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田五六十年代老照片一组

文摘   2024-11-06 21:49   湖北  

翻开这组老照片,仿佛打开一扇通往罗田五六十年代的时光之门。画面中,劳动的旋律奏响在罗田大地。他们的身影,或强壮有力,或坚韧挺拔,都彰显着劳动的伟大。这些照片,是劳动之歌的生动记录,是那个艰苦奋斗时代的不朽画卷。它们承载着先辈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建设罗田的热忱,让我们得以从中汲取力量。

拍摄于1959年5月25日 摄影 夏正寅

全国养蚕模范林淑英领导的罗田县 东冲畈蚕桑场,1959年春蚕发育情况良好,春茧可望丰收。中国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在东冲畈桑场为春蚕秤体重。今年平均每条春蚕体重5.6克。场长 林淑英(左二)说,去年同一蚕龄的春蚕平均体重为4.8克。

拍摄于1959年5月25日 摄影 夏正寅

深夜,养蚕姑娘都睡觉了,场长 林淑英还在蚕房检查蚕的吃叶情况。

摄于1966年2月14日 (以上图片摄影为夏正寅)

罗田县 东冲畈公社东冲畈大队公社化以来,他们以粮为纲,以桑蚕和木本粮油为重点,发展副业生产,促进了粮食年年增长。图为社员们在收获丰收的桐籽。1965年这个大队桐籽产量比1957年增长1.6倍,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

拍摄于1960年11月3日 摄影贾惠

在繁忙的三秋时节,罗田县 白庙河公社在搞好秋收秋种的同时,抽调一部分劳力上山采集土特产,以满足市场和工业生产的需要。

白庙河公社盛产茯苓,这种药材远销国内外各地。1960年茯苓收成很好,有的一个重达10多斤。

摄于1960年11月3日 摄影贾惠

公社收购站正把大批栓皮装车外运,支援国家工业建设。栓皮是一种隔音隔热的好材料。

摄于1961年7月26日 摄影李德义

罗田县 九资河的茯苓,产量高,质量好,闻名全省。这是当地商业部门趁现在茯苓收获季节,进行收购。

摄于1961年7月29日 摄影李德义

罗田县 白庙湾区卫生院院长、老中医 张叔贤,积极为山村人民治病,并主动多教学徒,把祖国医学遗产传授给下一代。1959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0年又出席了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从1956年到现在老中医张叔贤,先后教了七名年轻学徒,有四人已经能独立工作。这是他正在向新学徒讲解药物的性能及应用范围。

摄于1961年7月29日 摄影李德义

张叔贤(右)带领职工种植了1.5亩药材,卫生院部分中药材是在这里采取的。

拍摄于1961年11月14日 摄影丁遵新

地处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 汤河公社盛产山果。1961年这个公社加强了经济林木的培育管理,普遍获得增产。图为 二大队第二生产队的社员在收获桐籽。

拍摄于1961年12月8日 摄影刘心宁

罗田县 八迪河公社第二大队,根据小麦生长的需要和当前阴天多雨情况,适时追肥、开沟排渍,加强麦田管理。1961年这个大队的小麦,由于播种质量好,管理细致,生长良好。

八迪河公社第二生产大队已为小麦积制了17000多担追肥,一些远地和瘦苗先后都追了肥。图为第 四生产队社员在给麦田送肥。

拍摄于1962年4月14日 摄影夏正寅

罗田县 八迪河公社二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 周正兴,从高级社担任饲养员以来,工作一直认真负责,耕牛养得膘肥体壮,年年受到奖励。

拍摄于1961年12月28日 摄影廖昆南

罗田县 三里畈交通站组织竹筏运输工人赶运粮食。 

拍摄于1961年12月28日 摄影廖昆南

二大队第三生产队的社员,根据近来天多阴雨情况,在麦田清沟排渍,以保障麦苗良好生长。

拍摄于1962年1月13日 摄影刘心宁

为供应山区春耕生产需要,罗田县农业机械修配厂工人制造了一批新式步犁。

拍摄于1962年4月7日 摄影夏正寅

罗田县 大雾山林场职工,抓紧当前时机,植树造林,培育速生材。图为林场工人在给新栽的杉树苗浇水。今年这个林场移栽的杉树有120多亩。

摄于1962年4月6日 摄影夏正寅

罗田县 河铺区卫生院举办接生员训练班,分期分批地为当地人民公社各生产队培训不脱产的接生员。这个训练班每期两周,以学习接生方法和保健一般知识为主要内容。

罗田县卫生院助产士 张翠兰(右三),在给 河铺区卫生院举办的接生员训练班学员讲解接生用具的使用方法。

拍摄于1962年4月6日 摄影夏正寅

罗田县 河铺区保健员 吕芙蓉向接生员训练班的学员们介绍常用药物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拍摄于1963年12月20日 摄影于澄建

位于大别山麓的湖北省罗田县 河铺公社新路二大队,积极组织人力和畜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这是社员们正在改造河滩地。

拍摄于1964年5月5日 摄影刘心宁

罗田县 石桥铺人民公社的社员在当地水土保持试验站的指导下,几年来积极治理穷山恶水,现在已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了山区生产的发展。

石桥铺公社这片水田在未进行水土保持前,年年被山水冲刷下来的沙石淤压,严重时,甚至不能耕种。经过水土保持后,沙压现象减轻了,水稻产量也随之提高。

摄于1964年5月5日 摄影刘心宁

雨天,山水流下甚多,试验站工作人员抓紧时机进行测流。从测流中,他们知道经过水土保持后,山地被雨水冲刷的情况,从中可以积累更多资料,以便今后进一步开展水土保持研究治理工作。

摄于1964年5月5日 摄影刘心宁

秃岭变成青山。这是 石桥铺公社社员在水土保持试验站的指导下,在荒山坡上培育成长的杉树林。

拍摄于1964年5月5日 摄影刘心宁

湖北省 罗田县卫生院在“一切为了便利病人”的口号下,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规章制度,并给病人创造了良好的治疗环境,他们设立了无人挂号处、候诊宣教室等。到这里来求诊的病人们反映:“这真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卫生院”。

病人杨信兰在无人挂号处,自动把挂号费投入箱内,再拿一张挂号证便可以去看病了。

拍摄于1964年12月12日 摄影于澄建

设在大别山麓的湖北省 罗田县第二卫生院认真改进医疗作风,从方便群众着想,从有利生产出发,面向农村做好医疗工作。罗田县第二卫生院不但积极搞好门诊工作,而且经常组织巡回医疗组,带着药品和医疗器械,深入到生产队为群众治病。1964年,这个医院的巡回医疗组曾跋山涉水,到过100多个生产队,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罗田县第二卫生院中医师 金仲文在 洛家畈公社五大队六小队贫农社员 方临福家里,为他出麻疹的3岁小孩看病。 

拍摄于1964年12月12日 摄影于澄建

图为 罗田县第二卫生院巡回医疗组,来到 固基河公社的水利工地,为兴修水利的民工们带来了方便。

拍摄于1964年12月12日 摄影于澄建

罗田县第二卫生院的医务人员,翻山越岭,来到山乡为农民服务。


【往期链接】

投稿邮箱:6374854@qq.com
微信联系:13872007026
资料来源:转载自头条号集影斋,编辑:匡彬 陈石磊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内容源自多源,保持中立立场。仅供学习研究,非商业用途。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转自古今蕲谈”。

古今蕲谈
探寻鄂东历史,品味地域文化。共赏鄂东之美,同品岁月沉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