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果教育。
如果不是涣友提出来,我对这个“后果教育”也是有很大认知偏差的。比如,昨天,小朋友忘记带作业去学校了,早上出门前提醒过她,东西可都带齐了?嗯。哦豁,一到学校就打电话来,数学学而思没带,让送。
我思考了一下,没送。
看到这里,也还好是不是?
其实,这里面戴老师还厘清了我之前认知里的一个误区和偏差,就是我以为后果就只是行为要去接受一个结果,但其实孩子从【认知】上有了一个果,就是她知道自己错了,这个【认知后果】她是get了的。
1️⃣事前:给他们一些明确的建议,帮助他们做好准备。
2️⃣事后: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复盘。
直播结束后在想,为什么我时常会在内心拉扯?是不是我的目的本身是有冲突的?比如既要又要。我对“责任心”很重视,但与此同时,我又希望她能得到情感支持。这两者我习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所以,再回看这件小事,其实我应该问的是:那一刻,究竟是希望娃感到安全和被支持重要,还是责任心重要?
2)最佳状态
这个点真的解读得非常精彩。
什么是最佳状态呢?涣友问(大意):“我知道一部分自我了解女儿不想上学,另一部分自我却想女儿上学。我认为最佳状态就是我们都为了各自的目标去努力去奋斗。”
这题我也碰到过。前几天在“真相不唯一”里刚写过,就是理智上我知道这个人的某些行为或决定有他的立场和原因,但我也确实因为他的这个行为难受了。咋办?
也许,成年人之间真正的接纳和理解是,我知道你这样做有你的理由,那么,你想好了就按照你想的去做吧。但凡是后面加上一个,“但是,我还是想…”那就是想改造对方,结果也可想而知了。
关于规则、羞耻感,还有孩子把“坏”内化,明天再写。
把昨天剩下的答疑的另一部分来补完。
1)书中p65-66,【“独自承受强烈痛苦的孩子面前往往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自我怀疑,一条是自责。”】
自我怀疑还蛮好理解的。比如,我跟娃爸吵架,小朋友会想:是不是我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导致爸爸妈妈不再爱对方?是不是我不乖?
书中P111说,“未成形的体验”(情况不对劲,但是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非常可怕,孩子往往就会采用那些能给他们带来掌控感的方式,比如自责。
自责之所以会带来掌控感让孩子觉得安全,是因为他们会想:如果我改变自己,变得更好,我就能舒缓爸爸妈妈的关系,改变自己是可控的。
看到这儿,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张小可爱的脸。
有多少次,我还会不耐烦地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吵架跟你无关,你不要瞎想。(不是她瞎是我瞎)。甚至我觉得她心思太细腻敏感了吧。
原来,孩子自责的背后,全是她对我们的爱啊。
孩子通过内化“坏”(我不够好-自责)的办法来确保她的世界仍然是安全而美好的——我至少还可以做点什么来让爸爸妈妈的关系变好。
这就跟今天早上大家在涣发群讨论的“不敢吱声”一样,我们通过认定自己不够好(观点不好、感受不好、发言不好)等,来保证自己不会受到想象中的攻击、失落、观念的冲撞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是安全的——不会被评判、质疑,不用回应等。
现在想想,我们还是给自己的感受下了定义,认为失落、难过、可怕、无助等感受是不好的,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快乐、开心等感受才是值得追求的。我们本质上无法接纳自己的“坏”感受啊!跟 @城里的月光 的那一题是一样的。难怪 @史群 姐说,看见自己的感受,不去评判它。我悟了~
2)立规矩。
这个问题涣友真的是提得非常好,也解了我的一些惑。
我以前一直以为,规矩就是孩子不许做这个那个,但贝姬说,行为规则不是告诉【孩子】不做什么,而是告诉孩子【我们】会怎么做。比如,“关个iPad有那么难吗?为什么不关呢?”这个做法,No!
好笑的是,我以前一直以为我喊了让她关iPad呢,我也是做了点什么的啊,至少我提醒她了嘛。
这两天跟完直播回盘,我发现自己的问题在哪了:提醒不等于执行,提醒、说、喊等只是传达了一条信息。
我之前的问题在于,我以为,提醒、说=我执行了,那么你也应当执行。但其实执行不执行,要复杂得多。比如,时间、意志力、克服情感障碍等。所以戴老师举的例子,小孩拿起臭鞋子闻,直接上前拿走,这个是真的执行、做。嘴上说的那叫传达信息,而已。
3)羞耻感。
这个是我的课题。
我羞耻感简直不要太强,以至于看到书本这个章节时,觉得就在写我童年的经历。但昨天有个点真的还蛮打动我的,就是戴老师不仅提到了羞耻感的表现,在提到背后的原因时,戴老师的角度从来都是让我们从元认知层面理解为什么父母会这样对我们。
和本能有关的羞辱我有。最大的就是哭时有羞耻感。我一哭我妈就挺烦的,全家都烦。我妈说的是,我小时总是有事没事地在哭,怕鬼,怕黑啥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就是“高需求宝宝”吧,但偏偏我姐是个格外好养的宝宝。现在想来,那时我应该也挺折腾我妈的。哈哈哈哈,算不算扯平了?
还有月经、性羞耻。虽然我艳情读书会摸鱼了,但很多观念也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特别感谢戴老师带我们读了女性主义,搭配服用,我感觉自己的心域就是从女性主义后开始慢慢扩大的。
最后,戴老师教我们一个法宝:拿回定义权。“你放P!”
我想,以后再听到这三个字,我头脑中可能也会浮现出戴老师的表情。
真好。
真的。
言简意赅,直击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