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一个老母亲,忍不住要来秀一秀家里的好孩子给大家看 @文生 最近的打卡。我出来找了一圈,发现没有,估计就被小孩拿书房去了。给他自由玩耍的时间,不像以前一样,玩一个小时,叫他八百遍。小时候给娃造成的不安全感,得花10倍功夫才可能找回来啊
问这话的时候,我还是有点小心翼翼,怕他不同意。
谁知,儿子很自然就答应了,好像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一样。陪儿子写作文的过程,我惊喜的发现,自己心里的那股邪火莫名没有了。不是自我压抑,而是内心真真没有了呢!因为孩子对语文的感受不好,我们已经有将近半年多没有一起弄作文了。就这样很平静的陪着孩子写,他遇到不懂的地方,我也能像对待别人的娃一样耐心温柔的对他解释在和儿子一起写作的过程中,我还默默试了几次,内心真的是很平静。
好大儿只要是放假,就是作业困难户,每次不是这里落下点,就是那里没看到。国庆8天假,在距离返校还剩一个半小时的时候,掏出来三张需要做的试卷😅😅这时候,脑子里自然想到,这小孩儿的理性脑本来就有点迟,现在又是这个情境,脑子根本没法做出决策了。我先帮忙吧想到这,对儿子说:还有一个半小时,你做两张卷子应该来得及,还要留出换校服和出门的时间,也就是1小时20分钟,这三张卷子必须写完,你得集中注意力,全力以赴。写之前,翻他的试卷袋子找找看有没有背诵的单子,以方便我不会的时候看看答案这边一翻试卷袋子,那边儿子就立刻抬头(里面有批改过的卷子,他怕我看到)
觉察到他的担心,对儿子说:放心吧,就算翻出一张零分的试卷,妈妈也不会翻脸。下午4点多,老师在群里发了两张照片,说站着的孩子都是没完成英语作业的。看着儿子稳稳的坐在板凳上(虽然知道他英语写完了,还是长出了一口气)
潜意识里的焦灼被安慰了下。送孩子到学校后,复盘了一下,这件事对我的影响,以及我现在还是会把孩子作业这个事当成是我的负担安静地坐在书房,对自己说:我的担心只是我的担心,不是事实。我已经初中毕业了,不会再回到那个时候,不会再受到羞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你是好孩子,你现在40多了,依然没放弃学习,你是好样的。
儿子有儿子的人生,他比你那个时候强百倍,脑子好使,数学不用担心。语文也在主动补习。反复在心里说了几遍上面的话,安慰疗愈小时候的自己。另外,在陪伴儿子补作业的过程中,我也趁机觉察了下自己,有没有动怒,答案是没有。孩子永远是对的。要用孩子的行为照见自己,疗愈自己。
第四则,是@文生 在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读书会的打卡:上午跟着队友去看病号,回来的路上,队友说:嗯,别看人家腰摔了,家里收拾的真干净。
我说:我知道你是想提醒我,家里收拾干净些,可是,你越是这样说,我越反而不想干。你应该说“我看到你把沙发和卧室里都收拾了。”如果你这样说,我会在心里对照,哪里还可以更干净点。但是,你用这种拐弯抹角的方式提醒,会激起我的叛逆——就不干,就不干。说到这里,想起自己也曾经这样在儿子面前说:“xxx真是个自律的孩子。”
我说这话,不也是想起到旁敲侧击的作用吗?想到这里,就跟队友说:“咱儿子肯定也是这样。我们不应该只把他做不到,做不好的地方指出来,而是应该找他做的好,做得棒的地方使劲夸才对啊!”
曾经我深深地怀疑过我是否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一点的怀疑呢?因为我觉得有的时候我根本不爱他,我对他极其的冷漠,自私。我嫌弃他非常的麻烦,总是不按我的要求来,总是和我对着干。但是我又发现,如果我的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我会不顾一切冲上去,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我讨厌他,为什么我又愿意为他献出自己的生命呢?直到看到了这本《看见孩子》,我才发现:原来我只是把情绪和行为混淆了。
面对孩子的行为,我应该探究的是他行为背后所藏起来的情绪。看了这本书,我知道孩子的行为和他这个人是分开的,行为是行为。
读到《看见孩子》【真相不唯一】这一节,刚开始有点似懂非懂。最开始的理解是:你知道的答案是其中之一,但是还有更好的答案。读到第三遍,在书中第21页工作加薪这个例子里,福至心灵,突然明白了:所谓真相不唯一,其实也是元认知的一种,同时,也要承认双方的感受都是真实的,或者同一件事,带来的感受是复杂的,虽然复杂,但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的。这让我想起,曾经一度认为自己对事情想的多,又或者,因为感受太复杂,而故意忽略其中的一些感受。好的做法是用元认知把感受梳理清楚,对自己更加了解。(这是不是也是认识自我的一种方法呢?)
有些概念天天听戴老师挂在嘴边。听的理所当然的,觉得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可其实,有些概念只是耳朵听着,没入脑也没入心。比如“要想改变孩子,必先疗愈自己,否则一切育儿都是痴人说梦。”话说几年前在涣发群里做案主,心里知道一露头就会被突突,可是为了娃,我做好了心理准备雄赳赳奔赴战场,甚至即使被打成筛子也不怕,只要能让我儿好~~那个时候,我记得,在群里我直接说“我就想让孩子先听我的。他先改好了,我们的关系不就好了吗?他究竟为啥不听我的呢!!”犹记得当时戴老师直接不留情面:“他要听你的他就完了!!!”说实话,那时的我,根本理解不了戴老师真正表达的意思。在涣发群里浸润了些年,我一直是把戴老师当成再生父母的。
曾经也跟儿子说:你当时咋就没找戴老师那样的妈妈呢?你这么好的孩子,要是跟了戴老师那样的妈妈,得多厉害呀!还记得当时儿子有点急又有点撒娇地说:就找你当妈妈!就找你当妈妈!《看见孩子》这本书里的一些内容又打开了我脑子里的一个开关,让我理解了究竟为什么要先疗愈自己。只有懂得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疗愈的自己,让当年无处释放的情绪安全着陆,那行为自然有所改变。你的行为已经得到了净化,孩子当然是直接受益者喽!你看,这样简单的道理,我也是足足用了好几年,在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突然豁然开朗。现在,每天在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接纳自己,认可自己,你是好孩子,你值得被爱!对了,戴老师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无论这中间你多么的不上进,她也不来催。当你准备好了,出现在她面前,迎上来的,依然是她的笑靥如花。就像你从来没离开过一样。
《看见孩子》第34页第2自然段:【如果父母无法杜绝孩子逾越行为规则,或者无法调节自己的强烈情绪,那样子就像是我们看到火在烧,却还敞开所有房门,浇上更多燃料,让火蔓延到整栋房子。】
话说,戴老师可是反反复复拍着桌子对涣发群的小伙伴儿说过:父母别做抢戏精!别做抢戏精!咱心里知道抢戏精不好,可啥是抢戏精啊?没抢啊!不就是及时对孩子发表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嘛。结合贝姬博士的这段话,明白了:孩子逾越的行为会给家长带来强烈的情绪,但这个情绪实际上是家长自己的问题,跟孩子没关系的。可是,不成熟的家长,这时候就变成了和孩子一样大的小孩,又蹦又跳像被烫到一样对孩子说:“你看你!因为你妈妈都受伤了!!你得给我吹吹!!都赖你!!”一个成熟的生命,应该先把自己的情绪按住,不动声色地先把孩子的问题解决掉。
“看见那个男孩撞倒了老奶奶,我哭得好伤心”
是啊,我不会逮着队友教他如何工作,却会天天插手儿子学习,为什么?
我知道,可能有很多小伙伴儿家要发生一些波折或插曲。10月7日
《感觉又看到希望了》
最近很丧,又回到了旧有模式,甚至连在《看见孩子》读书会做自我介绍都不想了——最开始是有点“不敢”,后面是不知道要说啥(内心千言万语,但一打字全卡住),再后来是看到越来越多的自我介绍发现大家都好厉害啊,大部分进群时间才几个月一年的就变化那么大,而我进群一年半、买千聊会员三年、关注戴老师公众号都八年了,还是这个熊样,好挫败又好“绝望”的感觉。
今天一早醒来就刷到戴老师分享的 @文生 的好多打卡,看得我好治愈啊!话说,我2023年5月进群之后看她的发言并不多,另外,@文生 (在【让我们的孩子两耳不闻凄苦之声】群)的打卡我偶尔也刷到过,好像也就是稀松平常,不像大咖们的打卡那样精彩绝伦。
但我记得以前听戴老师分享过“老人被男生撞倒”一案,@文生 第一时间代入的是那个男孩,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我自己也会那样代入,后来明白了背后的“玄机”——都是创伤的后遗症。
再后来,有时听课也会刷到戴老师说:那个时候,@文生 来群里问,我的儿子没做作业被老师批了,我该怎么办?(原话忘记了,大概意思吧)。所以在我心目中,就会潜移默化把当时“两眼一抓瞎”的 @文生,对标成我和我身边很多朋友一样的普通人。
——哈哈,那些明星涣友们,我是状态好的时候就拼命想着要向她们学习,状态不好的时候我就直接忽略,甚至状态更差的时候还会防御。
今天看到 @文生 这样的打卡,反而让我感觉真实而有力量,特别有共鸣。
所以,在十一长假后的第一个上学日,早上七点了,突然闺女向我要吃冰糖雪梨水,我应着:“好。现在用小美做来不及了,你想喝,妈妈立马拿高压锅做。”
我正手忙脚乱做雪梨水呢,娃又补一刀:“妈妈,我突然想起有张试卷忘记对答案更正了。”
妈耶,离正常上学就只20多分钟就得出门了,给我来这么个“噩耗”,简直“要命”啊!
但我马上反应过来了。@文生 家娃不也是马上要去学校了还差三张试卷吗?人家都能平稳搞定,说不定我们也可以。
于是我平静地问:“那你现在是需要妈妈的什么帮助吗?”
“我需要你把手机给我,答案老师应该发在群里了。”
“好的,那你赶紧去做,应该还来得及。”
哈哈,以为这就完了?不,既然要考你,肯定出的是难题啊!
另一端,小崽觉得被冷落了,开始闹疼,甚至还用他以为的核武器“我不想去上学”来要挟。哈哈,好在娃还是那个娃,但为娘的今天“脱胎换骨”了,我竟然可以在狂风暴雨里还能走过去倾听他。几下就搞定了。最后,小崽说要吃手抓饼的早餐,还主动问我:妈妈,今天老师说要穿什么衣服呀?
最后,两个孩子都吃了自己想要的早餐,7:28大崽出门,7:45小崽出门,大家都情绪稳定。
我之前就做了心理准备,长假后的第一天上学估计会费劲,以及自认为已经提前做了很多预防性措施以降低风险,然而还是来了,并且根本没比预期轻松。
如果不是在我醒来的第一时间看到 @文生 这么多温暖的打卡,估计今天早上我会陷入更大的“挫败”——为啥我做了这么多,还是这么难?
好在现在上天的缘份总是这么巧妙。其实我知道是戴老师的用心安排。积累了这么多天的卡,留在这个点一次性发,应该是有用意的。我想,如果我是单看一篇两篇而不是这样的连续剧,应该效果没这么好。
感谢 @文生,感谢戴老师,又帮我们避免了一场“狂风暴雨”啊!
2.不在涣发社群的任意群 or 曾是妮妮营学员的涣友。入群加微:15375302871或 47291556小号,不定期登陆,批量拉入群。不能耐心等待以及问题太多的不要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