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游戏是纯真快乐的,它消耗的是童年无穷的时光和精力,带来的是童年无尽的欢笑和快乐。
抓石子
抓石子是山区孩子们玩耍的首选,因为找石子很方便,到处都是,活动的场地只要有一块平整的地方就行啦。一个人可以玩,两个三个、多个人都可以玩,女孩子可以玩,男孩子也可以抓玩,有时大人们也可以加入孩子们的队伍中来。石子一般是七颗,手里拿一颗,地上撒六颗。抓的方式一是一次抓一颗,没有失误的话,接着抓第二盘。第二盘是每次抓两颗;第三盘是一次抓三颗,两次抓完。连续抓三盘者为胜者。抓第二、第三盘者难度较大,关键在撒石子时候要掌握力度,撒的均匀,石子间的距离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都一次性抓够三盘,就看你翻石子的能力了。
翻石子的形式有三种,一种是“百”,把手中的子扬起,然后手的背面接住几颗,然后再撂起,用手掌接住,接住几颗就是几百;“千”是将手背上的石子撂起,手掌从石子的上面去抓,抓几颗就是几千;“万”是将手背上的石子其中的一个放在手指甲附近,其余的放在手背的后部位,然后撂起,用手掌先抓住前面的一颗,再用手掌接住后面的几颗,有几个石子为几万,没抓住或没有接住的则划归为零。孩子们为了比个输赢,有时饭也顾不上吃了。
打垒
打垒,这是男孩子们的游戏。事先约定好几个朋友,聚到 一起。先画一个圆,在圆心处放一摞三五个如算盘子大的圆瓦片 (才开始的时候是用铜元和铜制钱),然后,几个人退到离圆圈一丈开外,手里拿一个圆的薄石片,依次将圆心处放的一摞圆石片打出圈外,谁打出的多谁就是胜者,这个游戏能锻炼孩子们的眼力、准头和臂力。
溜滑坡
涧北村破财洼的东面有一条山水冲下来的水沟, 人们称之为“小东沟”。小东沟上面的一个山坡是天然的溜滑的地方,坡长二十来米,坡度有五六十度的样子,坡上没有杂草荆棘,上面是一层薄薄的红砂,孩子们拿一块薄石片垫在屁股下,从高处向下滑,瞬间从高处落到底处,速度快还很刺激。有些胆子大点的女孩子,出于好奇和刺激,也乐此不疲。这里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一到星期天,或假期、或放牛、拾牛羊粪经过此地,都要痛快一番,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吹柳笛
立春过后,柳树刚刚萌出一粒粒嫩绿的幼芽,远远地看去就像柳树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绿纱。这时正是做柳笛的 好时候。迎着乍暖还寒的春风,孩子们相约来到村外的河边,先派一个爬树麻溜的伙伴爬到树上,选择那些表皮光滑、枝叉较少的柳枝折下来,用剪刀剪成一段一段的,然后用手把青皮拧松,取下完整的皮管,用牙把柳条的一端咬开去掉青皮,留下一层白皮,这样柳笛就做成了。
柳笛的长短不同,粗细不等,发出的声响也就不同,细的声音尖,粗的声音沙哑,中等的像女中音或男中音,短的,声音嘹亮;长的,声音绵长。而剩下的细柳枝也不会浪费,我们会用它再做一顶柳条帽戴在头上,春天的气息也就被孩子们戴在了身上。然后 在一起比谁吹得响,比谁吹的花样多。呜哩哇啦的柳笛声,使孩子忘记了烦恼,就这样蹦着,跳着,笑着,闹着走向田野,走向村庄,走向学堂。
玩弓箭、弹弓
弓箭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之一。人们从山 坡上砍下粗细均匀的二尺来长的一根荆棍,并在两端割上一些痕迹,然后小心的将荆棍弯曲成 U 字形,用麻绳将两端捆住,作为弓箭的弦。找一根一尺多长的高粱末或较细的直枝条,在枝条的一顶端圆心处扎上一根针或圪针,这样弓箭就做成了。然后孩子们把箭搭在弓上进行比赛,看谁射的远,看谁射的准。更有趣的是孩子们把自己的箭弓斜跨在自己的肩膀上,腰带上再插两只箭, 俨然如古代的一位武士、将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走在道路上,神气的不得了。后来,大概是看了电影《小兵张嘎》之后,出于对英雄的羡慕和想当英雄的目的,于是去找一根“丫”字形的树杈,绑上橡皮筋,很快做成了像模像样的弹弓,开始发射石子了。
其实,要把弹弓练得有准头,没有几个月坚持不懈的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孩子总是浅尝辄止,能够把石子打出去就是最大的快乐啦,哪管准不准。玩了一阵,为了提高弹弓的质量,想办法找到一截粗铁丝,费劲拔拉的弯成一个“Y”字形的弹弓架,还要在“Y”的两端再弯一个小的“P”状,求得一段破旧自行车的内胎,把橡皮筋搓成单股子或将内胎剪成条行穿到“P”字孔中用细铁丝固定住,再找一块质地优良的软性皮制品作为弹囊,一把称心的弹弓就做成了。由于这种游戏会伤到人,大人们竭力反对,孩子们也只能偷着玩。弓箭、弹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小鸟,当时人们还编了顺口溜:小弹弓,铁丝把,打得麻雀都害怕。小弹弓,橡皮长,打得麻雀没处藏。
踢毽子
踢毽子开始是女孩子的游戏,但后来男孩子也踢,小小的毽子在高手的脚上如同蝴蝶翻飞,前后左右、上上下下、起起落落,或徐或疾,或高或低,像是被无形的绳儿拴着一样,不管踢什么花样,毽子最后都会稳稳地落在脚尖上,不坠不落,让人惊奇不已。最拿手的是人猛地一脚将毽子踢向空中,旋即躬身向后倒立一腿,刹那间以脚掌心接住毽子,这叫“朝天蹬”,立时会引来喝彩声。
毽子一般是自己做的,取两枚中间有方孔的古代铜币撂在一起,用厚布包好,用针线缝实,就成了毽托。在方孔处缝上一截粗的鸡毛管,在鸡毛管中插入鸡毛,稍一整理,一个漂亮的毽子就做成了。踢毽子可以比踢数,以毽子不落地踢得数目多者为胜;也可以比时间,以毽子踢而不落地者时间长为胜;三是比花样、比难度,盘、拐、勾、旋、顶等踢法相比较,谁技巧性强谁胜。比赛可以单人进行,也可以俩人一组,仨人一组,都行。另外,还有接龙等多种玩法。
踢毽子是一项良好的全身性运动,它不需要任何专门的场地和设备,运动量可大可小,踢毽子的好处很多,老幼皆宜,尤其有助于培养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有助于身体的全面发展, 增强健康。踢毽子技巧是要全身肌肉都放松,身体自然摆动;跳跃时,要像山猿般灵巧;落地时要像燕子般轻盈,才能把毽子踢好。踢毽子是一项比速度、比耐力、比技术的运动,经常踢毽子可以调节人的眼、脑、神经、四肢,通过下肢踢、落、跳、挪、转、磕、盘、拐等动作,使脚、腿、腰、颈、眼各部得到锻炼,培养速度、耐力、灵敏、反应、柔韧、弹跳、协调等素质,对颈椎病、肩颈部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等慢性骨关节疾患的都有缓解作用。
斗鸡
斗鸡是一种很古老的游戏,很多农村的孩子都玩过。具体玩法是:两人对阵,每人将自己的一条腿抬起,用一只手扳住脚,另一只手扳住膝盖,一条腿着地,形成“金鸡独立”的姿势,跳跃着移动,用前屈的膝盖向对方攻击,可采用往上挑或往下压的动作相互进攻,犹如鸡斗架,如果被撞倒或者抬起的那只脚着地者即为败。
玩这种游戏时,两边可以同时派出一个人单挑,一对一的搏杀;也可以一个人单挑多个人;也可以同时一起混战拼杀,人数越多越热闹,越有趣。有时常常忘记时间,忘记寒冷,直到父母催促吃饭、睡觉,一场恶战方偃旗息鼓,收兵回营。斗鸡和打仗一样,也是要讲究战术的。身高力大者往往并不能稳操胜券,这里边就是战术和技巧在起作用。有些人自持身高力大,根本就没把个瘦力小的放在眼里,力气小者明知强攻不能取胜,就以虚避实,左右腾挪,游而不击,不一会,就把他拖得气喘吁吁,不战自败。斗鸡, 给童年生活平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欢乐。
摔四角
摔四角是孩子们常做的游戏。做四角,其步骤是这样的:选取两张长宽都一样的纸,两纸先都对折一下,然后把两张对折的纸一上一下放在一起成十字形,这样“十字”的四个头都是一个小的正方形,接着依次把四个正方形对折呈 45 度角,再把折好的角按顺序叠起来,最后一个角要插入另外三个角的空隙处,使之成为一个一面是菱形花纹一面是没有花纹的正方形。需要说明的是摔四角之前一般先要做十到二十个备用。
摔四角的规则是这样的:先将一个四角摔地上,对方轮起个胳臂用四角砸向对方的四角,若将对方的摔翻过来,就算赢了,可以拿走,作为战利品。因为在“摔”时右手要高高举起,然后弯腰迅速向下摔出手中的,如果没有力度,地上的四角是不会被翻起的,如此一遍遍重复下来,身体会很快热起来。此游戏可以两个人对决,也可以几个人轮流对抗,两个人对抗需要力气和勇气,几个人对抗可以增加乐趣和选择。为增加胜算,大家趴着、跪着,小手在地上拍打,小嘴吹起满脸的灰土,赢者兴高采烈,输者回家准备以待来日再战。
爬树
爬树也不单单是为了好玩,最多的是为了采摘树上的果实,如柿子、榆荚、槐花等,有时也为了爬到树上掏喜鹊窝,试图得到鸟蛋和小鸟。爬树时就是用大腿夹住树,小腿和脚交叉盘在树上,不让身体下滑,两手抓住树,引体向上。爬树高手是肚子、大腿不碰树,双臂往上拉的时候,下盘给一个往上拥的劲,就像毛毛虫,后面推一下,中间拱起来,前面再爬,这能锻炼臂力、腿力和协调能力。上树容易下树难,下树要控制好节奏,两只手用力抱着树干,下面两只脚和大腿的力量控制着,慢慢往下滑,有时穿的是短袖短裤,等滑到地上的时候,裤子磨烂了,双腿胳膊与树摩擦的地方通红通红,有血丝渗出来。
丢手绢
丢手绢,又叫丢手帕,是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开始前, 准备几块手绢,然后大家推选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游戏开始,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可表演跳舞、歌谣、讲故事等。
抽陀螺
陀螺,俗称抽“地牤牛”。“地牤牛”一般为木制,取一矮小的圆木柱,一头削尖,为了便于旋转和耐磨损,通常在其着 地的尖部再砸上一个钢珠。游戏时,先用鞭绳将“地牤牛”缠住, 将它置于光滑地面处,然后用力拉绳将“地牤牛”发起来旋转(也有用两手将“地牤牛”发起者),然后用鞭绳不断抽打,使其不停地转, 谁的“地牤牛”转得时间长,谁为胜。
童年的游戏是纯真快乐的,它消耗的是童年无穷的时光和精力,带来的是童年无尽的欢笑和快乐。一只“打不死”的陀螺、一竿布条系成的鞭子,虽然会让甩打了一个上午的孩子累得抬不起胳膊,但他的心儿依然在美滋滋地随着那旋转的陀螺不停地转动;一个圆圆的铁环,一条没有尽头的乡间小路,虽然会让不知跑了多少泥路的孩子跑得满头大汗,但他依然在清脆悦耳的铁环声中不知疲倦地向前奔跑;一场杂乱无章、混乱不堪的“撞拐子”斗鸡,在现代孩子看来虽然是一段无聊透顶和极端无趣的恶作剧, 但在一群乡下男孩们看来则是一个最具战斗精神、最有集体乐趣的游戏,他们的英雄气概在这一游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一个在地上画成的格子一般的“房子”,一块只有幼儿手掌一般大小的瓦片,虽然是世界上最廉价不过的房子,但在一群唧唧喳喳的女孩子眼里则是充满阳光和快乐的瓦房,她们的寒假、新年、童年就是在那一格又一格的“房子”里欢快地跳过。
这些游戏,玩具简陋、材料就地可取,在拥有无数电动玩具、电子玩具、毛绒玩具、芭比娃娃的现代孩子们眼里,都是些土得掉渣、旧得无用的废物,但在那个什么都缺的年代、在那个什么都稀罕的偏僻乡村,却是乡村顽童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具体体现,是农村丫头们聪明智慧、勤奋好学的劳动结晶。每每想起童年时那些丰富多彩、简单简陋的游戏,心中总是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快乐,那是我们的童年,那是我们的时光,但也难免滋生难以名状的惆怅,因为那纯真快乐的游戏早已远离了我们,只留在我们的心底里的是偶尔回想……
吾乃六零后,而今五十多。
生在土坯房,用的四方桌。
吃的是母乳,奶粉没喝过。
麦秸打地铺,兄弟同被窝。
卫生不太好,老鼠特别多。
红薯黄面汤,青菜也凑合。
长到七八岁,抱凳去上课。
没有幼儿园,直接上小学。
一盏煤油灯,兄姊围一桌。
走路去学校,从未迟到过。
网兜带窝头,就点腌萝卜。
胖瘦无人讲,穷富没人说。
男女同板凳,从不送秋波。
学习很上进,读书靠自觉。
老师不补课,习题也不多。
寒暑假期到,割草喂猪牛。
能知父母苦,自觉帮干活。
农忙抢收割,烈日皮晒破。
果树能结果,味好又止渴。
河中生鱼虾,沟渠有田螺。
杀虫用石灰,捉蝉烧柴火。
中暑得感冒,不用针和药。
伙伴在一起,情同亲姐哥。
女孩跳皮筋,男孩打陀螺。
枪炮自己造,沙包也会做。
下河摸鱼虾,上树掏鸟窝。
同伴吵了架,相互能撮合。
和好握握手,有怨跺跺脚。
外面犯了错,不能对娘说。
谁若不守信,再逢打脑壳。
田园摸黄瓜,偶尔偷水果。
家乡有风俗,主人不多说。
最爱看电影,远村亦奔波。
每逢农忙时,村长先广播。
今晚看电影,明天干农活。
看过地道战,一度参军热。
打倒小日本,八路是帅哥。
当年戴军帽,如今犹记得。
头上添银丝,眼角皱纹刻。
今看崽和女,眼泪已婆娑;
又是一代人,后生莫蹉跎!
——这是对生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的生活学习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