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北轶事(4):村民文化活动之听说书

文摘   2024-08-05 11:20   北京  

    在冬春农闲季节,时常由外地过来一些说书先生到村里寻活落脚,村里的热心人一是为了解闷,二是出于可怜这些说书的(大多是瞎子),就给生产队长说情,让他们留下来,队里轮流管饭、出钱,在村中说个十天半月。头天夜里听先生的,第二天村民相互议论、评论,将一些历史故事再温习多遍记在心中,包拯、秦香莲、杨家将、刘荣下南京等人物、事件成了村民谈论的话题。兴奋、激动、愤怒等情感在平淡的生活中荡起了层层涟漪,也在乏味的环境中增添了一些乐趣。

    “说书”地点,一般都是在村里的公共场所,如官坊院、生产队的仓库,时间多在晚饭后。场地中间放张方桌,桌子上放着一盏马灯。只见说书先生面前放着四支竹竿支起的鼓。在鼓架子旁边,放着一个比竹筷子要宽、长、粗壮、一尺左右的鼓鞭。在鼓鞭旁边,是三块用皮条子串成的简板儿,也就是说山东快书时使用的“鸳鸯板”,外加一块惊堂木(也叫醒木)。说书人约摸人来的差不多了,就开始清清嗓子,喝口水,右手一扬,鼓锤就“咚咚”地敲了起来。开始时,说书人先向观众抱拳一拜,说些走江湖的客套话后,或唱个逗趣的小段儿垫场,以此来吸引观众们的注意力。在这些小段儿唱完之后,才开始转入说书的正式话题。只见说书艺人一手拿着木板,一手拿着鼓锤,开始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听者忘了月亮,忘了星星,忘了夜风。

    说的内容大多是《岳飞传》《杨家将》《封神演义》《薛仁贵征东》《刘荣下南京》《包公案》等传统段子,也有说现代的《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等等,说书人能把书中的人物性格配合环境,说得活灵活现,如同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那声音忽高忽低,或快或慢,忽粗壮忽细腻,时说时唱,时唱时说,有时辅之以动作,挥之一表情,绘声绘色,使人潸然泪下,或痛恨锥心,或拍手叫好或唏嘘连连,于是乎,鼓响锣鸣,马啼声声,什么杨令公、武松、纣王…… 仿佛就在你的面前。

    说书的人连续讲几个夜晚,听的人乐此不疲, 走在路上,仍谈论着;睡在床上,还痴想着,天亮时那鼓声、那唱腔、那情境还在耳边,缭绕着,挥也挥之不去,于是乎,岳飞、包公、展昭、秦琼、程咬金、徐茂公、史更新、江姐等英雄才俊,便一个个在“说书人”的嘴里登场,这些人物已成为人们去恶向善的精神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说,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说书艺人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说书人,很会吊听众的胃口,说到故事的高潮处,他便嘎然冒 出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结束语。下面的人正听的津津有味,一听说要结束了,嚷嚷着让赶快再说一段儿。说书人也不扫大伙儿的兴,笑呵呵地再来上一小段,人们这才四散离去。由于说书人善设悬念、卖关子,故一个完整的人物故事要有十多个夜晚才能讲完。说书人就在这个村子里少则三五天,多则住上十天半月。白天在农家户里吃饭,夜里说书,工资一天一块钱,带有徒弟的话,一天给一元多点。

    河南洛阳一带有个说书人叫瞎子高(姓高)的,常来涧北村说书,他手脚并用,说得有声有色,此人还会算卦合八字,颇受大伙喜欢,隔段时间没来到涧北村说书,人们还很想念他。此人后来与大峪镇涅泉村的一家农户结婚,移民以后就很少来往了。

(文中配图源自网络)

陆海微澜
传播覃怀文化,讲述覃怀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