毛。
龟、蛇各1件。仅存头部及龟的一左足。可能原来是置于同一方形座上,座尚存。
以上4件墓兽,应是唐墓内所常见的“四灵”雕塑。
——福建省博物馆:《五代闽国刘华墓发掘报告》,《文物》1975年第1期

宋代及以后时期,闽博的藏品就很多了。海洋、航运、港口,使这里夏热闹、富庶,且引人注目。
↓黄昇墓出土的三百多件衣服,完全撑得起一个专题博物馆。但是展陈很糟糕,展柜设计、保存介质、铺陈、角度、照度、展品介绍……全都很差,现场凭肉眼完全看不见细节,手机也拍不出能看的图。

在这个展室,还出了个搞笑的乌龙事件:
老眼昏花的我将展标看成了“鎏金眼镜盒”,内心认真地称奇:眼镜盒?眼镜盒怎么会是圆形的呢?难道眼镜是折叠的?嗳?南宋人已经用眼镜了?我在博物馆里见过文物身份展出的眼镜吗?最早是什么时候的呢?……都想出去二里地了,才反应过来:人家是南宋时期的“鎏金(工艺的)(质、装铜)(的)(子)”。
年纪大了,视力越来越差,指鹿为马、马什么冬梅恐怕要成常态了,555~

↓蔡襄的字
蔡襄是福建仙游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曾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荔枝谱》则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其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一般被认为是“宋四家”之一。
闽博藏有一套明代摹刻古香斋藏蔡襄帖木刻板,共32片,横35.5厘米、纵48.5厘米,每片刻板正反面均刻有行书或楷书字体,内容有:古香斋宝藏蔡帖绢本茶录、古香斋宝藏蔡帖荔子贴、荔枝谱、北苑十咏等。
这些板子很珍贵,但闽博的陈列让人头痛:它们被分在(至少)三处展,让人参观时疑心自己遇上了“鬼打墙”:咦?这个我刚才看过的吧?怎么又看见了?

↓泉州出土的宋船模型
这个宋船模型的陈列也有问题。放在挑毛病的部分再展开说。

↓元代宗教石刻墓碑一组:
正面:
背面:

蕃客墓:
福建博物院目前展了五六块宋元时期伊斯兰教石刻,这也是闽地特出的文物。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至迟在唐代就已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但彼时的客商通常于晚年返回原籍,一般不会移民于此、终老是乡。到宋元时期,尤其是元代,由于对泉州海外贸易的支持,以及对色目人的相关优待、蕃汉通婚等政策,吸引了大批穆斯林前来经商,从而进入了海外穆斯林移民至泉州的高峰期,其中不少穆斯林客商去世后,便埋葬在泉州。
据考古资料显示,自20世纪20年代始,泉州多地发现伊斯兰教石刻二百余方,其中不少是这一群体的墓碑。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有一个“泉州宗教石刻馆”做专题陈列。

另外,2023年夏,我曾在扬州博物馆看到过该馆所藏的一通元代叙利亚文-汉文双语的忻都妻也里世八碑。
“也里世八”其实就是“伊丽莎白”,她是一位基督徒,1317年死在扬州,享年三十三岁。
↓有资料说,扬州博物馆的这块也里世八墓碑,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关于基督教信徒的文物。

↓北宋“靖康元年李纲制”铭文铁锏。
据说它是传奇小说里大众所熟悉的近身冷兵器“铁锏”的唯一传世真品:

这次在闽博看到的魂瓶(又名谷仓/堆塑罐……)不下十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果然有明显的不同。
↓这件宋代青白釉褐彩龙虎瓶,富有喜感和戏剧性,有点坟头蹦迪、白事当成红事办的感觉:

↓这是朱熹的对镜写真自题像:

↓闽博展出了十块16-17世纪的西班牙银币。
外国东西我见的少,银子软,这是铸造时有模具有印花、使用时铰碎的银两吗?

↓不容错过的,还有这尊明代漳窑“嘉靖丙辰”款如来瓷立像。
它是目前已知明代漳窑明确纪年和出处的最大一件。而且,如果仔细打量,尤其是从下边这个角度,会觉得特别眼熟:



【国家宝藏展厅】
【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厅出口的对面,是【国家宝藏】展厅。

闽博给上过CCTV《国家宝藏》、周知率高、出圈的三件网红文物专门辟了一个展厅,分置三间展室:
【那时花开】:黄昇墓出土文物;
【神韵何来】:德化窑白釉文昌君像;
【家国情深】:林觉民的《与妻书》。

①【那时花开】
黄昇墓出土文物。
东西很牛叉。不只有各式绫罗绸缎的绣衣、锦袜、绣花鞋,还有粉扑、粉饼……

展陈跟在《福建古代文明之光》部分一样糟糕,反光、远、暗、资料不足:

而且,还一本正经裸展了四件CCTV《国家宝藏》里演员的演出服实物。
咱把手放在胸口说句良心话:这么鲜艳这么彩这么俗,它有南宋的气象和韵味吗?它雅吗?它好看吗?它是人家黄小姐/赵夫人的品味吗?
真是活见鬼~

②【神韵何来】
这间展厅我是跪着看完的(嘿嘿,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

德化窑白釉何朝宗制文昌像实在是太精彩了!

我的妈呀!
我的妈呀!
何朝宗真是神仙啊!
不跪不行。看着看着腿就软了~
尤其是从左前方看他的侧脸时。真的仿佛看见他的呼吸起伏,落寞,倦惫感。

很多人不知道脸上的裂是怎么回事。
有人猜:瑕疵吗?为了防瓷器炸开故意揦的吗?
NO!NO!NO!
那是特意留着插胡子的口。
当瓷塑以神的身份存在时,瓷制的身体,插几络美髯,扮上,更像“神”;当瓷塑以艺术品的身份陈列时,就以它本原的样子呈现给我们,让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件大师级的堪称完美的艺术品的工艺品”。

同一展室还有一件德化白瓷的关公,也一样脸上有髯孔:

另一件德化白瓷的文昌君像,脸上也有髯孔:

何朝宗的作品存世稀少,价值连城。
以前写过:
知道吗?这么厉害的瓷器,你也能看到呢!

这件有款。
方形的,在背后的不显眼处。
这里,非常不容易看到↓

③【家国情深】
这部分陈列的是林觉民的遗书。
这个独立展柜里是林觉民《与妻书》:
一块长宽各约42厘米的白布手帕,密密麻麻写了1253字,行距越写越密:
在这封信里,林觉民唤了陈意映49次:亲爱的亲爱的亲爱的,我就这么死了,不是我的心里没有你,实在是有非死不可的原因,请你一定一定要理解喔,千万不要太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家里的女性长辈都有文化,万一我这封信写得太深了你没看明白,千万不要害羞,要记得问她们,一定一定要明白我的意思呀,亲爱的……
纸短情长,说不完的贴心话,情意绵绵,柔肠百转,肝肠寸断~
这两口子的亲密关系是真的好。
林觉民18岁与陈意映结婚,20岁有长子,24岁牺牲。林觉民牺牲后半个月,陈意映诞下遗腹子。
陈意映小林觉民一岁。婚后放脚。她有文化,是福州女子师范学堂的首届毕业生1913年(林觉民身后两年),陈意映因悲伤过度辞世,享年25岁。
他们的长子林依新于1916年夭折。
遗腹子林仲新一直保存着父亲的遗书,后来捐献给了福建博物院。
旁边展柜里,有林觉民的《亶父遗书》:
全文41字: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林觉民的生父是林孝觊。
全家福和遗书中的“父亲”是林孝觊的弟弟林孝颖。
叔父膝下无出,林觉民就被过继给了林孝颖。

不管别人怎么解读,反正我的理解是:这对父子的亲子关系显然不怎么亲密。
当然,中国父子,只谈道义不谈感情,只能慷慨不能脆弱,不亲密也是常态。不只是他们父子。

这两件是网红文物,盖章打卡的人很多。
↓德化窑白釉何朝宗制文昌像 章

↓林觉民《与妻书》章:

【宋词里的福建展厅】
整个福建地区南宋出土文物丰富,于是做了这样的专题展:
一进门又是黄昇的鞋、袜、衣:
说实话,看见这个17岁(疑似因)难产死亡的姑娘被闽博口口声声称为“时尚一姐”,我心里十分不得劲儿,这个称号满透着轻佻和轻浮,反感。

她是状元家的小女儿,从小锦衣玉食,才17岁就长到160cm,乌发如云,裹了双一搾长的金莲。15岁成年,早早出嫁,可能才一年就死了(据说棺打开时,她下身的月经带还是鲜红的,所以猜测可能死因是难产)。然后她丈夫又娶了一个。然后她丈夫26岁就死了。一夫两妻葬在了一起。
这样的一生,就是悲剧啊,津津乐道“她有很多漂亮衣服哎~”是个什么脑回路?

这面铜镜是钟形,不大常见。
环似乎也可以实现支架的功能:

明明人家有铭文,可是现在这种展陈方式让人看不见字:

这个炉形铜镜也很有趣。
那个像大象鼻子的玩意儿也是支脚(就像我们现在的手机壳上的支架)

被这几件牙雕食物惊呆了,它们分别是:橘子、黄皮果、竹笋、香蕉、龙眼和板栗。
雕工和色泽几可乱真。
而且,保存得那么好。
一不小心又想起了巢湖市博物馆的象牙笏板。学学人家福建吧,人家的象牙不生霉菌。
传送门:
巢湖市博物馆,快点救救你家藏品呀!

参观时工人在修灯。
有一瞬间就感觉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自在。真的挺好的,没有以施工、安全为由不让参观~

【峥嵘岁月:福建苏区文物展】
在【峥嵘岁月:福建苏区文物展】,特别留意了一下彼时苏区的妇女工作。
这个牌牌,是东五区苏维埃政府发放的自由结婚证:

这个桃形的胸章,是民国廿七年佩晋江县妓女证章:

这是妓院的灯:
这是站街女:

结束语:

最后:

【福建南岛语族考古成果展】
之前对南岛语族一无所知,所以认识真真看了这个【福建南岛语族考古成果展】:
它展示福建省与南岛语族起源和发展相关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
展板介绍为主,辅以福建出土的文物。

南岛语族原本属于语言学范畴的概念,国际考古学界对南岛语族的研究是从太平洋考古学界开始,主要是探索波利尼西亚文化的起源,其中以印纹陶为代表的拉皮塔文化是研究的关键环节。20世纪30年代以来,太平洋地区的考古学者从有段石锛入手,展开对南岛语族的研究。南岛语族起源和扩散的研究,成为包括福建在内中国东南沿海史前考古与太平洋考古的结合点。

南岛语族语言学研究概述:
→16世纪的西方探险家在无意中发现,在太平洋群岛的族群语言中对鲨鱼、乌贼、虾子等动物的称呼却都一样
→学术界对“南岛语族”的关注始于18世纪初;1706年,荷兰学者哈德里安·乐蓝德发现,马达加斯加与东印度群岛、科科斯群岛的语言是相近的。
→1784年,有学者提出“马来-波利尼西亚语”这个概念。
→1836年,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的遗著,使用“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指称该语系的语言。
→1889年,Hendrik Kern 首次使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提出南岛语系的早期传播中心在中国、越南、東埔寨及邻近区域的沿海地区
→1899年,奥地利传播论学者施密特将该语系命名为“南岛语”。
→1928年,美国历史学派人类学家克鲁伯在《菲律宾的民族》概述了该区域土著文化的共同特征。


【先生回家】
都要走了,看看还有一点时间,就进了《先生回家》特展厅。

未承想,在这里意外地撞见了林白水的遗嘱真迹,真是此行的一个大收获。
林白水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记者、报人。
1926年8月6日凌晨一点许被军阀张宗昌派人逮捕,凌晨四时许,林白水匆匆写下这篇遗嘱,随后便以“通敌有证”的罪名匆忙押赴天桥刑场枪决,未经审讯。行刑时,张宗昌亲签的免死令其实已经送到。但他们谎称“免死令来迟了”,急吼吼地开了枪。就是要林白水死。
1985年,林白水被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新闻界评价他:“无私无党,直言不讳者,白水一人而已。”

《林白水遗嘱》:
我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不能一时无从说起,只好听之!爱女好好读书,(以后择婿,须格外慎重。)可电知陆儿回家照应。小林、宝玉和气过日。所有难决之事,请莪孙、淮生、律阁、秋岳诸友帮忙。我生平不做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
丙寅八月七日夜四时万里绝笔

当时的林白水52岁。病故的第一任妻子陈氏所生长子陆起时年25岁,正在美国留学;第二任妻子陈钰缠绵病榻多年,所生女儿慰君时年14岁(12岁周岁);第三任妻子姓倪,名景福,字宝玉(就是遗嘱中的“宝玉”),本来是管家,后来一家人离不开她的照料于是转正作了“同室”夫人。

“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一时无从说起”,仍一一叮嘱:
女儿要好好读书喔。
打电报叫儿子回来撑着门户。
卧病的妻和管家的妻,两个人别干仗,和气过日。
回头再去女儿处补一笔:女儿将来找对象千万慎重喔。
家里遇上妇孺搞不定的事,找甲乙丙丁帮忙。
千头万绪,一时无从说起,最后,总括一句:“我生平不做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

逐字辨认析读这篇遗嘱,瞬间穿越回了三十五年前的夏天。
那时我还小。
高压之下,每日三省吾身,写交代材料用掉了N本稿纸却总也过不了关,同一个噩梦天天做:被捕,断联,狱卒偷偷告知是极刑即刻就要执行。
顾不上怕,想不起怂,五内俱焚只焦灼一件事——来不及跟养育宝爱我十七年的老父母道一声别,那可怎么行!
……
四下无人,死一般的寂静,我代入了那个知道死亡即将来临、仓促之间身后事无从交代的52岁男人,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林白水的儿子陆起没有回国,没有参加葬礼,没有担起家中新一任顶梁柱的职责,自此与家人断绝音信二十二年。直到1948年,妹妹林慰君才辗转联系上哥哥。

有人说林白水是慷慨就义,毫不在乎。这可真是屁话,胡说。看遗书,笔迹草草。在遗书的最后,慌乱之中还写错了日期:他先写了阴历年份“丙寅”,年份既然写阴历,日期自然应该写“六月二十八日”,但他写了“8月7日”(阳历);而且,这个日子也写错了,实际上那天是8月6日。——心乱如麻,万千头绪不知从何说起,由此可以想见。
这才是一个活的真人。

04 还是挑一挑毛病吧

⑴整体规划确实有问题。
福建博物院的整体规划确实有些问题,在西湖公园里头(边上?),地理位置和交通布局都不是一个对观众友好的博物馆。
有网友吐槽说,夏季来,从博物馆出来走到了自然馆,又走到了考古研究院,大太阳底下走啊走啊走,没有尽头,晒死,累死个人儿。
我琢磨了半天地图,打车到西湖福建博物院-西门下,离开时也从这里。
虽然没有走冤枉路,但是现在我才意识到自己竟然错过了福建考古研究所!

⑵展厅的布局有问题。
西门外下车,要登上台阶(没有看见无障碍通道)由二楼进入闽博。过安检门进,不用预约,不用出具身份证。有行李寄存柜。但没有序厅,视线所及之处找不到平面分布图。
只能向前走,撞见什么看什么。
参观者二楼进入以后所见的第一个展厅是右手边的8号厅,现在是《先生回家:特展》;再向前直行,左手边9号厅,是《福建古代文明之光》;从9号厅出口出来,对面是《国家宝藏》展厅(是的,这个展厅门口没有编号)。二楼就这些了。

我站在楼梯口琢磨了一会指示牌, 上了三楼,13号厅现在是《福建南岛语族考古成果展》,展厅入口即是出口。对面是文创。

于是我又去了一楼。
(与二楼的叙述保持方向一致,假定由一楼入口进,向内走,而非下了直梯,向外走)右手第一间是贵宾厅。我不是贵宾,而且1号厅有障碍绳,就没过去。1号厅,施工中,严禁入内。2号厅,《宋词里的福建》。3号厅,《峥嵘岁月:福建苏区文物展》。

楼梯边没有展厅,却摆了个西汉的独木舟:
里边还凿了个小板凳。它大约相当于船长的宝座吧,也能起到帮船员锚住自己的功能?
5号厅不开:
奇怪:4号厅、6号厅、7号厅上哪儿去了?干啥的?

⑶近年的重大考古新发现好像不存在
前面列举的那些近年来福建考古震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在整个福建博物院的存在感极低,就像不存在一样。——真不能怪世人说福建博物院没看头,厉害的都不拿来讲故事啊,也不知道是咋想的。
当然,我也知道,现在考古发现都就地原址保护,各重大考古发现地都建了遗址博物馆,但省博总要拿几件好的、总要有个纲要性质的概述呀!

⑷大件展品的陈列都差,没有一件不差
闽博的建筑似乎设计老派,没有多少大空间,展厅不高也不大,距离不够,光照不足,所以大件展品在这里很委屈。
如武夷山悬棺,展示非常没有存在感,我第一次,都走过去了,想起来了又回头找,才看见它。
海上丝绸之路,摆了个宋代沉船模型。没有比例尺。也搞不清楚原船大概是多大。
说起来它是放在一个厅的中间了,但是跟前又莫名其妙摆了个柜子,而且正挡在船头,让人从任何角度都看不清船的全貌。
展标泡了水,将就凑合看吧,也不换:
一楼楼梯旁的西汉独木舟,也是同样的情况。
空间所限陈列不佳,你也可以加足够展板信息,给背景介绍、给考古现场图片、给数据、介绍文物的价值与意义……但是这里都没有。说明文字都过于简略。看得人生气。
【本来吧,我还自己PUA自己,替闽博找了一堆“客观条件限制”之类的理由。可是,2025年1月5日我在四川广元博物馆看到了那里的船棺展示。同样是4-5米长的船棺,人家就展得非常清楚明白啊!!!】

⑸策展逻辑有点难受
在福建博物院参观时,常会怀疑自己遭遇了“鬼打墙”。同一批文物在不同的展厅反复出现,让第一次来、刷展的我们心里发毛:“什么情况?这玩意儿我刚才不是看过?怎么又出现了?!是这地方活见鬼,还是我遇上鬼了?!
黄昇墓出土文物,分别在《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国家宝藏》和《宋词里的福建》三个展厅陈列;
明代摹刻古香斋藏蔡襄帖木刻板,分在三处展:《福建古代文明之光》两处共展了4对(8块),《宋词里的福建》展了3对(6块);
李纲的锏,在《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了原件,《宋词里的福建》 展了个复制品。而且,原件寒光逼人,复制品灰头土脸锈迹斑斑——你复它干啥?!
我大概也能理解馆方的用意:黄昇墓出土的衣服有三百多件,蔡襄帖木刻板有32块,一古脑都摆出来太占地方,放库里又太可惜,于是零敲碎打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亮板子。——但是,这样真是看得人好难受哇!!!

⑹黄昇墓出土文物的展陈,真是让人绝望的差。屎一样的差。
衣服+干燥剂放在又硬又皱又肥的塑料皮里,严重反光;
柜频闪严重,漫射反光;
布光极暗;
参观者如果穿浅色衣服,反光就跟照镜子一样。
【本来吧,我也没敢挑剔它。又依例先自己PUA自己(美其名曰“纳入心域练习”):丝织品脆弱,要减少光照量,看不清就看不清吧,也许将来设立一个宋代服饰博物馆,专题专馆展出了呢?也许以后用全息技术展览了呢?……
但是,次日到福州市博物馆参观,一看见那里的宋代服饰展陈,立刻万般委屈涌上心头:人家那里的南宋丝织品展得是让人可以看清楚的啊!!原来不是不能,也不是条件限制,而是就不想给我们看啊!!!怒!】

⑺少部分独立展柜的展标是这种透明的,对弱视人群非常不友好。
透明的展标贴在展柜靠上的位置,看不清。使劲看也看不清,拍照就更不清楚了。

⑻南朝-唐代画像砖,实物有标号、展标没标号,而且,⑧和⑨的实物位置与展标位置相反。
展出的实物有标号。⑧是“供花僧人纹砖”,⑨是“颂经僧人纹砖”

展标上没有标号,只有图片,而且“供花僧人纹砖”与“颂经僧人纹砖”两块砖的位置与实物相反:


⑼青釉五联罐
文物展示的角度与展板重合,肉眼看不见的部分展板上也没有。
展板明明空了那么大一块,你把四面的图给全了不好吗?


⑽球场山亭记碑拓片
反面在左,正面在右,不符合阅读习惯和全馆文字体例;
下边摆了碑正面的照片板,没有反面。你又何必不给反面呢,都已经是照片了?
展板画不知道来源,人物的重心和四肢刻画都有问题,看上去就像残疾人运动会,(顺时针方向)独臂/无腰/罗锅/重心外落:
作为对比,大家看看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博物馆展板选用的《打马球图》:

⑾王延款的这个香炉的陈列柜让人看不懂。
半截柜子空着,香炉摆在侧边,离参观者远,还有两个展牌(内容大部分雷同)叠着摆放:
你两个牌子都做了舍不得扔我也可以理解,你能放在侧面吗?为什么要这样重叠着压在展品和参观者中间?
恨人!

⑿刘华墓出土文物没有成室。
这里似乎是两个展室之间的过道,刘华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在过道里摆了9个单的展柜,然后又一段L形靠墙大展柜,就完了。

这里四通八达的,于是各种害人的恨人的反射炫光。镇馆之宝就展成了这个鸟样子:
那可真是,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欲哭无泪,举剑四顾心茫然……
算了,杀人犯法,莫气莫哀。

这个蓝釉,原本美丽如斯:

⒀找了半天,没找到开水。
我知道肯定有供应,但确实不显眼,对陌生游客不怎么友好。

上到二层入口的台阶没有无障碍通道倒也罢了,请问台阶中段两边这两个干坑是干啥?这是光天化日明目张胆的安全隐患呀,怎么能允许它这样存在呢?
要知道,有轮椅族就丧命在不该存在处存在的无标示、无警界的坑里过。
不可以大意啊!
好了,挑毛病就先这些吧。
我反正看见了、想到了就说到了。
爱听不听。

05 一起欣赏
都是我拍的。
时间:2024年12月24日、25日
地点:福建博物院
工具:vivo X100 pro手机

昙石山遗址出土龟甲

最后,依例,手机人像模式对镜自拍留念:

连续两天,去了两次,我在福建博物院累计看展九小时,其间没吃也没喝(因为确实没有找到供应开水的地方),废寝忘食、全心全意,看展我是用心的。福建博物院不是没有可看的点。

欢迎各地朋友到福建博物院参观。
希望福建博物院越办越好。
再见~

06补充说明
我看过很多博物馆,仅2024年就看过六七十家(附2024年的看展流水账):
但我并不经常写博物馆,因为太费精力了。
2024年我累计看展77次,跑了61家博物馆,只写过16篇:南京博物院2篇、亳州博物馆1篇、良渚博物院2篇、湖南博物院1篇、仪征博物馆1篇、齐文化博物馆1篇、寿县博物馆1篇、南涅水石刻博物馆2篇、麦积山石窟1篇,蒙城博物馆1篇,上海博物馆东馆1篇,巢湖市博物馆1篇,武汉达临性学生命文化博物馆1篇。大部分都是分享见闻和所思所感,其中一本正经提意见挑毛病的,仅亳州博、寿县博、蒙城博、巢湖博、达临性学博5家。

这次写福建博,没想到我先后用了半个月。读参考书、查资料,花了些时间,在手机上整理处理图片,老花眼+近视眼也几乎瞅瞎。
进程已经一大半了,却又因为在飞行中在手机端继续处理文件出现了故障,导致已插入文章的近三百张图片全部消失,之后比推倒重来还更费事,确实被打击得够呛。

但我还是擦干眼泪从头再来。因为知道,就我这脾气,要是这次不写完,肯定就又烂尾抛之脑后到永远了。
半个月,我也不急,一边广元汉中城固郑州……看新展,一边蚂蚁搬家愚公移山慢慢写,进一寸得一寸的欢喜。这不,终究还是写完了。

福建博物院离我千里,只来一次,近年大约不会再来。这次费这个劲写它,是要老老实实修正陈见,张开眼睛看见遍布神州的中原视角以外的文明与伟大。这是已届中年的我的自我救赎,当然依旧饱含对中国文博事业的一份舍不下的深情。
这份痴心,你们接受不接受我都可以,但还望理解、海涵。
鞠躬~

也许你还想看:

2024,在云端跟戴老师看展,我学到的东西

2023年我去看过的博物馆(一)
那三年里我去看过的博物馆(2022年)
那三年里我去看过的博物馆(2021年)
那三年里我去看过的博物馆(2020年)

甘肃
【麦积山石窟】体会成住坏空,练习纳入心域
合作市博物馆】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郎木寺】似这姹紫嫣红开遍,却原来如此这般

山西
【云冈石窟】大寒。愿你一生无畏,心想事成。
向他们学习公益筹款和传播【南涅水石刻博物馆】
看得见的希望,会给人勇气【南涅水石刻博物馆】

山东
【青州博物馆】1如果错过,绝对能算人生遗憾的博物馆(一)
【青州博物馆】2失窃的国宝:宜子孙玉璧和状元卷(二)
【青州博物馆】3龙兴寺佛像,粉身碎骨里的永恒(三)
【青州博物馆】4你看见了微笑还是残缺?
【滕州博物馆】源远流长(县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山东博物馆】冬季逛吃济南之心在情妇那?
【山东博物馆】二刷,发现一件一级文物不见了~
淄博【齐文化博物院】这组春秋时期的陶舞俑真是太好看了~
【青岛博物馆】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河南
【河南博物院】1有件国宝能克魔制胜、医治百病
【河南博物院】2看见你扭了!能不能跟我说说你在扭哒个啥?
【龙门石窟】听戴老师又讲成住坏空、如其所是、如我所愿
【殷墟景区】殷鉴不远-小兔子希琳娜在
【殷墟博物馆】这么多抢戏的配角,就不能改改吗?
【殷墟博物馆】为什么青铜手下有棉花?

河北
在【河北博物院】,看最美的佛头。暨佛像观赏指南

安徽
巢湖市博物馆】,快点救救你家藏品呀!
参观【蒙城博物馆】,提18条意见和建议吧
【亳州博物馆】被虐了,我也不客气了,一口气提了15条意见!
【安徽博物院】快去看这个展!一起哈哈哈,一起长见识
【安徽博物院】共饮一江水——三星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
【淮南市博物馆
【宿州博物馆】我真得说你们几句~
【寿县博物馆】请问,你能擦擦玻璃吗?
参观【寿县博物馆新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提了17条意见建议

浙江
【良渚博物院】“你只有想到什么,才能挖到什么”——认知到了,才能发现和实现
【良渚博物院】A面与B面,荣誉与创伤
良渚文化玉器:佩/冠状器/玉梳背/冠徽│《看见中国:文物里的上下五千年》

江苏
【仪征博物馆】殷殷慈母意or狠心偏心妈?|先令券书: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遗嘱
南京博物院】特展|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南京博物院】特展|归流:江淮地区楚文化的东渐
南京博物院】一日速览(下):历史馆(二)
南京博物院】一日速览(下):历史馆(一)
南京博物院】《走近佛前·南京博物院藏佛像展》 欣赏
南京博物院】一日速览(上):特展馆

湖南
在【湖南博物院】,认真端详大禾人面纹方鼎上的4张人脸

湖北
武汉达临性学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奏谳书》:冤案,怎么做能昭雪?
【荆州博物馆】《奏谳书》:亡夫尸骨未寒,她在灵堂与人和奸,犯了啥法?
【荆州博物馆】《奏谳书》秦国神探破背刺抢劫案
【荆州博物馆】《奏谳书》县官恢盗卖公粮案
【荆州博物馆】人家一点儿也不丑!好看着呢~
【鄂州市博物馆】吴都文化陈列厅细细看
【鄂州市博物馆】3:雕塑:博物馆成了艺术馆
【鄂州市博物馆】2:陶俑

江西
【江西省博物馆】1江仕澄塔·吉州窑北宋佛像
【江西省博物馆】2新干大洋洲商墓青铜器
【江西省博物馆】3这里有个歪陶罐
【江西省博物馆】4大师?这画得都啥玩意儿啊!呸!

上海
【上海博物馆东馆】我看到一只鹦鹉杯
【上海博物馆】假如你带孩子到上博看青铜器

广东
【深圳博物馆】如果你带孩子去看《钟鼎铭盛世》
【深圳博物馆】《钟鼎铭盛世: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突击看展实用建议!
【广东博物馆】在哪里,在哪里见过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辽宁
【辽宁省博物馆】里看见你,你的笑容这样熟悉~
跑去沈阳吃三天

内蒙古
【阿拉善博物馆】最懞、最摸不着北的那些趣事

四川
【三星堆】的无价宝

北京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看中国最早彩绘连环画:孔子《圣迹图》

台湾
小兔子希琳娜的台北纪行
小兔子希琳娜的台北纪行(二)美食当前
小兔子希琳娜的台北纪行(三)在庙门遇见大师


其他
我是怎么在假期里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的
《看见中国:文物里的上下五千年》,边安利边挑毛病(第一册:原始社会)

广而告之①
“涣发2025群”正在接受报名
年费500元,没有活动
先到先入,满群为止
详询加微:chejiaqi0516
              472791556

广而告之②
“云陪戴玮看展2025群”正在接受报名
资助戴玮各地看展
在云端跟戴玮各地看展
选点小众,视角独到,解读深刻
详询加微:chejiaqi0516
              472791556


广而告之③
“方涣涣·美好生活群”免费可入
只限新人
详询加微:chejiaqi0516
              472791556



方涣涣
一个妈妈,陪女儿慢慢长大。视频号“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直播好课。微店“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精选好书。千聊“方涣涣的直播间”有好课,亲子共读《史记》《左传》《诗经》,带成年人读绘本、《亲密关系》。方涣涣的社群,话题丰富,关注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