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白弹唱中长大的藏族女歌者

文摘   2024-10-19 18:45   青海  


与阿可丁印迹乐团在苏州本色美术馆演出



与阿可丁印迹乐团在苏州本色美术馆演出



受访者:侃珠措
图片来源:侃珠措、网络
采访编辑:杨毛

想必大家都听过文章开头那首《邦金梅朵》,它来自藏族传统民歌传唱者侃珠措(艺名:侃童诺布)翻唱藏族歌手德白的同名曲。

侃珠措是一位来自果洛达日草原,如今在首都读博深造的女孩,最近她还被赋予了“达日县青年家乡推介官”的身份。

 侃珠措制作的家乡宣传视频


我们与侃珠措的相识要从她与爱人旦增益西的民歌传唱视频说起,它们近来传遍网络,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就连小学生也开始在学唱那些歌曲,这令她感到荣幸又感动。

《这户人家》 

她说:“其实我想其根本原因还是大家对藏族传统音乐的喜爱,因为那些歌曲总有可追溯的历史渊源,更蕴藏着动人的故事。” 下面,她将那些视频背后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拉萨“天空之下”音乐会录制现场



““嘹亮”、“高亢”是一直以来藏族音乐的主要形容词,而在过往的歌唱经历中,我偶然间探索到了一种轻声细语、运用气声演唱的技法,尽管这种唱法更为耗气,但它所呈现出的效果却异常柔和且动人。因此,我一直渴望有机会能以此方式演绎藏族传统民歌。


直到2023年,我与旦增益西在北京的出租屋内,终于汇聚了录音设备、乐器以及理想的场地等一切必要条件。

民歌传唱视频录制现场

彼时,我们偶然间在互联网上聆听到了藏巴罗布老师演唱的日喀则地区昂仁县的传统民歌《昂仁曲德》,那动人的旋律瞬间触动了我,于是我们决定以此曲作为首次尝试的契机。

由于是首次录制且对结果并无过多预期,整个录制过程相较于后来的几首歌曲而言,显得更为顺畅、自然与松弛。


《昂仁曲德》



在尝试改编《美丽的拉姆普赤》时,或许是因为对这首歌曲的基本背景有一点了解,那短短几句歌词中蕴含的悲伤与无奈,再加上我们俩自身关系的投射与情感的融入,使得在配器阶段,当古典吉他的旋律一响起,我们便同时不由自主地泪流满面了。


因此,在录制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我多次因哽咽而难以继续演唱。这首歌,无疑是最能打动我们自己的作品,相信它也同样能够触动听众的心弦。

     《美丽的拉姆普赤》       


《诺桑甲鲁》这首传统民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自八大藏戏之一的《诺桑王子》为背景,在西藏各地孕育出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我们的改编灵感源自拉萨著名囊玛非遗传承人、杰出的歌唱家达珍老师于上世纪80年代录制的经典版本。


达珍老师不仅是旦增益西奶奶的挚友,如今虽已八十岁高龄,但仍精神矍铄,活跃在拉萨各类艺术舞台上。我们改编此曲的初衷,既是对达珍老师艺术生涯的崇高致敬,也是被这首歌悠扬动听的旋律所深深吸引,它旋律优美,易于传唱,令人难以忘怀。

《诺桑甲鲁》



在改编过程中,我们始终将保留传统唱腔、唱法和旋律等音乐审美质感视为不可动摇的前提。改编的核心在于,我们以扎年琴和古典吉他等实体乐器伴奏替代了录音室中的MIDI伴奏,为歌曲注入了更生动和真实的音乐生命力。


同时,我们也对歌曲进行了现代民谣风格的色彩改编,使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点。最后,演唱方式与演唱时的情绪表达也成为我们改编中的重要一环,力求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赋予歌曲新的生命力和情感深度


《嘎昌都》

我们最初的定位是对藏族小众传统民歌的挖掘、改编、翻唱,因此在选歌过程中尽量避免了对于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歌曲的选择;

其次,我们的民歌传唱工作也希望能够实现另一层面的“普及”,即跨地区、跨年龄、跨民族、跨文化的普及,故还需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方言区、甚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听众的审美和听感差异。因此选歌作为所有工作的第一步相对来说较为耗时,之后便是按部就班的配器、定调和演唱。

《情歌》

因为我总是无法控制的在歌曲录制、视频制作上提出苛刻要求,一遍遍的录制常常引起他的不耐烦。因此,每一首歌从制作到发布,其实背后经常有我们小摩擦和孩子气的赌气。”


录制前的磨合



侃珠措与爱人的每一首作品在保持传统音乐审美质感的同时,在其表现形式方面又借鉴了现代音乐创作的手法,以便于更多青年群体,甚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群体的接受和喜爱。

热贡古院乡村音乐周演出


发布10首作品以来,除抖音、视频号外,他们的视频也在以哔哩哔哩、小红书为主的自媒体平台受到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民族青年用户群体的喜爱。

而对于侃珠措本人而言,这一切都离不开她与家乡的一次次离开与回归的故事,以及她与爱人旦增益西的浪漫缘分。下面再让我们跟随她的自述,聆听她与音乐的结缘故事。

侃珠措在家乡


“我出生在青海省东南部果洛州达日县,一个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原小城,那里也被称为“中国格萨尔文化之乡”。

我从孩童起就表现出对音乐的敏感,这自然也缘于我的父母。作为80年代从青藏高原走出去的藏族大学生,他们曾追随潮流、烫发、穿喇叭裤,他们在大学相爱,拥有共同的音乐喜好。

在家乡的童年


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后初期,虽与内地山水相隔,家乡却同样赶上了那段火热的流行岁月。众多新鲜的事物也被一同吹向了那片草原。

听父母说,相对于藏族传统音乐,他们那时接触更早的是以革命样板戏为代表的音乐形式。后来他们参加工作,结婚,生下我和妹妹。

我和妹妹


我最早的记忆是家里那台巨大的双卡录音机,因为力量有限,我总是打不开它,于是常常缠着父亲打开音乐,随着他的食指有力的一按,录音机的彩灯闪烁,家里便循环播放着齐秦、邓丽君、龙飘飘、凤飞飞的歌声…

邓丽君CD 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尽管那时的我还无法理解歌词的深意,却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旋律中的情感波动,甚至能超越旋律本身,将注意力完全聚焦于每首歌的律动、节奏和鼓点等音乐元素之上。

从那一刻起,音乐的奇妙魅力便深深吸引了我,让我为之痴迷不已。那段与录音机相伴的时光,成为了我童年中最宝贵的回忆之一。

5岁 在达日县城

 


因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8月4日,故“8·4”成为果洛地区一年一度的娱乐盛会。我年轻的父母也是在8·4会场上第一次听到德白老师的经典弹唱,而《邦金梅朵》正是从那时起成为阿爸哄我入睡的摇篮曲。

1994年的果洛州“8·4”会场(州庆)


阿爸至今时常描绘起那个场景:一边以“ཏ་ར་ཏ་ར(达拉达拉)”的发音轻哼《邦金梅朵》的旋律一边轻拍着我入睡,看我慢慢闭上眼准备停止哼唱和手上的动作时,我又瞬间睁开眼睛要求道:“ཨ་ཕ། ཏ་ར་ཏ་ར་ཟློས།(继续唱达拉达拉吧)”

这一套动作通常要一直持续至他两手酸困互相托举为止我才能安然睡着。到现在父亲也经常幽默又骄傲地强调我的音乐细胞是他以这种方式培养的。


幼儿园大合唱


父母为了我能享受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小学五年级起将我独自寄养在了省城,并成为学校里为数不多的藏族学生。对于异常依恋家乡、父母的我,那几年是一种巨大的苦涩和历练,更深深刻下了我感性、恋旧且内向的性格。

所以,《邦金梅朵》对我来说始终具有特殊的意义,她是小时候的我,是阿爸的手,是我的故乡。

转学前的母校课间


2024年初,我和爱人旦增益西翻唱了《邦金梅朵》,我在微博写下:“鼓起勇气唱了这首在那片草原上飘了很久很久的歌,小时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阿爸的摇篮曲库中最常单曲循环的歌,因此它常常伴我入梦,把我和故乡紧紧相连。” 


《邦金梅朵》


转学到省城后,亚东老师、容中尔甲老师的歌声陪我度过很多想家的夜晚,那时有一台步步高随身听是我的珍爱,于梦于醒间,我的思绪进入每一句歌词的场景:

于是,梦里总有故乡,那条一眼能望到头的街道,家门前的山坡……眼泪打湿枕头然后沉沉睡去。


高原三星专辑 图片来源:孔夫子旧书网

自幼年起,家人便深知我对音乐的热爱,并始终如一地给予我最大的支持与鼓励。家庭影院版的卡拉OK成为了家中不可或缺的娱乐设施,伴随着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我的妹妹同样对音乐充满热情,尤其钟情于唱歌。因此,我们经常为了争夺那珍贵的话筒而“争执不休”。

9岁 在学校参加歌咏比赛


每个寒假结束父母临走前一天,阿妈常会很默契的问我:“这次想要谁的磁带?” 逐渐适应离家的生活后,在新结识朋友们的影响下,我也接触到港台音乐,SHE、周杰伦、孙燕姿……并相继拥有过好几台MP3随身听。 

转学后,在父母的悉心建议下,我踏上了学习古筝的旅程,而我的妹妹则选择了钢琴演奏作为她的音乐之路。

弹古筝



中学时,我喜欢在书房窗口大声唱歌写作业,有一天,突然听到楼下有一个女孩会给我回应,起初我很诧异扒在窗口到处找哪里的声音,后来发现声音来自我家楼下一层的邻居,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上同一所中学,每晚在不同楼层的同一间房写作业。

转学前和同学们在家乡的快乐时光


当我大声唱起一首歌时总能得到她的回应,我们就这样楼上楼下一唱一和,有意思的是,我俩就这样几乎每个晚上边写作业边唱山歌一样你一句我一句,但在白天见面时却害羞躲避,根本不好意思互相打招呼。


后来我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有动听的歌声。我们常常相互交流歌单,坐在小区空旷老旧的楼道里轻声合唱张靓颖、Mariah Carey、Beyoncé……她实实在在的影响了我的歌唱方式和听歌风格。

beyoncé专辑封面 图片来源:网络

 


在家乡度过的那段短暂而温馨的小学时光里,由于学校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我从四年级才开始有机会接触藏文课。到五年级转学前,我仅获得了一年学习藏文的机会。

那一年对我来说无比珍贵,直到后来我带着那本藏文书来到省城西宁,它在那里没有任何用武之地,我却不停地翻开它,又合上,上面有藏文老师的亲切的笔迹和我笨拙的文字,也是我转学前在家乡度过的幸福时光的印迹。


高考前


从五年级起到高中毕业的八年,在物理空间与情感精神上于我而言是漂泊无依的一段历程。重读藏文、重新学习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机会对我来说是“回家”,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

正式开始大学生涯,学习藏文化的过程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更是对我原有思维方式的解构与重塑。


刚入大学的藏文课


曾经,家乡在我心中那么庞大、那么深沉,她隐匿于重重叠叠的山峦之后,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我的思绪。然而,在藏族历史自宇宙展开的宏大叙事下,家乡仿佛被缩成了一个点,成为了青藏高原亿万年沧桑巨变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在家乡做田野调查期间


这种由宏观至微观、自上而下的观察视角逐渐转变了我的思维方式,那份曾经偏执的执着也慢慢被客观理性的审视所取代。但无论如何,家乡永远是我心灵深处最柔软、最温暖的角落。


如今的我与家乡



进入藏学研究院后,来自三大方言区的各地区同学们齐聚一堂,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第一次真实地接触到了藏族不同地区的传统音乐。

各地区传统民歌作为祖辈在不同时空中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经过本地民众的代代相传,必然承载着祖辈们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生活的智慧。

拉萨民间艺人阿乃啦在教授堆谐囊玛
(1962年,新华社记者吴雨初摄)

传唱传统民歌首先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层面的传递、延续,其意义之一在于对那些藏族传统朴素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的传递和延续;

此外,传统民歌的旋律作为藏族民众的音乐审美基础,对其传唱和研究有助于为人们创作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征的艺术作品提供宝贵的素材、灵感。


本科期间在某届国际藏学研讨会的表演


大学期间,我们的专业基本以拉萨方言为主要授课方言。大二时,旦增益西作为学弟因同在学院学生会而相识。后来因为都热爱音乐而有很多共同话题,也因此变得熟悉,我的拉萨话水平也是在认识他之后突飞猛进。

至今,我们相伴已逾11载。这其中的大多数时间,我们总是互相分享、交流关于音乐的见解。

和旦增益西



认识旦增益西也是我接触西藏地区传统音乐的主要契机,他曾教我演唱、表演拉萨囊玛堆谐并促成了我们的第一次同台表演,我曾因为自己笨拙的舞步感到羞愧。

现在看来,那次演出对我们来说意义深远。在他进行“扎年的N种可能”实验期间,我们也曾尝试使用扎年琴翻唱了少量英文歌曲并发布至网络。


和旦增益西在学校的藏历年晚会表演


直到近几年,可能由于经历的沉淀、以及对其他民族音乐粗浅的涉猎。我们逐渐对本民族音乐有了浅显的思考,朋友戏谑的称我们的行为为“上了年纪后”的血脉觉醒。音乐,作为时代变迁的镜像,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多元化的特质,藏族音乐亦不例外。


然而,“存在即合理”,我们深知这一点。因此,我们认可也鼓励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一切事物的变化、无常,而不是紧绷着一根脆弱敏感的神经故步自封。


在林芝的演出现场


我们深信回归传统、打牢传统的基石是本民族音乐的首要前提之一,传唱民歌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但为了避免自己并无意识引导别人陷入另一种偏执,仔细思考后,我发现我还是无法赋予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传统民歌传唱更崇高的意义。


它似乎仅可以被看作是个人喜好,在经历了音乐风格喜好的一系列变化后,也仅仅对我个人而言,意味着另一个层面的重要“回归”。因此对于我们现在所做的事,与其说是一种“坚守”,不如说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环境下一种小小的“守护”。


《艾玛吉》



旦增益西常说“传承不只是传承人的事。” 对于他来说,传承是热爱伴随坚持,是对自己所热爱的传统文化的珍视,是大力普及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过去我对故乡的眷恋曾无处安放,如影随形,除了随身携带对那片土地与人的情感执着外无处落脚,通过观察旦增益西的实践,我了解到对一片土地的深刻感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保留那片土地上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的方式来表达,让那份无形的情感得以有形地延续。

和友人交流扎年艺术

所以从某一层面来讲,我传承到了来自旦增益西的守护精神。在此基础上,根据我本人短暂的传统民歌传唱实践,我深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立在强烈的个人兴趣基础之上,而与之相匹配的矢志不渝的坚持则是传统文化渊源流传的重要条件。


“传承”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动词,可拥有不同程度、不同面向的内容:严肃的“非遗”项目的申报是传承,母亲对女儿的轻松讲述也是传承。所以我自己浅陋的观点认为传承其实不区分难易,只要参与就是一种传承。

    《吉祥山》      

对于藏族年轻人而言,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了解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行动,在用心关注、了解的根基之上,一定会有美好的事物生根发芽。


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有一种想法,一种没有负担的想法: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以为“传承”的事业添砖加瓦,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传统优秀文化的一个基点,良性传承的生态的架构中并非只有非遗传承一人在努力,我们其实都可以做到,哪怕点滴,哪怕毫不起眼,哪怕会有非议。


林芝桃花节演出现场


所以,其实我们的发心就是很简单,特别是传统民歌新唱这种其实很微小的努力,也可以引起普通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了解,我们的内心就很充实,很满足。”


与阿可丁印迹乐团参加大凉山国际戏剧节

 

对家乡从学术角度的关注和历史的追溯被侃珠措视为与故土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重要方式,多年在外求学的经历和学术磨砺赋予了她从更宏阔的视角看待家乡,今后她想继续了解那片古老土地上的沧桑巨变,以及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祖辈们如何穿越岁月的长河从过去走到现在并将走向何处。

调研、搜集资料

此外,她与爱人珍视的传统民歌的传唱工作将持之以恒地向前推进。不仅深入挖掘本土民歌的丰富内涵,更将目光投向世界民谣的广阔天地,探索融合与创新的更多可能性。

侃珠措在家乡




受访者



侃珠措


藏族传统民歌传唱者


出生于青海果洛,自幼与音乐结缘,大学开始接触民族传统音乐,并与爱人旦增益西创作、录制藏族各地区传统民歌,探索融合与创新的更多可能性。目前博士在读,并被赋予“家乡推介官”身份


欢迎关注侃珠措视频号&小红书:

侃童Norbu




扎念 琴弦上的光 




 


CHARU
ཆ་རུ། 迦入源于藏语,是一枚黑帐篷上的木扣子。社会企业|游牧可持续|博物馆|设计品牌心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