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藏族牧民的艺术寻声之旅
文摘
音乐
2024-11-23 20:05
北京
“如此小的年纪,为了追求民间歌谣,竟能如此勤奋和勇敢,可以说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这是藏族著名音乐人古嘉慈诚对门驶的评价。如今年仅23岁的门驶,几乎走遍了西藏,青海和四川等地的大部分牧区,只为了探访各地的民间传唱人,记录下他们口中亘古的歌声。用他的话来讲,他一直想追寻的是“歌声中世界和生灵的关系”。门驶是个土生土长的牧民,2000年他出生在甘孜州色达县的一户牧民家中。在山谷间的平地上,一位母亲蹲在牦牛边挤着牛奶,悠扬旷达的歌声自她岁月般的嗓子里飘向远处,又被风送回身旁侧身抓着奶桶的牧童身上,多年以后,那个牧童回忆道:“阿妈唱挤奶歌的时候,那些牦牛也就不动,一直在听着她的声音”。如今我们依旧可以在门驶的身上看得到这种歌声的力量——浓郁的热情和朴素的追求,因此有媒体将他称为“牦牛的铁蹄声和母亲的挤奶歌中长大的孩子”。ལྷ་ཞོལ་བྱེ་མའི་དཀྱིལ་ལ།། 拉孜沙城བུ་མོ་འདྲ་མིན་སྣ་ཚོགས།། 未嫁少女如此众多རྡོག་གཞུང་ལ་མོ་རྒྱག་མཁན།། 可翻越多洛拉山者པད་སྒྲོན་གཅིག་པུ་ཡིན་འགྲོ།། 唯有白珍一人ཆུ་ལ་ལྷགས་པ་བརྒྱབས་ནས།། 风起河面རིལ་མ་མཐའ་ལ་ཕུད་སོང་།། 将羊粪吹向岸边ཡབ་ཡུམ་བཀའ་མོལ་གནང་ནས།། 父母之命བུ་མོ་མི་ལ་སྟེར་བྱུང་།། 将自家女子送给了别人ནོར་ཁང་སྤ་རྭའི་སྦུག་ན།། 罗康院墙里འཇོལ་མོས་འཇོལ་སྐད་རྒྱག་གིས།། 传来杜鹃啼鸣འཇོལ་མོའི་འཇོལ་སྐད་མ་རེད།། 哪里是杜鹃啼鸣!པད་སྒྲོན་སྐྱོ་བའི་སྐྱོ་གླུ།། 那是白珍唱起的悲歌!ཡར་ལ་བལྟས་ན་བྲག་རེད།། 往前是悬崖མར་ལ་བལྟས་ན་ཆུ་རེད།། 往后是河谷བྲག་ཆུ་གཉིས་ཀྱི་བར་ནས།། 悬崖河谷之间པད་སྒྲོན་གཅིག་པུར་ལུས་སོང་།། 只有白珍落得孤单单དྲན་དང་མ་དྲན་དྲན་བྱུང་།། 思念啊,止不住的思念ལྷ་ཞོལ་ལུང་པ་དྲན་བྱུང་།། 思念我那拉堆的故乡ཚེ་རིང་རྒྱལ་མོ་ཨོ་ཞེ།། 求求你,我心爱的骡子次仁杰姆པད་སྒྲོན་བསུ་བར་ཤོག་དང་།། 你快快来接白珍回去这是一首上世纪80年代,自日喀则拉堆地区流行起来的民歌,它讲述了一个名叫“白珍”的女孩的命运。我不知道除了门驶之外,是否还会有人为了寻找歌中所唱的白珍,而去敲遍拉萨某个小区每一户人家的大门,只因一位熟人告诉他,歌中所唱的白珍如今就住在那个小区。据他回忆,这个消息就像巴掌大的平原之上,突然劈下一个巨大的霹雳。可惜的是即使他敲遍了每户人家的门,甚至去派出所询问这个素不相识的居民白珍,也没能在拉萨找到她。之后,他又因为听说山南浪卡子的一位老人知道白珍的消息,便当即前往,可依然没有找到。更具戏剧性(甚至是悲剧性)的是,举足无措的门驶很快找到了另一条思路,他前去拜访了著名的藏族作家扎西班丹先生,因为后者写过一部以歌中的白珍作为主人公的小说《琴弦上的魂》,因此门驶猜测他一定知道一些关于白珍的信息。然而,他却换了一句:“你要我告诉你小说中虚构的人物现在住在哪里吗”?那年,门驶19岁,正是做梦的年纪,正是追梦的年纪。只是这个勇敢的青年如今用自己的脚步,让那个青涩的梦变得无比丰满,并且意义十足。2017年,他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学习民族音乐,两年学习期满后为了糊口,他进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工作。当时,每周末他都会拜访音乐家才让旦,并帮他一起校对他所收集的藏地民间歌谣的歌词,也就是在那期间他第一次听到了《白珍悲歌》,后来当他听着不同歌手演唱这首歌谣时,敏锐地发现:“拉萨人的歌声张扬而赋有变化,日喀则人的则清澈尖锐,康巴的歌声总是威武又雄壮”。总之,即使是那段时期,艺术也始终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召唤着他,于是没过多久,他便辞职踏上了前往拉萨的路程,他开始在那里拜访名家,继续深耕音乐。门驶有着青涩的成熟,他总是戴着一顶户外遮阳帽,上面挂着一幅墨镜,穿一件皮外套,背着手静静地站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牧民身边,听对方哼唱着歌谣,随着歌声的铺展,他的目光也总会不经意地望向某个远处。在牧民与他之间立着一件录音设备,那是他唯一一次求助别人为他的梦想买单。以前,他只有一个老旧的手机,每次录音和拍摄的质量都很差,于是再三思索后,他给一位藏地著名的师傅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尽述自己的梦想和目前的困境,请求他为他购置一部像样的相机和录音设备。那封信很幸运地传到了那位僧人师傅手中,后者也慷慨地为这个勇敢的小伙子买了单。至今五年多的时间里,门驶一直在“鲁莽且孤独地”追求着自己的热爱。他在一次采访中说的话,让人不由得感动,他说:“经常会有人问我这些年里走遍各个牧区时如何保障生活支出,我说我一直都是一个人,到了哪里费用不够了,就在哪里工作一两个月赚钱,再继续出发”。这不正是游牧的习惯吗?牧民的孩子始终在追寻旷野的路上。至于每一段孤独的经历,都被他写在了旅行日记里,所以他也说不被理解时,写下的文字是我的依托。为了寻找亘古的声音,门驶探索起四大河流源头附近的古老部落,仅是阿里地区,他便已经来过了3回。他记录到:“顺着四大河流的不同流域,出现了四种不同的歌谣类型,比如狮泉河流域,有Ladak的卡居入仁歌谣;在象泉河流域古格的瓦玛琼钦;在孔雀河流域有普兰的玉贡帕钦;在马泉河流域又有卓秀鲁称”。今年8月份,门驶在南开大学举办了一次名为“地球第三极的牧民们驯化家畜过程中体现的音乐力量”的分享会,这次主题是基于他已经完成,并即将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第三极上的牧民》,门驶花费了6年时间完成的这部作品中,凝结了他这些年来游历各地牧区的心得,更为重要的是,他借由这部作品试着深入地回答了他这些年来一直追寻的一个问题——人类与家畜之间关系的形成,以及歌声在此中扮演的角色,并以此为发轫来感悟世界混元之初生命之声的痕迹,我们将期待他的这部作品的正式出版。在南开大学,与Mary S. Linn;Nathaniel Sims让人深为感动的是,在他的探索里,始终有着烙印在这个古老民族骨子里的温情与反思,他说:“以前猎人用悠扬的歌声,夺取了动物的灵魂,然后开枪杀死了它们”。如今他又在完成一部名为《一根琴弦上的足迹:寻找马与龙》。他介绍道:“只是一部与音乐配套的书,其中‘马’和‘龙’指代的是马头琴和龙头琴。为了能让这部书更加地完整,我期待着在游历完西藏各地之后,还有机会前往桑迦,巴尔蒂斯坦,孛律等周边地区收集民间音乐,如此一来会是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如果说有的人天生就是带着使命来到世上,那么门驶的使命就是传递远古的灵魂。他像一个通灵者,以热爱的方式奉献自己的精力,让这个民族古老的皱纹和深邃的灵性显现在他青春的样子上。但如果你要问他如此深爱这门艺术的理由,就像是询问他当初为何着了魔似地寻找歌中的白珍一样,门驶自己也说不清楚。如今,门驶依旧用自己的脚步贯通起各样的旷野和歌声,在他身后只有《白珍悲歌》中的那句歌词给予他安慰:“往前是悬崖,往后是河谷,悬崖河谷之间,只有白珍落得孤单单”。出生于四川甘孜色达县,自幼热爱自然之声。17岁时前往北京学习音乐,而后进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工作。之后前往拉萨拜访名师,继续深耕音乐艺术。5年里游历西藏、青海和四川的各种牧区,致力于搜集古老的民歌,希望能借此捕捉作为人类与生灵之间沟通符号的音乐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