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半空的布达拉宫粉刷匠们
邢德龙,摄
悬吊半空的布达拉宫粉刷匠
邢德龙,摄
志愿者们
邢德龙,摄
志愿者们
邢德龙,摄
志愿者们自己带的桶
巴桑,摄
图片来源:裴庄欣;巴桑;邢德龙
编辑:江白
“皎皎月光倾洒白壁”,是藏地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比喻,通常表达纯洁不染之意,同时也暗示着美好的愿景。每年秋冬交替之际,布达拉宫的白墙会显得极为耀眼,因为这时人们会开始为它举行一年一度的“换新衣”活动,不光是布达拉宫,以大、小昭寺在内的众多传统寺庙,甚至百姓人家都会在藏地的重要文化节日“拉波堆钦”(神降日,2024年该节在11月22日)即将到来前,各自为屋子刷上新漆,体现出辞旧迎新的意味。
志愿者
巴桑,摄
在以前的西藏会将粉刷布达拉宫的人们称作是“催噶瓦”,为“使洁净者”之意,担任这一份工作的往往是住在布达拉宫山脚下的人们,布宫脚下的区域藏语中称为“雪”,即“下方”之意,而住在这里人们则被称为“雪巴”。“每年,‘催噶瓦’们把粉刷所需红土、白灰运到布达拉宫下石碑附近的一个水池子边上,在那里捣碎、过筛、搅拌、稀释,并往白灰桶中加入信徒自愿奉献的冰糖、牛奶等,红粉里还要加入红糖、药散和一种树皮熬成的汁。拌好的浆水从这里用人力送往布达拉宫。他们中有些年轻人身强力壮、精力旺盛,赤着脚,腾腾腾几步,几乎跑着运到了上面。每送一趟,有专人等在半道往工人们的脸上盖戳,好比记录考勤’”。
志愿者们
邢德龙,摄
到了如今志愿者们就不只是雪巴们,整个拉萨城的百姓们以及游客们都有机会参与进来,每天早上六点多人们就会在布宫脚下排起长队,他们各自带着各式各样的塑料桶,前往早已等待着的布宫相关工作人员处领取涂料。每年这个时候,“去舔一口布宫”“最甜的宫殿”都会成为关键词,只因所用涂料中往往添加牛奶、蜂蜜、藏红花等食材,而这些材料的运用主要在于增加黏着性。然而,这种情形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渐渐不被采用,现在的材料中更多的添加了牛骨胶成分,以此能达到更好的防腐防虫效果。
志愿者们
巴桑,摄
巴桑是一位去年来拉萨工作的汉族,巴桑是他的藏文名,平时工作之余,他不仅会写些关于藏地的文章,同时他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今年他不仅第一次志愿参加了布达拉宫刷墙,而且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在白壁红墙之间泼洒颜料的拉萨志愿者们。
“我参加了今年的布宫刷墙志愿者,当天一早我们就在布宫脚下排起了长队,让我意外的是居然有那么多当地百姓自发来参与刷墙,并且他们的年龄跨度特别大,有上到六十的,下到六、七岁被家长带来体验的。让我觉得比较高兴的是,志愿者队伍中年轻一辈占比很大,这让我觉得藏地的年轻人们不仅重视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且还会很积极地参与进来”。
年轻的志愿者
巴桑,摄
众所周知红白相间是布达拉宫的底色,联系布宫建造史和西藏历史而言,这两抹色彩分别代表的是地方政权(白宫)与格鲁派教权(红宫);而从文化层面来看,红色与白色又能代表着藏族人的深层信仰,这种信仰最早甚至能追溯至公元前。有学者认为,西藏民俗仪式中常用到的“朵玛”(红的一般也称为“措”)分为红、白两种,这一供养最早出现于苯教之中,对于温和相的神使用白色,对于忿怒相的神使用红色,并且相传远古时期是用牲畜的血来进行染红,这种极其原始的作法反而能体现出人们对这两抹色彩保持的基本态度。随着历史的进程,这种色彩观念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加发展,到了后代人们不仅开始用不同颜色区分不同哲学团体,还用不同颜色比喻和代表更为抽象、晦涩的哲学思想。
《坛城莲花座》,18世纪,鲁宾博物馆
五色中白色居中
既表示“五佛”中的大日如来
也表示莲花清洁之圆盘
每年布宫刷墙期间有一群飞檐走壁的人们同样会备受关注,他们被网民们称为“蜘蛛侠”,他们每人腰间系着绳子,悬挂在布宫墙壁上,一边俯瞰整个拉萨城,一边担任着那些高难度的粉刷工作。
布达拉宫“蜘蛛侠”们
邢德龙,摄
根据一份2004年的报道,我们可以知道:“以前西藏雪区的‘碎喀瓦”刷墙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候,他们先做一个木板,木板的一头钉上一块毛织物,一头钉上绳子,刷粉时人们把绳子从屋顶吊下来,把浆水顺着绳索浇下去,浆水通过绳索、木板流到毛织物上,上面的人们依据山下‘碎喀阿妈’的指挥,把拖着湿毛布的木板上下左右地移动,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完成粉刷工作”。
布达拉宫“蜘蛛侠”们
邢德龙,摄
每年的粉刷工作是布达拉宫维护项目的重要内容,因为历史上布宫遭遇过无数次自然灾害和人为战争的打击,比如吐蕃赞普时期,布达拉宫先后遭遇过火灾和雷击,而在朗达玛时代,先后经历文化打击运动以及朗达玛两个儿子引发的“乌玉之战”,期间拉萨成为主战场,各地陆续出现混乱,祸乱连年,使得布达拉宫为主的许多重要场所遭遇破坏,相传布达拉宫只有法王洞和圣观音两座殿堂留传了下来。之后又伴随着藏地先辈们的努力完成了修缮重建。到了19世纪,地方政府和国家继续保持着对布达拉宫的保护。虽然如此,1984年5月的一次火灾,提醒了人们对布宫的保护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多的精力。
布达拉宫粉刷匠
邢德龙,摄
“黄昏已经深了,我听到墙后传来一阵很大的叫喊声,完全不像平常朝佛人群经过时发出的喜悦喧嚷,或偶尔醉酒引起的骚动——叫喊很快变成惊呼。我冲到小院中,立即见到布达拉宫右侧顶部冒着一股浓烟,中间还夹着明火...... 途中,看见旁边的一些老人们在抬头合掌念经,有不少人拿着各种盛水容器朝上面冲。从平台再往上,是比较杂乱的土木结构楼梯,殿内己全部停电,彻底的黑暗中,人们用酥油灯,或举手电筒,帮着照明,互相推挤往上;昏暗中,我伸手寻找和抓紧前面一切固定的物体,确定可靠后,才一步步朝上爬。水洒得到处都是,木梯因而变得很滑。狭窄的楼梯空间本就通风不佳,此刻,除供灯的酥油烟外,木材和绸缎布料燃烧,在闷热高温中散发呛人的烟雾,极差的视线,几乎无法前进。终于到达顶楼时,似乎还有人跪下躺在一边,沉重喘息和咳嗽声不绝于耳。多年之后,我才知道,火灾现场叫强巴佛堂”。
当代著名画家裴庄欣先生在回忆当时情景时提到了上面的内容,火灾最后被查明是由于照明电路短路而引发的,而这次险情同时也成为布宫近代维修史上的一次重要节点,因为借由这次险情布达拉宫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维修。
红色的场景,1997年
裴庄欣
1988年10月,根据西藏自治区政府关于维修布宫的拨款申请,国务院同意中央财政拨款3500万元维修布达拉宫,并要求1993年完工。1989年5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副总工程师的姜怀英受命主持布达拉宫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维修,到竣工时,实际花费了5500万元。2002年,建国以来西藏最大的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开始,这次工程主要内容是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的保护维修。其中,布达拉宫所涉维修金额达到了2.1亿元。
布达拉宫两次维修史
时至今日,布达拉宫比以往更加雄伟地伫立在“玛布日”之巅,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将军安静祥和地睥睨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就像许多许多年前的人们所做的一样,如今它也任由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它“添砖加瓦”,以此书写他们的历史。
特此感谢:裴庄欣、巴桑、邢德龙先生为文中提供图片素材,文中所用图片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2024布宫刷墙日
巴桑,摄
裴庄欣微博账号:
@裴庄欣
巴桑小红书账号:
5028121306(@TANS 䄠思)
邢德龙小红书账号:
x66803459(@龙咚呛)
迦入“双十一”全年最大优惠
点击图片进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