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与净土:源起

文摘   2024-10-01 19:25   北京  



《阿弥陀佛净土:极乐世界》
十九世纪初,鲁宾博物馆藏

上图局部:接迎信众入净土

《药师佛净土:东方净琉璃世界》
十九世纪中期,私人藏品

བདག་ནི་འཆི་བའི་དུས་བྱེད་གྱུར་བ་ན།
སྒྲིབ་པ་ཐམས་ཅད་དག་ནི་ཕྱིར་བསལ་ཏེ།
མངོན་སུམ་སྣང་བ་མཐའ་ཡས་དེ་མཐོང་ནས།
བདེ་བ་ཅན་གྱི་ཞིང་དེར་རབ་ཏུ་འགྲོ།
吾之亡期到来时
祈愿消除一切障
得见真实阿弥陀
前往净土极乐境
选自《阿弥陀佛冥想文》
(སྣང་བ་མཐའ་ཡས་བསྒོམ་དོན་བཞུགས།)
由萨迦班智达所著
(ས་སྐྱ་པཎྜི་ཏ་;1182-1251)

《不动如来净土:妙喜世界》
十四世纪末,私人藏品

上图局部:不动如来于大菩提树下成正等觉

《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净土:密严刹土》
十九世纪末,鲁宾博物馆藏

མངོན་དགའི་ཞིང་ན་བྱང་ཆུབ་ཤིང་དབང་དྲུང་།
མི་འཁྲུགས་རྒྱལ་བ་དཔལ་གྱིས་ལྷམ་མེར་བཞུགས།
妙喜世界菩提树
不动如来闪耀住
选自《不动如来净土简易祈愿文》
(མི་འཁྲུགས་པའི་ཞིང་བཀོད་དོན་བསྡུས་ཀྱི་སྨོན་ལམ།)
由一世志美希琼所著
(དྲི་མེད་ཞིང་སྐྱོང་མགོན་པོ་;1724-1760)

对于时空的想象是人们冲破内外壁垒的信念来源,将时空置于不可思议的语境之下,我们总能鼓起勇气去摆脱恐惧和不安。内心的震动配合着大脑活动的痕迹,最终将有关智慧与安宁的诉求确凿言之。对生活在清凉雪山地(即藏地)的人们而言,时空不单单指眼前的此刻景观。“你道山湖境,我见纯净地”,人们栖息于此岸,却渴望与等待彼岸的显现。在佛教语境下,我们时刻在为前往或者建立自身的净土而作准备。推崇净土绝非旁人所说的“厌世避世”之举,好比一群学生共同研习,有天资聪颖且悲天悯人者,称自己将致力于(立宏誓且付诸行动)建立一个“清净无碍”的新世界。

《阿弥陀佛净土:极乐净土》
十六世纪中期,私人藏品

当发愿者建立了自身的净土后,自然有人将其视为榜样模仿之,亦有人希望这榜样可以帮助自己成为新世界的一员,但更多的人选择继续观望。世间必有无数发愿建立净土的榜样,也必定有无数因考虑自身习性和悟性而选择不同净土的有情。了解,感知,接受并向往,诸净土与你我间的关系远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常有学者将净土比作乌托邦,至于合适与否都需我们去了解前者的源起。

《不动如来净土:妙喜世界》
十八世纪,NYTH博物馆藏

藏地虽无中原那般独立的净土宗,但我们仍能在此间各派的经典和传承之中窥见“净土信仰”的身影。需要注意的是,藏地的“净土信仰”虽脱胎于南亚,但其在根源上却掺杂了本土已有的关于“永恒世界”的多样阐述。到了后期,本土宗教甚至尝试用“净土观”来补充描述特定的理念世界。人们通常用梵语词汇क्षेत्र(ཞིང་ཁམས་)来指代净土。在南亚的建筑学中,क्षेत्र被定义为“有序的空间”,即区别于外在现象空间(如寺院和圣地)的内在精神空间,其使主尊与信众之间“可以看到对方”。外在空间是对内在空间的粗糙模仿,外在空间构成主尊的身体,而内在空间却直接与主尊的精神与信念相关。

《弥勒菩萨净土:兜率内院》
十九世纪,Rainy Jin和Johnny Bai收藏

如果在क्षेत्र一词前加上表示觉者的बुद्ध(buddha)则构成了बुद्धक्षेत्र(སངས་རྒྱས་ཞིང་;佛净土),该称呼原指在大乘佛教中最早出现的净土类型,即与各觉者相关的净土,如五佛净土。存在一些有关净土的误解:佛教语境下的所有至尊时空都可称呼为净土,或坛城和福田也是净土(若不考虑具体情境则可类比带入)。这些空间观虽有相似之处,但在文本与仪轨之中却有着较大差别。判断一个时空是否为净土,一个关键概念为清净(དག་སྣང་)。普通的观感被转化为“神圣视角”;在这种视角下,一切纯粹的真实本质(或清净本质)都可以被看到与体验。由此人们将定义净土的三要素总结为:主尊是否清净(主尊的资格),誓言是否清净(如法的愿景)和功德是否清净(众生的诉求)。除此之外,有净土五相:主尊,内域,外域,眷属和信众;五相定格了一个有关救赎和开悟的重要瞬间。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净土,和“净土信仰”在藏地的传播史:古典时期的藏地学者如何看待净土,他们如何选择,阐述和发愿净土,特殊群体(如女性修行团体和不动如来净土间的关系)如何感知净土(如梦境),藏地的景观如何被净土化,以及净土观念在藏地历史进程(如观音净土)和艺术体系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金刚瑜伽母净土:空行刹土》
十八世纪末,那若巴传承,私人藏品



作者介绍

索朗旺青

撰稿人、研究助理、青年美术评论家

毕业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历史和哲学学院(牛津大学项目合作),本科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并长期主持人民大学的藏史研读班。长期坚持研读原始资料,系统学习了古希腊语、拉丁语、古希伯来语、西夏语、梵语,满语、蒙语和古藏文等作为学术研究性语言。2017年,参加联合国教科文在俄罗斯组织的“史诗与民族-雅库特”会议。2018年,荣获“青年美术评论家”称号,代表作品有《图像,一种生存修辞术:古典图像和城市图像分析》。2019年,参与了国家级项目——《西藏历史地图集》 。2020年,其译注的《藏史纲要》已定稿。曾参与《藏文辞海》编写,并担任常务主编。


迦入之念 古法藏香

藏人非遗手工石刻祥云香插



   
 


CHARU
ཆ་རུ། 迦入源于藏语,是一枚黑帐篷上的木扣子。社会企业|游牧可持续|博物馆|设计品牌心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