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间“浠水县”改名为“兰溪县”,其间即建有“兰溪学宫”。这是有史料记载以来最早的儒学学宫,也是湖北较早建立的学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兰溪县改称为水县。随即兰溪学宫改为蕲水学宫(现称浠水文庙)。蕲水县学是当时处于鄂东“五水蛮”中心地带的浠水流域的最高学府,是生员(秀才)“习道求经”进行科举考试的预备场所。童生先后经过县试、府试及院试三试合格后,进入县学学习。县学原规定学额文生20名,武生15名。由省学政每两年举行科试,取成绩优异生员12名参加乡试(考中为举人)。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后,因军务捐输,奏准迭次递增,县学录取生员名额文生增至32名,武生增至27名。县学经费,除官府拨给一定数量的银两外,还有邑令、邑绅捐献的田课,以田产租赋收入补给学宫日常用度、师资束脩与典籍购置。浠水文庙
据说历任知县都是延请名儒执教,这之中有明代著名文学家顾景星的叔父顾问,浠川大儒、黄正色之父黄可久,黄冈大儒、官应震之父官如皋等等。志载古时文庙建筑物有:大成殿、崇圣祠、敬一亭、明伦堂、两斋、育贤坊、仪门、戟门、五经楼、泮池、名宦祠、乡贤祠、忠烈祠、节孝祠、书楼、射圃(体育场地)、后号房、教谕衙、训导衙、馔堂、学仓、观澜楼、兴文阁、采芹阁、洄澜亭、时雨亭(时雨亭和洄澜亭建了三次,洄澜亭名一直如故,时雨亭先叫叠嶂亭,次叫时雨亭,三叫倚云亭)等等。属于书院、用于教学的建筑物有:讲堂、厢房、号房、前屋(接待室)等等。三贤祠后期也由凤栖山迁至书院内。除此之外,县学还有自己的学田、庄田和会馆。修这么多的建筑物,花费多少已无法计算,从碎片化的史籍当中,我们只知道,修泮池的投入是二千金。这么多的田地产,并非表明县学的办学规模大,其实浠水县学每一届生员的“编制”只有40人,到了清晚期才争取到每届60人的招生指标。浠水文庙
即便“招生指标”有限,当时还是有外地生员慕名前来插班,这之中有黄冈籍官应震、罗田籍朱一统、竟陵籍谭籍(谭元春长子)等。朝代更迭、战乱频仍,浠水县学屡经兴废,诸多建筑并非一次建成、长久稳固,有的历经多次修建,有的存续不过数年。然而,历代浠水知县满怀家国情怀,秉持屡毁屡建的精神,代代接力,颇具“后浪推前浪”之势。元末遭兵毁后,后续重建、扩建皆在旧址开展:洪武七年(1374),知县赵季光在“宋元旧址”重建。宣德八年(1433),主薄黄舍观(山东乐平人)捐俸维修,旋被震。正统四年(1439),知县胡奎(江西鄱阳举人)重修,陈循(江西泰和人,明代状元,官至内阁首辅)作记。弘治年(1488-1505)间,知县汪深(上海进贤举人)建棂星门。正德年间,知县谢爵(宁州、今云南华宁举人)建戟门。嘉靖二十三年(1544),署县江文焕重修,胡仲谟(本县进士、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湛若水高足,晚年获赠中善大夫)作记。天启四年(1624),知县孔荣宗(河南商城进士)重修,黄问(河北遵化举人,时任教谕)作记。崇祯九年(1636),知县龚鼎孳(安徽合肥进士,明“江左三大家”之一)重修。崇祯十六年(1643),毁于张献忠起义。浠水文庙
顺治七年(1650),知县倪签元重建,寻被灾。顺治十一年(1654),知县李荪(甘肃临洮举人)重修,周寿明(本县进士,官吏科给事中)作记。李荪未完工历任。顺治十二年(1655),由继任知县刘佑(河北曲周拔贡)“毕其功”。康熙二十五年(1686),知县李振宗(浙江嘉善进士)重修,李自作记。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陈子泰(安徽霍山岁贡)重修五经楼并易名尊经阁。未竟,后任黄德巽(江西都昌贡生)、刘象贤(镶蓝旗、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笔试贴、由国家直属机关文职人员转任)接力完工。雍正五年(1727),知县汪歙(河北卢龙、今秦皇岛人)建忠孝祠。乾隆十一年(1746),知县许腾鹤(惠来进士、今广东揭阳人)倡五乡乡绅集资准备重建大成殿,资金到位后,以艰离任,未能实施。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叶为舟(湖南邵武进士)用许遗资金对文庙进行大规模改造。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邵应龙(浙江余杭进士)带头捐俸改造。乾隆四十六年(1781),知县尹士钰(广东东莞举人)率乡绅重修。咸丰四年(1854),兵毁。同治九年(1870),重建。地方文献《蕲水文教纪要》记载,康熙年间,邑令亲督工程,招募能工巧匠,依循旧制精心修复大成殿,耗银千两有余,重现圣庙庄严;光绪时期,乡绅望族捐田产、财物助力尊经阁翻修,使其焕然一新。浠水文庙虽历经文革浩劫,如今仅留存大成殿、崇圣祠、藏经楼、两廡、棂星门、泮池等主要建筑,但它仍是湖北境内仅存的两座县级文庙之一(另一处是应城市),这多亏解放后浠水首任县长白水田同志,浠水现存两大文化名片——浠水文庙与浠水杂技,正因他的保护才得以存续,彰显其爱国情怀与担当。
蕲水学宫采用均衡对称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布着泮池、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及东庑、西庑等。棂星门建于明弘治(公元1488年-公元1505年)年间,由知县汪深建造,选材自本地深山优质石材,雕琢精细,石狮威猛逼真,镇守两侧,门额“棂星门”三字刚劲,两侧“文经”“武纬”彰显文治武功,浮雕二龙戏珠、丹凤朝阳,技艺精湛。大成殿是文庙主体建筑,塑有孔子及四配(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及十二哲像,是祭祀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场所,为土木结构,结梁式歇山顶,正向三重檐,檐下饰如意斗拱。正面木雕卷云纹饰,间有腾飞龙风,顶部饰双重瓷塔。殿前有月台,月台前镌龙云御道,取“独占鳌头”之意,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的人,才能从中间通过。殿后墙嵌清康熙年间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颜子赞”“曾子赞”“孟子赞”“子思子赞”石碑。崇圣祠,是孔子先祖祭殿。面积190平方米,硬山顶,顶脊饰走兽,脊端以龙形大吻装饰。尊经阁,原名书楼,后更名为尊经阁,为二层藏书楼,顶饰瓷塔,脊梁上存有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重修梁记。时至今日,这些建筑保存完好,属湖北省内文庙中少见的完整古建筑群。1984年,文化部拨款10万元、湖北省文化厅拨款5万元,历经一年大修,如今面貌一新,浠水县博物馆也设在此处。【往期链接】
投稿邮箱:6374854@qq.com
微信联系:13872007026
参考资料:《黄冈教育溯源》《浠水县志》《黄冈教育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