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的盔甲

文摘   2024-11-29 19:31   北京  



图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此雕像的形象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在拉萨拍摄的照片拼装而成。这些照片记录了大祈祷节期间的礼仪装甲骑兵队。这些骑兵穿戴的是由西藏17世纪中期或18世纪起规定的标准装备”。



曾经,吐蕃赞普“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旧唐书)的威风使得后来的史官们清晰地记录了吐蕃军队精良的武装:“其铠胄精良,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新唐书》);“吐蕃战时,前队死尽,後队方进,衣甲坚厚,人马甚多”(《册府元龟》)。另外在藏文史料中也曾出现过能够自动穿在身上的铠甲(ཁྲབ་རང་གོན),以及穆氏铠甲(རྨུ་ཁྲབ་ཤོལ་མ)等,乃至以甲胄作为吉祥梦兆的情节,足以见得在甲胄在实用到文化层面的皆具重要且特殊的意义。

大昭寺壁画上的戴甲将士

西藏历史上的铠甲种类繁多,有皮甲(བསེ་ཁྲབ)、锁子甲(ཨ་ལུང་གི་ཁྲབ)、柳叶甲(བྱང་བུའི་ཁྲབ)等等。虽然现代学者们对这些铠甲的来源有着不一样的阐释,但这些铠甲从距今一千多年前就已经伴随着吐蕃勇士踏上征途的历史事实却是清晰可见。

吐蕃时期典型西藏八瓣盔与唐长乐公主墓壁画仪卫图武士八瓣盔对比图

并且,《梦溪笔谈》中提到了一个当时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一种名叫“瘊子甲”的甲胄,将文章内容翻成白话即:“青堂羌人擅长锻造盔甲,他们锻造的铁甲呈青黑色,光亮透明,可以照见毛发。盔甲的绳索部分用麝皮制作,既柔软又薄且有韧性。镇戎军有一副铁甲,收藏在箱子里,世人传说它是一件珍贵的宝物。韩魏公曾带领军队驻守泾原,曾经试过这副盔甲。他从五十步远处用强弩射去,箭头竟然无法刺穿这副盔甲。有一次,曾经有一支箭穿过了甲片,但只是恰好进入了钻空部分,结果铁片被刮得弯曲,显示出这副盔甲的坚固”。



16-17世纪柳叶甲,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这是典型的西藏札甲(板甲)和头盔实例。这两件盔甲都显示出了使用磨损和修复的痕迹。盔甲主体的形状类似于无袖长袍,由12至14排或更多札甲片组成。头盔与盔甲相匹配,并且仅见于西藏或藏文化区域。与盔甲类似,这种头盔由铁板通过皮革带连接而成”。


在上世纪发现的古格王国遗址中挖掘出了众多甲胄,根据记载:“(这些甲胄)主要是一种长及膝部的戴袖对襟铠甲衣。这种甲衣还在胯两侧开叉,除领、袖外,其它部位不衬底料,直接以皮条编缀铁甲片,很厚重,其中有一件较大的残甲衣重近20公斤,如果完整的话可达25公斤。这种铠甲的制作过程很复杂,要选用数种甚至10种以上的不同铁甲片连缀而成。领部用一种向外弯成弧形的铁甲片编成单排,外面用羊皮整体包缝,肩、前后胸、腰、下摆、上臂、小臂等部位所用甲片都不一样”。从这些成量的文物中我们能大概窥探到当时这片土地上的兵力的发展情况。

古格王国遗址出土的铁甲线描图
(图片来源:张建林著《荒原古堡:西藏古格王国故城探察记》)

不仅是在西藏,锁子甲是所有甲胄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有研究者认为这种甲胄最初起源于西欧,后经中欧游牧民族逐渐接受,并传到了西域。但另有一批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在中亚及东亚部分也有锁子甲的起源。

锁子甲
图源:《喜马拉雅的战士:重新发现西藏的武器与盔甲》

上图“是一件典型的锁子甲,不仅在中国西藏使用,也出现在不丹、尼泊尔和锡金。它由交替排列的铆接环和实心环组成,短袖,长度至臀部,前后有短的垂直开口。领口为短款V字形,设计为可以从头部套上。最具特点的是立式、内衬布料的领子,领子与其他部分分开制作,共由十一行构成,并通过一条细皮带将其固定在锁子甲的颈部最上方。为了使领子能够挺立,皮革带通过每一行的间隔加固。领子内侧衬有褪色的蓝绿色棉布,外侧则为粗糙的麻布,原本上面覆盖着红色面料,可能是羊毛,现存有少量痕迹”。

1938或1939年藏历新年游行中的藏族骑兵,他们穿着铆接的锁子甲外套,配有镜甲、钢制头盔和装甲腰带。这些骑兵展示了藏族传统骑兵装备的精湛工艺和防护功能。在庆祝活动中,骑兵还表演了骑射,既包括弓箭射击,也有骑马射击火枪,体现了藏族骑兵的武术技巧与节庆文化。图源:网络。


上述《梦溪笔谈》的后半部分,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甲胄锻造方式:“关于锻造盔甲的技术,开始时铁片非常厚,但不使用火,而是用冷锻,锻造时要比最初厚三分,然后减去二分才完成。盔甲的末端会留下一些未锻的部分,大小约如筯头,隐约看起来像是‘瘊子’一样。用这种方法来检验未锻的部分厚薄,类似于浚河时留下的土笋,这种盔甲就叫做‘瘊子甲’。如今,人们常常在盔甲的背面隐秘地制造一些‘瘊子’形状的装饰,虽然有些地方刻意做出这些‘瘊子’,但原本的铁质并非精钢,有些甚至用火重新锻造过,虽然外观上有所改变,但对盔甲的实际用途并没有帮助,只是作为一种外在装饰罢了”(白话翻译),从中也可瞥见当时甲胄锻造工艺的精细。

忽必烈赐藏族帝师八思巴盔甲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藏
图源:网络

到了元代,蒙古铁骑威震四方,凭得正是骁勇善战的将士和精良的战甲。这套由元代元世祖忽必烈赐予藏族帝师八思巴的盔甲如今藏于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该盔甲由头盔和身甲两部分组成......整件甲身由皮条穿编并连缀1000多片铁甲片而成......身甲设计上部较窄,下部较宽,双臂领口处留有空隙,呈背心状。甲身自上而下横向由十圈甲片连接而成,共有10属。下围部分由宽边丝织锦制成,织锦以黄、红、蓝、绿为基色,绣有牡丹、菊花、云纹和宝相花等图案”。显然,此时这件盔甲发挥的意义已然超越实际,而是具备政治和文化层面的意味。

这顶盔甲是典型的蒙古风格盔帽,是少数几种能够明确识别为蒙古风格的头盔之一,代表了18世纪和19世纪在蒙古和中亚收集的俄国收藏中的重要例子之一。虽然其他同类型的头盔也装饰有宗教的符号,但这顶头盔拥有最丰富、最复杂的图像组合,是所有藏地、蒙古或汉地的头盔中最为精致的一例。图源:网络。


除了将领,战马也需佩戴马甲。

“这三件组件因其保存完好而显得尤为珍贵,也是已知藏式皮革马甲中装饰最精美的例子之一。它们的装饰设计生动,采用金色莲花、牡丹以及其他花卉图案,这些图案以重复的形式分布在交替的红橙色、黑色和栗色底纹上”。

“这种类似漆器的效果似乎是通过以下工艺制成的:首先涂上一层着色的虫胶作为底层,然后用金箔制作花卉图案,接着在覆盖金箔的虫胶层上用细黑线绘制细节,最后涂上一层或多层桐油釉。这些组件不仅装饰华丽、工艺精湛,而且结构坚固,完全具备作为功能性防护盔甲的使用价值。它们和少数类似的作品一起,代表了藏式盔甲制造的巅峰,也展示了藏式皮革工艺的卓越成就。通过碳14测试,这些组件的年代范围为公元1435年至1665年”。


“这件(西藏或者蒙古的)15世纪至17世纪的马头护甲是一个典型范例,展示了似乎为标准形式的设计。其主要结构为皮革底座,上覆盖有小型方形铁片。这些铁片通过皮革带缝制固定,皮革带穿过铁片角落处的小圆孔和一个小突起的金属钉扣。护甲中央及两侧脸颊部位装有特制的成形铁片,并以皮革带固定。中央铁板上竖直肋条的叶形顶饰,与西藏藤盾、皮革臂护甲及皮革箱上的装饰设计非常相似”。图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诚如前文所述,藏地的盔甲自吐蕃时期传到了近代,近代将士依然在使用着这些附着历史厚重的传统军备。

“1938或1939年,拉萨新年游行中的一位微笑的藏族战士弓箭手,他的弓箭佩戴在腰带上,旁边是火绳枪。照片中可以看到典型的藏式箭袋,具有交叉肩带,这是藏地常见的箭袋类型。该照片由恩斯特·谢费尔(Ernst Schäfer)拍摄”。

1943年,拉萨的盔甲步兵。这位藏族步兵身着传统的盔甲,可能包括金属锁子甲、皮革护甲以及其他防护装备,展现了藏族军队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军事风貌。

“1942年,藏族骑兵。照片中可以看到典型的藏式箭袋,这种箭袋与伊斯兰式箭袋有更多的相似性,源于蒙古入侵时期的传统。这类箭袋常常被误认为是汉地箭袋,尽管一些汉地箭袋的构造相似,但它们通常更短且更宽”。

20世纪40年代,一位英国军官拍摄的节日期间的藏族骑手。


作者
འཇམ་དཔལ་ཤེས་རབ།
江白西绕

拉萨人,浙江大学文学学士,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硕士。现为迦入撰稿人,编辑。




 


CHARU
ཆ་རུ། 迦入源于藏语,是一枚黑帐篷上的木扣子。社会企业|游牧可持续|博物馆|设计品牌心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