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香味之旅:檀木飘香

文摘   2024-11-12 16:12   北京  


上期相关文章

《菩提迦耶的摩诃菩提寺建筑组合模型》
十一世纪,檀木造,布达拉宫藏
有关“摩诃菩提寺建筑模型”可见往期文章

《蓝琉璃藏医唐卡:土木精华及平川药材》
二十世纪上半叶,拉萨门孜康藏

局部:鉴别檀木优劣的方法
到春时将檀木条放入沸腾的酥油中
若枝条表面有凝固的油层则为上品

《木刻版画宗喀巴大师传记图:诞生和幼年》
十九世纪中后期,私人藏品
该版本(共十五幅)源自十八世纪上半叶

局部:宗喀巴大师出生时有脐血落地
生檀香树且树叶上有象征文殊的印记
针对该檀香树的香味有多个层次的阐述

ཁྱོད་ལ་རྒོལ་བའི་ཉོན་མོངས་པ།
དོ་གལ་བྱེད་པ་ཐམས་ཅད་ཀྱང༌།
ཙནྡན་སྦངས་པ་ལྟར་བསིལ་མཛད།
ཙནྡན་དཔལ་ལ་ཕྱག་འཚལ་ལོ།
攻汝之烦恼
慎则证解脱
好似浸旃檀
顶礼旃檀贤

选自《三十五佛名赞宝饰》
(བདེ་བར་གཤེགས་པ་སུམ་ཅུ་རྩ་ལྔའི་བསྟོད་པ་
མཚན་རིན་པོ་ཆེས་སྤྲས་པ།)
由比丘摩咥哩制吒(བློ་གྲོས་བཀྲ་)所作
(早期佛教团体中的名诗人与领袖)
*“旃檀贤”即旃檀功德佛(ཙན་དན་དཔལ་)
“浸旃檀”指如制香般获得奥义精华

《龙树所论弥勒与三十五佛》
十六世纪中期,鲁宾博物馆藏

局部:持旃檀枝(白檀木)的旃檀功德佛
该佛居于西北而具有旃檀般的功德
即旃檀飘香而抚慰内心 香味可祛除三毒之火

《面贴金檀木用漆金刚手菩萨》
十九世纪中期,原藏于拉萨丹杰林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外流,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圣观音像三尊》,布达拉宫藏

中央的檀木造圣观音像于七世纪传入藏地
两侧的金属质圣观音像则分别造于
七世和八世时期(十八世纪)

直至十九世纪中期,生活在卫藏地区的人们仍在讨论准噶尔军队入侵藏地时的种种情景。“圣城花树皆败亡,庙宇内外无声响”,民谣的背后是长达三年(1717年-1720年)的外族统治,那败亡的准噶人正携带着布达拉宫内的圣观音像逃向远方。帐篷内,放下戒备的准噶尔人狂饮不止,殊不知这一切只是康济鼐(ཁང་ཆེན་ནས་བསོད་ནམས་རྒྱལ་པོ་;?-1727)的计谋。不多时,营地内满是哀嚎之声。作为中兴能臣的康济鼐不仅消灭了这支逃亡西部藏区的准噶尔军队,那尊见证了藏地兴亡的圣观音像也重新回到了红白相间的普陀秘境。故事开始于三棵质地上乘的檀香树,至少在十一世纪之后的文献中具体情节仍在被不断扩写。檀木香浓,一直以来它都被视为造像的绝佳材料,即为味觉赋予具有特定寓意的视觉表达。第一棵蛇心檀树中自生十一面观音像,第二棵蛇心檀树中自生一百零八尊观音小像,第三棵牛头旃檀中自生四尊圣观音像(一说五尊)。最终,在“檀木-观音”的理念塑造中,王国时期的历史记忆以一种香气四溢的方式留存于世。在颇具文学性的表达中,三棵檀香树所散发的气息弥漫于三界,天神闻之欢喜,动物闻之安宁,亡灵闻之欣慰,是优雅且极富爱意的香之精华(དྲིའི་སྙིང་པོ་)

《蓝琉璃藏医唐卡:土木精华及平川药材》
二十世纪上半叶,拉萨门孜康藏

局部:红檀木(ཙན་དན་དམར་པོ་)

如此造物,源流繁多,其颜色和香味各有千秋,因此人们常用不止一词来称呼。一般在藏语中称呼檀香为ཙན་དན་,该词汇与汉语中的“旃檀”一词皆源自梵语词汇चन्दन。在最初的语境中,该词汇特指白檀香树,后成为了檀香的总称。若要对其进行分类,则一般分为白檀香树和红檀香树。在佛教化的分类体系中,依据四业(息增怀诛)又将其进一步分类为白,黄,红和黑(泛指暗色)四类,不同颜色的檀香树所产生的气味则对应了四业情景。或将檀木磨成碎片或粉末置于容器,或将其粉末融水成泥涂抹,亦或是将一整块檀木放置于建筑的四角与中央,香味重塑了身体的法则,将内外精华聚于一处。然而,檀香最吸引人的呈现方式仍旧是造像。除上文所述外,佛教语境下的第一尊佛像正是由檀木所造,即著名的旃檀佛(ཙན་དན་ཇོ་བོ་;流于汉地后不知所踪/一说在北亚)。该造像所使用的原料正是白檀香树中的上品,即牛头旃檀(བ་ལང་མགོ་/གོར་ཤི་ཤ་)。已知该词源自梵语词汇गोशीर्ष,词意为“牛头”的原因有二:产树的山峰形似牛头和树木本身的枝叶似牛头。据传在马拉雅山(མ་ལ་ཡ་་/秣剌耶山/मलय)上满是牛头旃檀,在这座现实中有原型但被神话化的山上,风吹香起,飘向那汪洋大海。

《佛陀十二行谊:自三十三重天返回人间》
十八世纪中期,贝利斯家族收藏

局部:优填王正顶礼牛头旃檀所造的佛陀像
即我们熟知的旃檀佛或旃檀世尊

《铜鎏金仿旃檀佛像》
十九世纪末,高24.8厘米
藏地造,鲁宾博物馆藏
但现今得见的仿旃檀佛像多造于东亚或北亚

众所周知,檀木之香源自时间的沉淀。年老的树木会自动分泌出一种极具保护性的芳香树油,原本分布于周身的边材也会蜕化为檀木的内部木材,故而在有关檀木的典故中人们将檀木比喻为心,而其散发的味道自然就是心性所证的菩提。色越深则香更浓,因而在藏地的传统中檀木及其香味构成了几种不同的组合寓意,即心越修则慧更通,师徒情越深则法脉昌盛,供施越完备则功德不断,辩才越精进则语吉祥。何种檀香树最能印证这一关系?自然是蛇心旃檀(ཙན་དན་སྦྲུལ་སྙིང་)。在典籍中,被誉为“三千世界无价宝树”(སྟོང་གསུམ་རིན་གྱིས་གཞལ་མེད་ཤིང་)的蛇心旃檀呈暗红色,故有人认为紫檀便是蛇心旃檀(争议较大)。相传,在尼泊尔的赤尊公主所供的“三不可思议圣像”中,遍吉祥度母像便由蛇心旃檀所造(ཙན་དན་གྱི་སྒྲོལ་མ་)。需要注意的是,该词汇同样源自梵语词汇,即उरगसारचन्दन,而“蛇心”的含义常见有三种说法,即腹行蛇类乐居于檀树的内部一说,檀树的内部是龙族存心之地一说,以及檀香清凉可除龙族心毒一说。在评价蛇心旃檀的气味时,人们常将其描述为具有丰富层次,如动物般的味道,以及尸场的寂灭气息。在藏地的医学体系中,蛇心旃檀被认为是集多种优点于一体的上等药材,从根茎到内材,再到花朵和树脂,皆具善。我们虽无法准确地判定其类别,但典故长存。

《蓝琉璃藏医唐卡:土木精华及平川药材》
二十世纪上半叶,拉萨门孜康藏

局部:白檀木(ཙན་དན་དཀར་པོ་)

《紫檀木造十六罗汉:半托迦尊者》
十八世纪中后期,私人藏品

“将檀香油涂抹在身上,而后被烈火焚烧,你将不再畏惧死亡”(有关莲花生的传记文学);或许早在吐蕃时期,檀香就已经是人们呈现世间法则的象征物(宗教往来和商贸联系)。在典籍中所描述的吐蕃王墓内,随处可见檀香门,檀香柱和檀香装饰,焚烧檀木的火焰也被认为能净化心灵。不同于此前所介绍的沉香,檀香及檀香树承载了古典时期的藏地有关神圣嗅觉的特定想象,其与本土的柏树香一道构成藏地香文化的基石。正如谚语称,檀树飘香无需其他装饰,柏树飘香没有污秽侵扰

《红檀木造彩绘镂刻诸尊夹经板》
十四世纪中期,鲁宾博物馆藏
(佛陀-五方佛-三怙主)



作者介绍

索朗旺青

撰稿人、研究助理、青年美术评论家

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历史和哲学学院(牛津大学项目合作),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并长期主持人民大学的藏史研读班。长期坚持研读原始资料,系统学习了古希腊语、拉丁语、古希伯来语、西夏语、梵语,满语、蒙语和古藏文等作为学术研究性语言。2017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在俄罗斯组织的“史诗与民族-雅库特”会议。2018年,荣获“青年美术评论家”称号,代表作品有《图像,一种生存修辞术:古典图像和城市图像分析》。2019年,参与了国家级项目——《西藏历史地图集》 。2020年,其译注的《藏史纲要》已定稿。曾参与《藏文辞海》编写,并担任常务主编。







 


CHARU
ཆ་རུ། 迦入源于藏语,是一枚黑帐篷上的木扣子。社会企业|游牧可持续|博物馆|设计品牌心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