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位于田园、道路旁。田园成片、道路交错的地方村落稠密,规模也较大。村落分布从南到北渐稀而小。大别山腹地“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鸡鸣人不见,犬吠隔山凹”;南部和中部“嫁女隔田畈,猪牛错认家。棉荷花相映,网罟挂鱼叉”。滨江围堤建圩,村落建在湖沼、田原的高处。山区、丘陵、村庄建于河谷、垱凹、垅夹、坳口、挂塝间及三山环抱、弯弯相绕地。村名第一个字常冠姓氏(也有冠别的意思),尾字常冠个地域。如李家垸、居仁墩、王埠、夹沟凹、祠堂口,等等。民间建房重视择宅基。旧时建房,择基要看风水,定座落,图所谓藏风、得水、吉利发福;今多图生活方便,求避风、防水、向阳、美观、卫生,利于端柴、担水、出行、活动。建房日期多在秋后动工,邻里亲戚自动帮工。奠基多有择日子者。建造时要考虑邻舍关系,前屋不要高于后屋,不能堵塞左右的屋檐排水及过路,不欺邻家门向,窗户也不与之正对等等。有“立柱(指房柱、门柱)取黄道,上梁取紫微之说”。
盖房很重上梁,一些地方还有偷梁之俗。偷梁是造屋者事先物色他人山场的树木,选定大梁主木。届时约青壮年星夜上山,偷砍、偷运。运到场,只要不是仇家,即使被发现亦无妨。上梁选吉日与吉时。梁中挂张红纸,上书“紫微高照”,另绑米筛、剪刀、镜子,以示魁星并集,明镜高悬,诸邪回避。两边系红布袋,内装茶叶绿豆米。上梁开始,烧纸钱,放鞭炮。大师傅上屋脊,口诵“上梁、上梁,福禄满堂……”手撒饼子、包子、糖果。主妇撩起大襟接包子,谓之“接福”。其他人接饼子、糖果,意谓“沾光”。上梁、上瓦之后,主家办酒,叫做“喝出水酒”,亦叫“吃神福”。当天若下雨,称为“连尘雨”,以为吉祥。屋成,再择日迁居。亲友送中堂、字画和钱物,祝“乔迁之喜”。今城乡做楼房多雇请建筑队施工,采取包工形式。俗套一般不行,然上梁、送礼之俗未免。封闭式 此种一幢两至五重,为旧式房屋。富户独处,贫家多户共居。共居由一个大门进出,有侧门、后门,但不常开。一进三重的,常沿中央轴线建上中下三堂。中堂宽大,或为罗汉肚,或为单、双十字厅。其中立木柱四根或六根。上中下有穿堂屋连接。连接处镶“鼓皮”(木板),造台阶。两厢上开天井,下凿坍池,就天井采光,不开窗户。用途:上堂供家神,下堂过路,中堂议事、集会、停棺、设筵,放置大型公用物。沿中央纵轴线建若干个小厅:客房、卧室、厨房、杂屋、贮藏室。大屋套小屋,过道接过道。过道两端或一侧再开天井、坍池,下开暗沟出水。卧室不与天井通,室内独开小窗,光线很暗。祠堂也是这个样子。所不同者它三堂方正,殿宇宏丽;厢房另开大门,卧室不通正殿。此式多见山区、丘陵。街房式。它一字形排列,一脊压两檐。邻舍山头搭山头,罗檐并罗檐。前檐下小窗对称,方块形,有格无扇。大门有木柱、石柱两种,门槛亦然。此种多见于城镇及平原区。木架式。富户作青砖墙,布瓦顶;贫家竹苇编筋,糊泥作墙,上盖稻草。此种见于水乡。明暗式。“明三暗五”、“明三暗六”、“明四暗七”、“明四暗八”(即明为三大间、四大间,实为五六小间或七八小间)式。20世纪50年代后建的平房大都是这种样式。这五种样式房屋厕所都在室外另建。人民公社化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生产队曾以垸集中建公共厕所。20世纪后20年,随着乡村逐步富裕,农户普遍建造钢筋水泥结构的两层或多层楼房,取代旧的土木结构平房。房屋多为大体对称,分堂屋、卧室、厨房、杂屋、禽畜饲养地几个部分。堂屋居前,其左右为卧房、杂屋,厨房横于堂后。大部分地方大门内一侧置鸡埘。猪圈常在屋侧屋后,牛栏离住房较远。土砖瓦屋及茅屋、木板屋无绘饰。青砖瓦屋饰顶、绘檐、绘外墙。屋脊用砖瓦、灰沙做雀形、牙形、U形、品字形穿花,四角翘起,雕制“兽头”,既为美观又为“镇邪”。富家屋檐绘花鸟及人物画,漆朱红大门,嵌龟蛇门环,门楣上书“福”、“禄”字样。门前左右置石狮,窗栏雕花,堂上绘壁,亦挂画。新盖楼房装饰不断出新,讲究装饰阳台、门窗,做木地板或地砖。民国以前,普通家庭只有铁、木、陶制器具,无摆设。堂屋正面墙上原搁神龛(香案),挂中堂。通常用厚纸中书“天地君(辛亥革命后有的改“君”为“国”)亲师位”,左书“东厨司令”,右书“列祖列宗”(今贴中堂画)。其下放明式条台及香炉、鼓馨、“宗谱箱”或“皇历”。有的上摆根雕、盆景。堂屋摆桌椅。卧房主体是床铺、衣箱、立柜或睡柜、梳妆台桌及面架、澡盆。旧式木床为“架子床”。式样有:“一滴水”,八柱一层檐;“二滴水”,十六柱两层檐;“三滴水”,二十柱三层檐。床踏板与床、床头柜构成整体,床檐柱雕花绘彩。床上,棉区原行蓝底白花家制被面。山乡除用这种被面外,亦有用无花的。湘绣、杭绣缎子被面惟见少数富家。大红细布印花被面盛行数十年。被单(俗呼“卧单”)棉区人家都用。英、罗、麻北部四季垫篾簟、铺稻草。枕头长圆筒形,内装糯谷草、糠皮、荞麦壳、黄荆子等。两端缝枕扇,绣花朵。蚊帐为棉纱织成,少数为夏布。贫家一床新婚蚊帐用数十年,山乡多被烟火熏为黑色。家具的样式颜色近30年大变。初兴圆桌、靠背椅,尚国漆、树脂漆,作茶色、鹅黄色。现行组合式及中西合璧式套装式家具,讲究工艺、装饰。山区人冬天多烤火,在堂屋一侧垒一坑塘,里面烧木蔸。坑塘上挂一吊锅(或水壶),可煮饭、烧水、热酒,边烤火边吃边喝边唱:“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山区人冬天离火便提烘炉。烘炉有陶制,有篾篮装瓦罐的,有铁皮制者。平原、城镇也用烘炉、火盆,今多用电器取暖。农人日间纳凉一在堂屋里,一在树荫下。夏天扇子不离身。柿油皮纸折叠扇 、篾扇、草扇、蒲扇均有。夜里习惯聚众纳凉。村民吃罢饭、洗过澡,各端张凳子,捏把扇子聚集大门口、稻场、塘埂上,并烧个麦草烟把,燃烟堆,驱蚊子。瞌睡来了,男人搬张竹床,或拿块木板,铺张凉席,露天而卧。麻城村民纳凉男女不混。此习直到电扇、电视下乡方才消失。
人们出行慎重,喜欢“邀伴”、“等伴”。邀到好伴、好伙计各自欣慰。出行途中还爱取“兆头”。做生意的怕遇提空篮、扛光扁担的;读书人怕遇杀猪、挑木炭的,若遇讨饭、挑大粪、卖柴火的则认为是“好兆头”。旅行经验有六:一看天气,“早望东,晚望西”、“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二挑担,“担不加斤”、“扁担两头翘,不怕重,就怕拗”(指轻重不匀)。三步行,“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要误二里半”,“徒步唱支歌,有坡不是坡”。四乘车船,“抢上不抢下”、“六腊少登舟(六月防洪,腊月防冻)”。五问路,“劈柴劈小头,走路问老头”。六行态,“男忌扭捏走,女忌大摆头”,“女行莫仰下巴,男行莫把腰哈(弓腰)”。【往期链接】投稿邮箱:6374854@qq.com
微信联系:13872007026
资料来源:《黄冈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