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村位于济源东北的太行山脚下,现在有东岭、西岭、李庄三个自然村,1000多口人,我的家就住在这里。在207国道(今改为208国道)未开通之前,这里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多地少,严重缺水,村民生活困苦。村民分散居住在沟坎山岭之中,在缺乏交通工具的年代,往来也很不方便。那个时候,村里的孩子上学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不过村里的乡亲都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再苦再难也要让村里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据村里的老人讲,在东石板学校建成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村里的孩子上学是在上窑的一孔窑洞里,条件非常简陋,名为培英小学。说是小学,有点私塾性质,而且因为种种原因,上窑办学也不稳定,期间也曾辗转到下窑,河东,下坡张家楼都短暂办过一段。虽然条件艰苦,但起码村里的孩子有学可上。
张敬元是山口村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他的学问人品为村民所敬重,1972年退休,坚守乡村教育数十年,成为好几代孩子们的启蒙恩师。教学之余,苦中作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环校风景记》:“环口皆山也。东金柜,而西箭过。北楼斗,而南豹窝。四环之内,蜂窝蚁穴,有一村落者,名称山口也。村落中有一小校,翼然临于南北往来要道之上者,培英小学也。”曾任第13军第39师副师长、四川省军区乐山军分区、内江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务的侯立基就是从培英小学走出去的解放军高级干部。某年回山口老家探亲,他屏退警卫员,单独拜访张敬元老师,成了山村尊从师长的一段佳话。张敬元故去后,乡亲们感念他为村里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他的《环校风景记》刻于其墓碑之上,以示铭记。
1946年济源解放后,培英小学受到党和政府重视,办学才逐渐正规起来,后来增派了尚庄的任振凡到学校任教,充实了教师队伍。
据说,在抗战时期,共产党员、担任沁河游击支队队长的贺思铭经常在山口一带活动,曾在上窑的培英小学讲过课。西窑头村人、共产党员郭法善利用教员身份,在山口到山西之间往来活动,一起宣传发动过群众。村民姚进孝就是在培英小学被发展成地下党员,后来到山西的八路军随营学校学习深造,返乡后成为地方骨干分子,联系发动群众,为部队筹粮。从这个角度来说,培英小学还是一所红色小学。
培英小学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如姚修济(原县教育局干部,县九中,五中校长)、李道性(原省委老干部局干部)、李兆林(原省交通厅干部)、侯超斌(原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党可言(原县立十五中教导主任)、侯超光(高级教师)、候立周(教师,任多年村学校校长)、党可信(抗美援朝老兵)等。
备注:
1、张敬元(1905-1985),山口村人,是山口村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一生贫寒坎坷,1934年举家逃往山西省灵石县一带。年景好转后辗转回乡,重执教鞭,曾受聘在休昌教书。他在修建窑洞时遭遇塌方事故,造成终身残疾,但他坚持任教,躬耕乡村教育,培养出了侯立基、李道性等优秀人才,为山口村教育事业奉献一生。他深受传统文化熏陶,教学严格,书法文章皆有造诣。1972年退休,1985年去世。
2、贺思铭(1918-1945),贺坡村人。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晋豫边抗日游击支队(唐支队),后调晋城抗日第三区基干队任队长。1942年任沁河游击支队支队长兼八路军基干二团参谋长,1944年秋,任济源县武装大队大队长,1945年5月,因积劳成疾,在山口村病逝。
3、侯立基(1927-1997),山口村人,1945年参军,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排长、连副政治指导员,指导员,十三军三十九师一一五团二营副政治指导员、指导员,三十九师一一七团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三十九师副政治委员、副师长。十三军入川驻防后,先后担任四川省军区乐山军分区、内江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务。1955年被国防部授予大尉军衔并被授予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中校。1983年离休,1988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勋章。1997年在成都去世。
4、李道性(1929-2016),山口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参加了解放战争,1950年至1952年任解放军工程学校干事。1952年至1966年历任解放军总参张家口机要学校区队长,参谋中队长;1966年至1969年河南省教育厅政工处秘书;1969年至1971年下放西华插队,1971年到1974年省直机关,维修中心支部书记;1975年省委接待处干部,1975年至1980年省委办公厅知青办,秘书厅,政工处干部,1980年至1991年任省委办公厅人事处科长,待业青年办公室副主任,行政处科长,人事处副处级调研员,老干部处正处级调研员。1991年离休,2016年在郑州逝世。
附:
环校风景记
张敬元
环口皆山也。东金柜,而西箭过。北楼斗,而南豹窝。四环之内,蜂窝蚁穴,有一村落者,名称山口也。村落中有一小校,翼然临于南北往来要道之上者,培英小学也。
述于四山之名绩,尤有价值焉。金柜之山麓,有五虎登山,青龙戏水之状态。箭过之山麓,有车泉,有柳泉,有阴泉,相传之名泉。至于楼斗豹窝之对峙,有金锣,有银鼓,木香铜炉立于其间:有愁厚,有水泉,金鸡凤凰,栖于其巅;有三门,有七井,香岩,玄台蹲于其间。前龙嘴,而后龙窝,二龙对峙,戏水斗珠,盘踞其间。
甚至,南北往来之要道,有樵夫,腰挎斧镰,前去深山而打柴;有迂腐,手持鱼竿,径至河岸而钓鱼。负者歌曲于途,行者休憩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与侣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商人与口人共游也。
余自而歌曰:口子中,可以宫;口子土,可以稼;口子泉,可濯可沿,窈而深,阔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山有峰,水有景,暇游闲观,愉乐无穷。
(苗青亮据碑文抄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