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果教育、最佳状态和“你放P”

教育   2024-10-23 00:49   安徽  
涣读书7期《看见孩子:洞察、共情与联结》读书会10月11日第二次答疑(视频号直播)之后,小伙伴儿 @哈库拉玛塔塔 写了两篇打卡:

(1)《最佳状态》
忙活到现在小朋友终于睡了,赶紧来记录一下今天的答疑收获。因为都与自己的课题或生命体验相关,所以可能会有点长~

1)后果教育。
如果不是涣友提出来,我对这个“后果教育”也是有很大认知偏差的。比如,昨天,小朋友忘记带作业去学校了,早上出门前提醒过她,东西可都带齐了?嗯。哦豁,一到学校就打电话来,数学学而思没带,让送。

我思考了一下,没送。
没错,我想的就是,不听妈妈言,那就自己承担后果吧。
上个月已经送了两次饭盒,这次我是真铁了心了,不送。
当时的我是这样判断的:
1)娃一直是个好学生,在数学老师那里信用度高,且数学老师是个很有教育方法的人,不会为难她;
2)练习册一般是每天晚上在家做,第二天再带到学校批阅。白天课堂老师有可能只是评讲,她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共用。如果要做,老师见到了或许会帮她复印一份。总之,有解决方法;
3)她只打了一个电话,依我对她的了解,不是那么着急,不然夺命连环call早打来了;
4)娃特别害怕老师批评,偶尔让老师批评一下(或者老师也根本不会批评),我认为都是她需要去体验的。

看到这里,也还好是不是?
问题是,我马上陷入了纠结和自省中:娃打电话给我求助了,我都没有去,以后遇到啥事,她会不会觉得妈妈不是一个可以求助的对象?
对,每次送或不送,我都会陷入这样的纠结中:送了担心娃不记事,不送感觉孩子没有得到情感支持。
但今天戴老师的答疑我听进去了:
1)成年人首先要尽到提醒的义务,但同时也要明白,孩子从“知道”到“做到”是有距离的。
其实想来大人也是这样啊,昨天刚讲过的认知不协调嘛。换孩子身上立马双标了可不是?
2)不想培养出一个没主见的娃,就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策权,孩子的选择需要用实践去验证。
注意‼️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态让孩子承担后果,这样的“后果教育”,No!

其实,这里面戴老师还厘清了我之前认知里的一个误区和偏差,就是我以为后果就只是行为要去接受一个结果,但其实孩子从【认知】上有了一个果,就是她知道自己错了,这个【认知后果】她是get了的。
但因为“知道”和“做到”还有差距嘛,所以,向戴老师多学习:
1️⃣事前:给他们一些明确的建议,帮助他们做好准备。
2️⃣事后: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复盘。

直播结束后在想,为什么我时常会在内心拉扯?是不是我的目的本身是有冲突的?比如既要又要。我对“责任心”很重视,但与此同时,我又希望她能得到情感支持。这两者我习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所以,再回看这件小事,其实我应该问的是:那一刻,究竟是希望娃感到安全和被支持重要,还是责任心重要?
不是说既要又要不可以,而是说需要【阶段性】来达成,【同时】既要又要就会各种内心冲突啊!

2)最佳状态
这个点真的解读得非常精彩。
书上说,“如果我们能用丰富的体验来定义自我,如“我发现一部分自我想冲孩子喊叫,另一部分自我认为此时应该做个深呼吸。”我们就处于最佳状态。

什么是最佳状态呢?涣友问(大意):“我知道一部分自我了解女儿不想上学,另一部分自我却想女儿上学。我认为最佳状态就是我们都为了各自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这题我也碰到过。前几天在“真相不唯一”里刚写过,就是理智上我知道这个人的某些行为或决定有他的立场和原因,但我也确实因为他的这个行为难受了。咋办?
现在回看我写的,其实是没有找到“因”的,只是在写怎么做。听完戴老师的解读,我懂了:我们不能接纳某种行为,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太单一,我们被洗脑了,是肉鸡,认为只有那些积极向上的才是“最佳”,其余的就该摒弃。比如,只有勤奋好学才是最佳,成绩好才是好孩子等。同理,在和娃爸因打麻将争吵的事件中,也是因为我首先将打麻将定义为“浪费时间”、“不务正业”。
戴老师说,“最佳”是丰富、多元的,它应该包括好的,也包括坏的。

也许,成年人之间真正的接纳和理解是,我知道你这样做有你的理由,那么,你想好了就按照你想的去做吧。但凡是后面加上一个,“但是,我还是想…”那就是想改造对方,结果也可想而知了。

关于规则、羞耻感,还有孩子把“坏”内化,明天再写。
感谢涣友们的提问以及戴老师的解读,收获满满。
(2)《你放P》

把昨天剩下的答疑的另一部分来补完。


1)书中p65-66,【“独自承受强烈痛苦的孩子面前往往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自我怀疑,一条是自责。”】

自我怀疑还蛮好理解的。比如,我跟娃爸吵架,小朋友会想:是不是我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导致爸爸妈妈不再爱对方?是不是我不乖?

书中P111说,“未成形的体验”(情况不对劲,但是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非常可怕,孩子往往就会采用那些能给他们带来掌控感的方式,比如自责。

自责之所以会带来掌控感让孩子觉得安全,是因为他们会想:如果我改变自己,变得更好,我就能舒缓爸爸妈妈的关系,改变自己是可控的。

看到这儿,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张小可爱的脸。

有多少次,我还会不耐烦地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吵架跟你无关,你不要瞎想。(不是她瞎是我瞎)。甚至我觉得她心思太细腻敏感了吧。

原来,孩子自责的背后,全是她对我们的爱啊。

孩子通过内化“坏”(我不够好-自责)的办法来确保她的世界仍然是安全而美好的——我至少还可以做点什么来让爸爸妈妈的关系变好。

这就跟今天早上大家在涣发群讨论的“不敢吱声”一样,我们通过认定自己不够好(观点不好、感受不好、发言不好)等,来保证自己不会受到想象中的攻击、失落、观念的冲撞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安全的——不会被评判、质疑,不用回应等。

现在想想,我们还是给自己的感受下了定义,认为失落、难过、可怕、无助等感受是不好的,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快乐、开心等感受才是值得追求的。
我们本质上无法接纳自己的“坏”感受啊!跟 @城里的月光 的那一题是一样的。难怪 @史群 姐说,看见自己的感受,不去评判它。我悟了~


2)立规矩。
这个问题涣友真的是提得非常好,也解了我的一些惑。

我以前一直以为,规矩就是孩子不许做这个那个,但贝姬说,行为规则不是告诉【孩子】不做什么,而是告诉孩子【我们】会怎么做。比如,“关个iPad有那么难吗?为什么不关呢?”这个做法,No!

好笑的是,我以前一直以为我喊了让她关iPad呢,我也是做了点什么的啊,至少我提醒她了嘛。

这两天跟完直播回盘,我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哪了:提醒不等于执行,提醒、说、喊等只是传达了一条信息。

我之前的问题在于,我以为,提醒、说=我执行了,那么你也应当执行。但其实执行不执行,要复杂得多。比如,时间、意志力、克服情感障碍等。所以戴老师举的例子,小孩拿起臭鞋子闻,直接上前拿走,这个是真的执行、做。嘴上说的那叫传达信息,而已。

3)羞耻感。
这个是我的课题。

我羞耻感简直不要太强,以至于看到书本这个章节时,觉得就在写我童年的经历。但昨天有个点真的还蛮打动我的,就是戴老师不仅提到了羞耻感的表现,在提到背后的原因时,戴老师的角度从来都是让我们从元认知层面理解为什么父母会这样对我们。

和本能有关的羞辱我有。最大的就是哭时有羞耻感。我一哭我妈就挺烦的,全家都烦。我妈说的是,我小时总是有事没事地在哭,怕鬼,怕黑啥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就是“高需求宝宝”吧,但偏偏我姐是个格外好养的宝宝。现在想来,那时我应该也挺折腾我妈的。哈哈哈哈,算不算扯平了?

还有月经、性羞耻。虽然我艳情读书会摸鱼了,但很多观念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特别感谢戴老师带我们读了女性主义,搭配服用,我感觉自己的心域就是从女性主义后开始慢慢扩大的。

最后,戴老师教我们一个法宝:拿回定义权。“你放P!”

我想,以后再听到这三个字,我头脑中可能也会浮现出戴老师的表情。

真好。

真的。

言简意赅,直击要害。


广而告之

广而告之

广而告之③
微信群“方涣涣·美好生活”免费开放。
入群要求:
1.必须关注本公众号;
2.不在涣发群、不在买买群 or 曾是妮妮环球食育营学员的涣友。
入群加微:15375302871或 47291556
小号,不定期登陆,批量拉入群。不能耐心等待以及问题太多的不要加。




广而告之④
“涣发2025群”正在接受报名。
年费500元。
没有活动。
都熟门熟路了,来吧~
先到先入,满群为止。

方涣涣
一个妈妈,陪女儿慢慢长大。视频号“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直播好课。微店“方涣涣的小书房”有精选好书。千聊“方涣涣的直播间”有好课,亲子共读《史记》《左传》《诗经》,带成年人读绘本、《亲密关系》。方涣涣的社群,话题丰富,关注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