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友 @Nancy 是一位生活在澳洲的四宝妈妈,她参加了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洞察、共情与联结》读书会,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来自这次读书会的直播讲解和答疑(共9次视频号直播,累计1213分钟)以及读书会伙伴们的近六百篇小打卡。
这里是 @Nancy 今天的三篇打卡:
01
《看见孩子》收获
这本书的教育理念和其他育儿书相比没有特殊之处,但是能受很多人欢迎,因为出剪比较好,情绪价值给到位。我对这些没太大感觉,可能是自身带剪性,也可能是自身比较迟钝,没反应出来人家在出剪(这更恐怖)。
自己主要是在直播和答疑,以及群友小打卡中获益更多:
1.后果教育(专门打卡总结,见02)
2.羞耻感(专门打卡总结,见03)
3.积累情感资本的几个小工具小窍门蛮好用的,手机拜拜时间、填充游戏(妈妈含量加油站)。
4.孩子的完美主义,重要的是大人要保持情绪稳定,做定海神针,在旁边陪伴,不要做多余动作。
5.孩子的职责和权利,是通过感知和表达情感来探索和学习。可以打滚,可以发脾气,但是不要伤害别人。允许孩子表达情感,按照他们自己的生命节奏。
大人设置行为规则。比如孩子摔东西,可以上前阻止、把东西拿走,而不是人站在远处叨比叨。
6.心理韧性和快乐。
(戴老师分享的育儿视频)5个月的婴儿(凭借自己的力量)挣脱抱枕的压迫,往前爬。
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快乐是众多体验之一。
让孩子学会吞咽,学会吃饭,和病毒对抗……
快乐分泌的是多巴胺,成就感的是内啡肽。(《屏幕时代,孩子的自控力》)。
7.说真话,和孩子如何说真话。
妈妈爱孩子,孩子向妈妈索取情感。
当时的真话,当时的感受,引发了自己的痛苦。
瞬间不是永恒。
给孩子说真话、不要说假话。不是所有的真话都要说出来,不是不加思索的全盘托出。给孩子说真话,要慢一点,要过脑子,自己的感受不要成为孩子的容器,可以找朋友、写小打卡。负面感受不要向孩子宣泄,正向的感受可以和孩子尽情说,妈妈今天很快乐,妈妈现在想爸爸了……
这本书最好能大声念出来,这些话就会转化为自己的话,其实也是学习好好说话。自己没有坚持念出来,实在是精力不够,念了一段就感觉虚脱了,那放过自己,慢慢来吧。
02
后果教育
贝吉·肯尼迪反对“后果教育”,比如吃零食,她是利用自己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自己做出了爱的让渡,
选择不再吃零食了。这也是孩子自主选择的结果。
小雪冬天要吃雪糕,戴老师预告“肚子可能会疼”的后果之后,孩子依旧想吃愿意承担风险,那就尊重孩子的选择,满足孩子吃雪糕。孩子在学习使用决策权和选择权,包括她的自我满足和实现。这个过程,孩子需要学习,孩子预判的不够周全。孩子的欲望(想吃冰淇淋,想潇洒等等)上来的时候,因为孩子的理想脑发育尚不完全,本能脑驱使TA要满足这个愿望,TA无法预见后果,这是很正常。 孩子的职责就是感受,孩子需要学习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联。
如果后果孩子肚子疼了,那么大人接纳,去安抚处理就可以了,不用叨bb,“让你不听我话,现在肚子疼了吧,该!……”这之类的话。
这两种都是孩子自己有掌控感,有决策权,有选择权,“我自己想吃”/“我自己不想吃”。
随后,戴老师举拿雨伞的例子。
家长提醒孩子上学带雨伞。孩子已经知道后果(如果没有拿伞,下雨了就会淋着),但孩子还是决定不拿雨伞,那就尊重孩子。
如果真的下雨了,也不需要让孩子继续承担淋成落汤鸡的“后果”,大人如果有空,可以拿雨伞去接她啊,“送伞”、“接”,表达的是大人对孩子的爱,尊重了孩子自我实现的目的。
如果大人这时候在旁边幸灾乐祸或者恶毒地看笑话,说“看你不带伞,活该淋着”,这样并不是后果教育,而是拿孩子当容器,想控制孩子,当控制不成功时大人在泄愤。
也许大人会担心:如果我送伞,孩子可能每次都不带雨伞,那咋办?
戴老师说,答案很简单,那我们就把这当成是亲子存折存入的机会,每给孩子送一次伞,亲子存折上就多存一份爱。如果家长有事没办法去送伞,也记得提前告诉孩子。不用担心,要相信孩子成年以后会记得自己拿伞的。哈哈。
03
羞耻感
羞耻感是一个谱系。
有
好的羞耻感,可以促进我们克制自己、发展宜人性,帮助我们在人群中更好的生存。
也有两种坏的羞耻感:
a)家长和老师在整个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以控制为目的的PUA。
b)社会羞耻感,由完美主义和难以企及的理想化目标带来的自己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意识。
例如一些常见的传统方式:成年人喜欢“逗”小孩:你不是亲生的……你是爸妈从垃圾堆里捡来的……你爸妈不要你喽……这些,都是a;你真笨……!看你那样儿,指定一辈子没出息!你的胸不够大、腰不够细……这些,都是b。
这些毒舌的实质,是施“有毒的羞耻感”于对方,以图立竿见影地改变对方行为,并彻底驯化这个人。
low布妈们熟练地使用羞耻感去控制、“调教”孩子。同理,社会羞耻感也是父权社会PUA的利器(女性是最明显的受害群体),用死亡(羞耻是能量最低的一种情绪,仅仅比死亡高一级)威胁控制对方,并将“我不够好”“我很糟糕”成功内化于对方内心,实在是太像神咒了,难怪那么多人喜欢用。
成人要去认识羞耻感,做到不要羞辱孩子,不要加害孩子,要去接纳孩子。
羞耻感的指向是“我不配活着”。
成年人如何解决自己的羞耻感:
1.家庭的羞耻感
结合女性主义(涣读书2期),结合创伤遗传(涣读书5期),结合时代背景;可以书写记录(感恩日记/抱抱日记),自己曾经得到什么恩惠好处善待;可以加入社群,扩大心域……
自己一年年一点点长大,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2.社会羞耻感
拿回社会评价权。(“你给我闭嘴。不关你的事。屁话。”)我知道自己做的怎么样。自己从生活和工作中去获得的每一份成就感和价值感,让自己内核强大,让自己稳稳的。
可以看《超越羞耻感》这本书。
广而告之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