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县:从建县到易名的历史沿革

文摘   2024-12-04 18:21   湖北  

红安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东邻麻城,西接黄陂、大悟,南连新洲,北靠河南省新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省级公路阳(逻)福(田河)公路纵贯境内,为大别山通往长江港口的重要线路。
现今我们看到的红安县域范围,并非一成不变,其间历经了诸多调整与变迁。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东北旧称长水会及笪儿会的东半部,被划入河南省经扶县,即今新县箭厂河乡(除吴河村),划出土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人口17274县西北旧称吕王会、枣林会、羊角会、老山会、黄陂站会等地区,被划入礼山县,即今大悟县的吕王、四姑、黄站等镇的部分地区,划出土地面积180平方公里386131058人。变迁后的区域南北长约73公里东西宽约38公里总面积1795.67平方公里折合269.35万亩。

说起红安县,不少人或许会好奇它的旧称。没错,红安县原名“黄安县”,而这建县的渊源,还得深挖到数百年前。黄安建县前,处于颇为尴尬的境地,它本是黄冈、黄陂、麻城三县属地,却因地处偏僻,远离三县县治,仿佛是被遗忘的角落,政令难施不说,管理起来更是鞭长莫及。

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麻城县监生秦钺、李大夏等上书请求建县,得到巡抚湖广右副都御史陆杰和巡抚湖广监察御史史褒善的赞同。然而,改革之路从不顺遂,建县主张一经抛出,便遭到部分人的极力阻挠,临场勘测屡屡受阻,计划无奈中途夭折。
好在有志之士并未放弃。1547年,黄州知府郭凤仪挺身而出,上书驳斥那些畏难的言论,再度郑重陈述建县的必要性;户部尚书、本地人士耿定向更是多方奔走,为家乡建县事宜不遗余力。他先是特致函前湖广右副都御史冯岳,详述利害;1560年,又趁在京师之机,与新任湖广巡抚刘伦当面商议,刘伦当场表态重视此事,还将建县重任交予麻城县令苏松。可命运仿佛开了个玩笑,不久刘伦离任,建县事宜再度被搁置一旁。

但耿定向没有气馁,次年,他奉命视察西夏,途中偶遇继任湖广巡抚张雨,抓紧机会又洽商建县一事。此时,监生王国任会同诸多耆宿也联名上书助力,张雨顺势令下属集议。幸得黄州知府应明德、同知袁福徴等一众官员一致同意,建县之议才终于尘埃落定。1562年两台疏上,礼部尚书徐阶在朝堂之上竭力赞助,剖析建县利害,1563年春季,经户部复奏,朝廷正式批准建县。

建县方案也随之敲定,割麻城的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110户为里,里分10甲),黄陂的滠源乡8里甲,黄冈的上中和乡12里甲,共同组成新建县,起初定名新安县,没过多久便改为黄安县。据《黄安县志》记载,因春秋时地属古黄国,怀揣 “地方宁谧,生民安妥” 的祈愿,故而得名“黄安县”(另有一说,春秋时黄国在今光州,黄安不是古黄国辖地)。当时耿定向奉使西夏顺便回乡,精心挑选麻城姜家畈(今城关镇)为县治,买胡灿、王绍文田地125亩,命其弟耿定理、门生王国佐和刘廷谏招民到此安家经商,修筑城池。此后,明清时期,黄安县隶属黄州府。

步入近现代,行政隶属关系随着局势的动荡频繁更迭。1914年(民国三年),黄安属江汉道。1927年废道,直属湖北省政府。1932年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1936年,第三、四行政督察区合并为第二行政督察区,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0年1月,第二行政督察区改为湖北省鄂东行署,又属鄂东行署。1945年11月,鄂东行署复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仍属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4月,属鄂豫边区第三行政区,5月属孝感专区。1952年6月改属黄冈专区。

而就在这不断变迁的历史进程中,黄安县迎来了一个极具标志性的转折点——改名。
1952年9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改黄安为红安。

黄安县更名为红安县的主要原因是纪念黄安战役的胜利和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193111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成立,随后发起了黄安战役。战役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黄安人民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高度的革命热情和牺牲精神。为了纪念这一胜利,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这一决定不仅是对黄安战役胜利的肯定,更是对黄安人民革命精神的表彰。直到19529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正式通知,黄安县更名为红安县,这一决定得到了中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批准。


【往期链接】

参考资料:《红安县志》
投稿邮箱:6374854@qq.com
微信联系:13872007026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内容源自多源,保持中立立场。仅供学习研究,非商业用途。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转自古今蕲谈”。

古今蕲谈
探寻鄂东历史,品味地域文化。共赏鄂东之美,同品岁月沉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