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简史 | 元代蕲黄沿革及社会发展

文摘   2024-11-12 19:43   湖北  
元代,蕲、黄之地为蕲州路、黄州路并治。

元初用兵,每于新入版图地区分置安抚司治理,及社会形势渐趋稳定,遂改安抚司治地为路,而设总管府以治之。

蕲州于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设淮西宣抚司,十四年(1277)改为蕲州路,设蕲州总管府,十八年(1281)属黄州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直属荆湖行省,二十九年(1292)改属淮西道宣慰司,三十年(1293)直属行省,至正十二年(1354)改属淮南江北行省。蕲州路辖蕲春、蕲水、广济、黄梅、罗田5县。

黄州府(辑自1784年《大清一统志》)

黄州于至元十二年(1275)归附,属淮南西路,十四年改为黄州路,十八年(1281)为黄蕲州宣慰司治,二十三年(1286)废司,直属荆湖行省,二十九年(1292)改属淮西道宣慰司,三十年(1293)直属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改属淮南江北行省,并将德安府划属黄州路。黄州路辖黄冈、黄陂、麻城三县。

麻城县城图(辑自1876年《麻城县志》)

至元十五年(1278),英山划属安徽六安州。元代,麻城县城和罗田县城分别迁址,对社会及后世影响较大。大德八年1304),罗田县治由魁山(今罗田石桥铺)迁至官渡河边的凤山,即今罗田县城。而麻城县城在宋末避居什子山。元初至元年间,麻城社会安定后,县城从什子山迁回唐宋时期麻城县城处(址今麻城阎家河古城畈)。到了元朝末期,麻城人姜铭等筑新县城,随后将麻城县城从阎家河古城畈迁至今麻城市区处。另外,至元十五年(1278),英山县筑土城,周三里,从而使英山县城形成规模。

蕲、黄人口,据至元二十七年(1290)统计,蕲、黄二路共有54068286200口,其中,蕲州路有39190户,249321口,黄州路有14878户,36879

黄梅县舆图(辑自1884年《黄州府志》)

蕲、黄在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引进和推广棉花种植。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四月,朝廷置湖广木棉推举司,负责植、征收花布。在此前后蕲、黄大力引进棉种植棉。元贞二年(1296年),朝廷又规定木、布、丝帛绢四项,同列为夏税征收实物。此后,经济作物棉花在本区域逐步推广。

蕲、黄二路官府也有“惠政”。如至元十七年(1280年),设立广济县武家穴水站驿传机构。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黄州始设惠民药局,公费购药,以济贫病军民。

延祐四年(1317年)五月,黄州民聚起事,本地官府奉仁宗旨对“其伤人及盗者罪之,余并给粮遣归”(引自《元史》)。至顺四年(1333年),黄州路总管府重修黄州竹楼,尊重文化。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七月,黄州发生蝗灾,“官督民捕,人日五斗”。至正年间(1341-1368年),黄州大水,堤坝尽决,千户吴汝组织军士民众堵口复堤。清《嘉庆一统志》载:“吴汝,饶州人,元至正年间任千户,戍邾城,堤决,尽力塞之。”至正十五年(1355年),黄梅兴建王大圩堤。

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蕲州康茂才被朱元璋任命为都水营田使。此后十年,他在长江下、中游两岸军垦屯田,为朱元璋筹集军饷,于是圩田日增,其中在黄梅县境内开辟有驿路、七口、同仁等垸。在此期间,他主持修筑了黄梅县七口堤(自何家堡起至同仁堤止),同仁堤又称“康公堤”(自黄梅、宿松交界叶家湾起至宿松归林庄止),特别是他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主持兴建黄梅县驿路堤(又称内堤),从蔡山起,经王家口至孔垅,转经严家闸,下抵马路口,长达7220丈。这条堤线为元末江北旧江岸线,对遏制江水倒灌,开发童司牌以东,濯港以南大片沼泽地,发展农业生产起到较好作用。

蕲州舆图(辑自1749年《黄州府志》)
蕲、黄二州各州县均设有州学或县学,如黄梅县学宫建于至元十六年(1279年)。蕲、黄二州的书院中,最著名的是龙仁夫创办的问津书院。因科举而出名的人物有黄州的滕斌;蕲水的薛汉卿(国子监博士);黄梅的陈经(翰林学士)、魏明(翰林承旨);麻城的赵玉峰(枢密使);罗田的余阙(淮南行省右丞)、蕲州的康茂才(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等。

【往期链接】

投稿邮箱:6374854@qq.com
微信联系:13872007026

资料来源:史志鹏  张龙飞《黄州简史》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内容源自多源,保持中立立场。仅供学习研究,非商业用途。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转自古今蕲谈”。

古今蕲谈
探寻鄂东历史,品味地域文化。共赏鄂东之美,同品岁月沉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