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哭了就再读,五遍脱敏——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读书会启动会后

教育   2024-10-24 00:20   安徽  

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洞察、共情与联结》读书会于2024年10月3日启动。

建议用读的方式读。
让你的口唇发声读出书中的话、让你的耳朵听见你的声音,推动你的自我实现。

下边这两段,你可以读一读,试试看:

读书会小伙伴儿们的相关打卡:


(1)行动起来

@强云

我一直觉得自己声音有点沙哑不咋好听,加上口腔溃疡,总感觉声音有点不清楚😂
但参加启动会以后,还是决定应该再尝试一下,自我实现说给自己的耳朵听。
读出来的感觉跟自己默默看确实不一样,虽然老嘴瓢😂

我发誓这种破坏性的模式到我为止。
我愿意承担前面数代人的重任,为后代做出改变。
我勇敢、坚毅,爱孩子胜过一切。
打破循环,势必要经历一场史诗般的战斗。
承担这一重任的我,必是英雄!

(2)读了五遍

@荀

读第355页的一段:【是的,我做过许多我希望自己没有做过事,我的许多行事方式也是有问题的。这些都是我做过的事,但他们不能定义我是什么样的人。明确这一不同不是要为我摆脱责任,而是要让我承担责任,因为这是我能够负责任地做出改变的唯一方式。我是好的。即便我做过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我仍然是好的。我的本心是好的,我的本心一直都是好的,我的本心永永远远都是好的。


我在客厅读书,兄弟俩在卧室玩电脑,队友在沙发上。对队友说:你可以当我的听众吗?队友说:我就是形式上当可以吗?可以。

读第一遍,第一句:我做过许多我希望自己没做过的事。眼泪就止不住了。队友说读不了就别读了。我要读,我要读到脱敏。队友拿过垃圾筐、卫生纸,倒上水。


第二遍,读到“承担责任”又开始哭了。哇哇地啊!兄弟俩在旁边屋叽叽喳喳,我一边哭一边问:他俩是不是在笑话我。队友说:没有,他俩在说,妈妈为什么要读一本让自己哭的书。


第三遍,读到最后俩字还没读完,又哭了。抽纸都用完了,哭着撒娇:我想有个娃过来抱抱。暂时听不见他俩的声音了。一会儿后弟弟假装哼唧的过来的坐到我身边说:我石头剪刀布输了。我靠着弟弟,我们俩一起哼唧,他假的,我真的。队友对弟弟说:下次即使输了也不要说出来。


第四遍,第五遍,我终于可以平稳的读出来了,我很棒!



(3)准则二:真相不唯一

@妍

听了戴老师启动会上说的,不必追求完美,专注录音,中间有卡顿、有咳嗽,作为一向追求完美主义的我,毫不犹豫的发出来了。❤️


(4)看见

@戴玮

涣发群的小伙伴儿可能有一种感觉:“戴老师能看见我。”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我都通过什么途径看见的:小打卡,涣发群,读书会的视频会议,涣发社群的各种群,乱七八糟外头的群,朋友圈,微信,我的微信公众号留言,别人的微信公众号留言,千聊的留言,灵析的树洞,直播弹幕,视频评论,妮妮食育营的直播答疑连线……

散落各处的鸡毛蒜皮、片言只语。
像是一个难度大到几乎不可能的拼图游戏。
我只管耐着性子,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慢慢来,一点点凑。


所以,我非常珍视读书会启动会上小伙伴儿们的发言。

看见收获,看见期待,看见希望。


(5)启动会听后感

@吉吉国王

展示真实的自己。

10月3号戴老师《看见孩子》启动会后,老师就提议大家在群里做自我介绍。我一直深度潜水,不敢在群里发一个字(突然想起之前戴老师发过一次我的打卡,我都羞于表达。现在看到群里别人的回应“感谢戴老师的看见”---好像也很不错)。

说回来。

启动会前,读书会群里就提议大家来读书的事,我第一时间反应是我可以读,但是我不敢发到群里,我只敢发到打卡圈。
因为我觉得在微信群里大家都会看到,而打卡圈相对来说更像是大家可以选择的看,不会直面的来。
戴老师说有些人深度害羞,还有些人追求完美主义。
我觉得我不是追求完美,我读书直接就上传了,自己根本没有回头听,只是觉得自己在读的时候是认真的,真的读进去,然后就上传了。
那我是害羞嘛?听到这里好不容易鼓足勇气想着做一下自我介绍,反复斟酌要怎么写。感觉有好多话要说,好像说自己在进群前是什么样的无意识,接触戴老师后是怎么发现自己好多好多问题,感恩戴老师的各种,还有所有周边,但是又觉得要简短。好不容易鼓足勇气发了出去,又觉得好像哪里不够好。
我是害怕别人的目光,担心“观众”说,这人怎么这么说话?
所以我可能不是追求完美主义,我是害怕外界评价。对,我非常害怕外界评价。同时也期待外界好的评价,所以我不敢显露,或者不敢轻易显露,所以想要有完美的展示或者不展示。
我的戒备还没有完全放下,还有防备。

育儿-看见孩子
其实归根还是在自己身上。这是一本育儿书,但它的核心议题其实是关系。书里提到的原则不仅适用于我与孩子的相处,也适用于我与伴侣、朋友和家人的相处,以及最重要的,我与自己的相处。


(6)读【准则1:善意养育】有感

@冰糖

国庆旅行回来后,赶紧补完了《看见孩子》读书启动会和第一次直播答疑回放。不得不说,此次读书会,戴老师“布置”的大声读出来的“任务”实在是太好了。

昨天第一天读(前言 12分钟),大部分是因为新鲜、兴奋,哪怕自己的声音难听也想试试看,反正戴老师说了,不追求完美和声情并茂,即使有读错的、卡壳的、读着读着嗓子哑的、周围有噪音的、突然孩子闯入客串的,等等等等......都无所谓,没有人会笑话你,真实的情况才最打动人、让人印象深刻的,带着参加读书会的初心读起来、行动起来才是最最关键的。

今天第二天读【准则1:善意养育】 20分钟,情况大不同。

一开始我还是努力让自己读得好一点,精力放在文字的表面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上,有点忘记了去揣摩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对标自己平时的行为和感受,想着“大声朗读”之后再回过头默读、梳理、感受一遍就行。

可当我读到“重塑脑回路:打破不良家庭关系模式的代际循环”中的倒数第二段【我们儿时的养育者回应我们的方式,随后会成为我们回应自己的方式,而我们也会将这一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于是,本心之“坏”便会轻而易举地在代际间循环。小时候,对于我内心的挣扎,父母的反应是苛责和批评——于是我学会了再犯错时怀疑自己的“好”——成年后,我继续用自责和自我批评来回应自己的挣扎——后来,我的孩子犯了错,激活了我早已形成的脑回路——我只能严厉对待孩子——于是,孩子形成了同样的脑回路,也学会了在内心挣扎时怀疑自己的好——如此循环往复。】时,我一度泣不成声,泪如雨下,然后极力控制着,读完了最后一段。

停下,休息,缓一缓,等自己平静了些,又把这两段重新看一遍。这一次,我的眼眶依然浸湿,但那个情感抑制不住的点到了下一段,即“重塑脑回路”部分的最后一段【我之所以读到这里,是因为我想改变。我要成为家庭关系模式代际循环的转折点。我要改变,我要让我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本心是好的,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可爱的、有价值的,即使在面对挣扎时也不例外。这一切始于我重新认识自己的好。我的好一直都在。

是的,我的好一直都在。多么打动人、让人感动、流泪。


仔细想想,为什么两次想哭的触发点不同?


原来,第一次是代入了小时候的自己,那个无助、无力、想反抗又不敢脱离家庭和父母的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很仔细去做却还是不能让父母满意的自己,那个一直在各种关系中都小心翼翼的自己,那个在外人眼中聪明、懂事、孝顺却内心挣扎、无处呐喊的自己。太可怜了,我在为那个时候的自己流泪,把她的伤痛哭出来。

想到这里,我觉得纠结犹豫那么久,最后还是来参加读书会值了。

每一次流泪哭泣,都是对自我的一次疗愈。我摸摸自己的头,想象着在摸那个小时候的自己,告诉她:你已经很努力了,我看到了,你做得够好了,你就是好的,我很肯定这一点。

而第二次在下一段,是因为感受到自己肩负着的重担和任务,有一点点害怕,但很希望能够有勇气去尝试,还有一点点自豪,我可以吗?我能做到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都愿意为了自己和家庭去试一试。

由此,又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婆婆和大姑子。以前我写到妈妈时,心里有很多的恨、一小点爱。现在我理解她了,很同情她,打心底里想好好抱抱她、爱她,因为她的童年可能比我的要遭一百倍,她当时也一定在努力做一个好妈妈。

前几年,在我还没有自我疗愈之路时,总是更愿意去婆婆家,因为婆婆小时候可能是被“宠爱”着长大的,所以她的心中有大爱,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被她认真不敷衍地爱着,但肯定她也有不为人知的伤痛。

大姑子,婆婆说小时候对她比较严厉,虽然我不知道她内心的痛点在哪,但肯定是有的。

我还想起了小姨、二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童年留下来的伤痛,阻挡着他们通往真正的轻松、自由。

比起他们,我是幸运的,父母亲戚的努力托举让我有机会和能力进行学习和改变,从而开拓自我疗愈,慢慢向内心安然态若、平稳坚定迈进。


(7)不怕慢,就怕站
@李翠华
今天刚听了戴老师讲解《看见孩子》读书启动会视频直播回放。
要把这本书读一遍,读给自己听
前几天读了准则1,今天开始,读剩下的部分。
戴老师名句:“不怕慢,就怕站”。


目前的读书会进展:
相关链接:

后果教育、最佳状态和“你放P”

“后果教育”2:如果孩子下次还不带伞怎么办?

测试:你有多少羞耻感?

涣读书筹备期的幕后花絮(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


广而告之

广而告之

广而告之③
微信群“方涣涣·美好生活”免费开放。
入群要求:
1.必须关注本公众号;
2.不在涣发群、不在买买群 or 曾是妮妮环球食育营学员的涣友。
入群加微:15375302871或 472791556
小号,不定期登陆,批量拉入群。不能耐心等待以及问题太多的不要加。




广而告之④
“涣发2025群”正在接受报名。
年费500元。
没有活动。
都熟门熟路了,来吧~
先到先入,满群为止。



方涣涣
一个妈妈,陪女儿慢慢长大。视频号“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直播好课。微店“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精选好书。千聊“方涣涣的直播间”有好课,亲子共读《史记》《左传》《诗经》,带成年人读绘本、《亲密关系》。方涣涣的社群,话题丰富,关注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