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境内东西两大著名古泽——云梦泽和彭蠡泽在秦汉时期开始相继萎缩。南朝以后,随着江汉三角洲的进一步扩展,原已平浅的云梦泽主体,在唐宋时代基本已填淤成平陆。境内水系受扬子地槽构造掀斜下陷的作用,以分流水系向南倾泻,形成长江北侧泛滥平原。但由于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和新构造下沉量的不平衡,演变成河网切割,河湖交错的平原——湖沼形态地貌。大面积的湖泊水体逐步变成星罗棋布的湖群。由于受地质构造河流遗迹成湖的影响,这个时期湖泊显著的特点是与江河泛通,汛期汇为巨浸。人们概括为“水涨走海洋,水落是湖塘。”较大的湖泊,子湖、湖汉、沟垱一般都有几十或上百个,龙感湖多达五百多个,周围沼泽化的芦苇滩地有11万多亩。随着江河夹带泥沙的淤填,湖底高程不断增高,湖面不断扩展,一般的都成为浅水湖。明洪武初年,开始修筑江堤,隔断江水倒灌。但江堤愈修愈高,地面径流不能宜泄入江,河流也因为山洪暴发向两岸漫溢,形成以河系为主体的湖泊,河湖泛通,一遇大水,滨湖地区一片汪洋。共和国成立后,进行流域治理,一方面在河流上拦河筑坝,大量修建水库把水蓄在山上;一方面实行江湖分家,河湖隔离,兴建蓄排水闸调控水深,变自然湖泊为人工水库。同时,进行大规模围湖垦殖,湖泊减少,面积缩小。建国初期全域百亩以上的湖泊198个,水域面积1527413亩。到80年代末,百亩以上湖泊为91个,水域面积为446155亩。涨渡湖
倒水两岸汇聚大小湖泊31个,以武汉市新洲区属的涨渡湖为主体,南受长江倒灌,北纳举、倒流域来水。水位达海拔高程22米时,主湖子湖连成一片,浩淼不分,水域面积382500亩。水位降到海拔高程19米时,主湖子湖分明。水域面积为129401亩,主湖涨渡湖水域面积78360亩,最大子湖大滩湖11670亩,七湖10290亩。1970年进行倒水人工改道,依涨渡湖湖底高程17.7米沿湖筑堤,堤顶高程23.0米,常年调蓄水位保持海拔高程20米左右,水域面积降到40500亩。被垦殖26000亩,其中龙王咀农场占地9109亩。举水自麻城总合诸流,南流至团风县淋山河之洞门咀渡口汇通黄草湖、青草湖、詹家湖后入江,形成举水泛滥平原。黄草湖与白潭湖原由百里长河串通,春夏汛泛,连成一片,水域辽阔,芦苇丛生。王家坊、陈家寨、徐家楼等许多村庄,在高水位时期沦为湖心群岛。这些小岛曾是新四军、五大队坚持鄂东游击抗战的重要据点之一。1950~1951年先后筑黄草湖横堤和举水大堤,并新开一条长8.5公里的新河和黄草湖主港,分别将原来泛通举水和沙河之水,一部分经新河注入沙洋,排入长江:一部分汇入詹家湖和青草湖,经黄草湖主港从罗家沟注入长江。1971年又建黄草湖电排站,开通从黄草湖横堤到罗家沟排水主港,既通罗家沟闸,又通黄草湖电排站进水港,使湖水排泄不受江水涨落的影响,形成小港通大港、大港通长江的以自排为主、排提结合的排水系统。从1952年起,经过三次大围垦,先后建成“黄湖农场”和“金锣港良种场”,共围垦耕地19309亩,仅留下270亩的鱼池,黄草湖成为陆地。巴河两岸支流港汉汇聚百亩以上的湖泊77个,原有水域面积120939亩,围垦和部分围垦39个。现有湖泊38个,水域面积43978亩。白潭湖区是沿江平原一大湖区,以罗家沟横堤与黄草湖区相隔,位于团风南部平原。以白潭湖为主体包括南湖、鹬子湖、十八湖、矶窝湖和黄州城区的东西湖等湖群。历史上与巴水泛通,流域面积227.5平方公里。汛期江河泛滥,秋冬则微波浅濑,黄茅白苇丛生,钉螺密布。民国九年(1920年)修堵龙堤;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堵龙堤和罗家沟分别建萧公一、二闸。但到汛期,江水顶托,巴水倒灌,山洪倾泄,湖水被堵,仍是一片汪洋。1955年,在修筑黄草湖堤和举东大堤的基础上,修筑罗家沟横堤、长(长圻蓼)孙(孙镇)堤和霸城山电力排灌站,拦断黄草湖区和倒灌巴河的江水,控制巴水入湖,逐步改变了白潭湖区的面貌。白潭湖白潭湖区之白潭湖昔称白塘湖,在黄州城东15里。清代时原有面积21342亩。1958年围垦西南部草滩,留存水域9750亩,建有白潭湖养殖场。南湖位于黄州与巴河之间,经沙泾与白潭湖相通,包括沙湖和十八湖总面积18.33平方公里。明清时期,水由霸城和土司港出巴河。1958年建“南湖农场”,先后修筑“七一”和“五三”围堤,开挖“东西”、“南北”两条大港,建9座电排站,进行大规模围垦,湖泊已被垦殖,仅留有港、渠、塘堰和鱼池约1100余亩。矶窝湖水域面积约4088亩。历史上自鄢家水口引大江之水。清乾隆年间,内江被泥沙淤塞,鄢家水口其流甚微。清嘉靖知府吴之勷曾疏浚未遂,吴“以矶窝湖之水倒出枫香桥有损地脉,塞之,而观澜桥以下未及通畅,夏秋湖水泛滥”,淹没农田3万余亩。1951年沿龙王山挖大港一条出万福闸,1960年又开河、港、沟、渠83条实行围湖。该湖现已全部围垦,开挖了大量精养鱼池。因江滩靠岸,万福闸已废,水由望月堤闸经长渠至黄州城区反修闸入江。东湖、西湖均位于黄州城区,昔距黄州城3~3.5公里。东湖在珠明山与长圻蓼之间,西湖在桐梓岗与凉亭之间。两湖间有小山岗康家咀相隔,原水域各约3000亩左右,与巴水泛通。现留存水域已成为黄冈市城区组成部分,以该水域为基础建设遗爱湖(包括东、西湖)风景区。巴水西部浅丘,自范家岗至廻龙山南及路口镇一带,原散布大小湖泊群30多个,面积22065亩。1970年开始劈山填沟、平湖造田,赵家潭、肖家大泊、鹞子湖、江八汉、蔡家潭等20个湖泊11000多亩水面被围垦造田。巴水在浠水县境内的湖泊有乌江湖、芝麻湖及毗连的摄湖和望天湖,以望天湖最为著名。该湖位于巴河镇东北1.5公里,为陈沆、闻一多出生地。历史上流域面积169平方公里,湖区面积19544亩,是长江北岸的泛区之一。20世纪50年代先后在来水上游修建了田冲、金桥、城山、父子岭四座水库。1960年又在上窑建一控制闸;1963~1976年又建望天湖、新港两座电力排灌站和泵站,并修东堤,围湖造田1.4万亩。今蓄水高程18.5米时,相应水域面积为9508亩。《水经注》记载:希水(即浠水)南积为湖,谓之希湖,南流经轪县东注于江。按地势分析,今六神港以下,东至茅山,南至太子山都属古希湖水域。六朝以后,随着长江北岸下沉趋势的发展,希湖南移,向浠水两侧汇积,分别形成杨历湖和策湖。古杨历湖,东连希水,西濒长江,北抵蟹子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杨历湖河泊所”,至清咸丰、同治年间修永保、北永堤,湖区始肢解为袁家湖、北湖垱、范家套。今仅存袁家湖,位于永保堤与岳王庙之间,水域面积1241亩。策湖
策湖位于江滨,廻风矶至茅山之间,即《水经注》之夏浦。原与浠水泛通,汛期江水倒灌,江河湖一片汪洋明正统十年(1445年)修筑万工堤,截断江河来水,形成现今策湖的格局,为直出长江的独立水系。策湖原名蕲湖,蕲湖分上下两部。上蕲湖包括:张师塘、陶家汉、马家汉、鸭儿塘:下蕲湖包括:邵家汉、黑泥坳、山羊湖和蕲春所辖金鹅湖、何家围、赛尔湖、竹林沟、喇叭湖,水域面积25340亩。湖水从蕲湖茅山老闸出江。1959年修建天然、黄梅坳、碎石山水库,并在胡家泾、茅山堤分别修建排灌闸和电力排灌站,控制蓄水高程。策湖湖底高程一般为14.2米,当蓄水高程在17.5米时,水域面积为15000亩,上升到19.5米时,水域面积为20500亩。1974年围湖造田13000亩,水面锐减。浠水自蔡河至兰溪、散花,清代有大小湖泊16个,面积3882亩。除蛟湖、高湖和施家湖被垦废外,其他13个小湖基本保持原状。赤东湖是蕲河流域最大的湖,《读史方與纪要》载:“赤东湖,(蕲)州北十里,蕲水流经于此,湖有九十九汉,孔道所经。”湖底高程12.5米,平均水深3~3.5米:正常水位19.5米,相应水面27.8平方公里,容量1.18亿立方米:最高水位时水面扩展到50平方公里。清末曾集资修建恒丰堤,建国后进行综合治理。赤东湖
1954年、1957年先后修筑沿江大堤和赤东堤,实现了江河湖分家,并在蕲河支流修建大小水库34座,在下游建赤东湖、夏坳和龙凤寺、杨公潭4座电排站。赤东湖的排涝标准基本达到十年一遇。赤西湖区位于彭思螺狮港与管窑之间,包括郑家坝湖、张明湖、管家湖、西湖。集水面积54.1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2.5米,正常水位17米时,相应水域面积为11641.87亩。水泛时东接赤东湖,原由瓢儿山经八里湖,从挂口入江。1952年建赤西堤和赤西闸(岚头矶闸),独成水系,湖水由岚头闸入江。1982年又于闸旁增建电力排灌站。1970年,围湖垦殖5124.13亩。现水域面积为6289亩。雨湖位于蕲州城东南2公里,《水经注》称之为“青林湖”,又名诸家湖。明朝皇帝把诸家湖赐给驻蕲州之荆王,故又名“御湖”。民不得入湖捞捕,民怨而改“御”为“雨”,耕垦1765亩。现湖水面积为1754.2亩,水经万寿桥汇入武穴马口湖后入江。雨湖风景秀丽,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在湖畔“所馆”撰成《本草纲目》。湖畔现有“李时珍陵园”。武穴市南部和东部江北平原,除了马口湖自成湖区外,百里长堤以西,以武山湖、黄泥湖为主体的武黄湖区,以连城湖、城塘湖为主体的城塘湖区和以太白湖为主体的太白湖区诸湖构成庞大的太白湖湖泊群,湖泊面积143平方公里。20世纪50至70年代,由于进行湖区围垦,华阳河流域原17个湖,除太白湖、武山湖部分保留外,其余被开垦。武山湖
武黄湖区以武山湖和黄泥湖为主体,包括柳绿湖、牧马湖、挂玉湖和洋牌湖。武山湖古名青林湖,位于今武穴市境南部四望、石佛寺、阳城之间。明永乐二年至四年(1402~1404年)修筑青林堤(盘塘至蔡山),堵断湖水出江港道(即古时刊水故道西港),武山湖水遂分两支:一支入太白湖、源感湖,经华阳河入江;另一支经青林口入江。原有水面20.6平方公里,现有15.42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3.2米,正常水深1.2米,汛期最大水深3.7米。四季通航,水产丰富,有“金湖”之称。1970~1975年围湖垦增耕地5446亩。城塘湖区以城塘湖、连城湖为主体,包括万丈湖、千湖、沙湖、黄湖、余家湖、扁担湖等16个湖泊。城塘湖位于石佛寺、花桥之间,通太白湖。连城湖位于石佛寺宋巷与官桥之间。1957年,广济县建万丈湖农场,对东连太白湖,西接武山湖的大片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围湖垦殖。至1991年,共垦增耕地89790亩。太白湖是太白湖区主体,跨武穴、黄梅,收受武山湖、黄泥湖以东各湖和黄梅考田河来水,汇入源感湖,经华阳河入江。太白湖承雨面积250平方公里,湖底高程12米,历史最高水位16.0米,湖面81.81平方公里,湖容1.73亿立方米。原为一敞水湖,与长江泛通。1957年,万丈湖农场在闸北塆、闸南和坝城一线,围湖星殖12500亩,增垦耕地8492亩,建“太白湖分场”。并同时围垦长安湖(2291亩)、桃树湖即古陶水湖(1419亩)杨柳湖(2034亩)和赤矶湖(1456亩)。1975年武穴丰收和黄梅濯港、蔡山农民又在太白湖围堤内自发开垦耕地2000多亩。太白湖现有湖面53平方公里。《中国历史地图集》确认,源湖、感湖和安徽的龙湖、大官湖合称龙感湖,即古之大雷池。龙感湖收受黄梅古角河、龙坪河、小溪河和考田河等河及武穴入太白湖水,经安徽宿松、望江入长江。承雨面积2536平方公里,最低湖底高程10.5米,最高水位15.5米,面积593平方公里,仍不减鲍照当年所谓“腾波触天,高浪灌日吞吐百川,一泻万壑”之势。水枯时湖垱港汉多达500多个。龙感湖
按照长江水利委员会《华阳河蓄洪垦殖工程计划任务书》修复华阳闸,堵筑拦河坝,龙感湖地区可围垦湖滩地37万亩,可净增耕地31万亩。其中:湖北13.4万亩,安徽23.6万亩。湖北1956年建龙感湖农场,围垦137950亩,净增耕地79387亩。周围的芦柴湖、洋湖、沙湖、青泥湖、塞湖、杨柳湖、百茂湖、七里湖和稻场湖被全部或部分垦殖。马口湖区在武穴市境内,为既不属于华阳河流域,也不属于龙感湖水系的独立湖区。以马口湖为主体包括阳城湖和陶家湖等湖。马口湖位于田镇与蕲州之间,收受蕲春朱家湖及其周围各港来水,由马口闸入江面积12248亩。1958年开始治理,先后建成新、老马口闸和5座小水库,开挖3条大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排灌系统。1974年在湖中部垦殖5902亩,将湖分为东西两部,保存水面6345亩。陶家湖(254亩)、阳城湖(480亩)全被围垦。
资料来源:《黄冈市志》
投稿邮箱:6374854@qq.com
微信联系:13872007026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内容源自多源,保持中立立场。仅供学习研究,非商业用途。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转自古今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