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垱山者,在沁阳城北之三十五里,为太行之一部,而本校此次旅行之地点也。
是山为太行之胜地,清乾隆帝曾游于此。本校于民国十年阴历三月初八日早七点钟,偕同管教员等一百余名,自沁城出发。出北门,行里许,见沁水横亘若带,呼舟以登。渡河整队,迤湾北行,见田地腴美,农民遍野。经数村落,而圪垱山现于吾等之眼帘矣。
远望山色蔼然,与日光辉映。小柏无数,杂生岩崖间,而所谓圪垱山者,若隐若现,若出若没。及行抵山麓,而钟已报十一点矣。
山之麓为两观,其半为南天门,其巅为天公阁。自山麓至南天门,均以砌石为之级,可五百数。工程浩大,须费不赀。
同人等履砌石,缘山径,穷山之高而止。始终无一气馁者。余乃纵目违眺:南则午日照城郭,清化、许良如画;北则诸山起伏,直接云天。西绵盘谷,东揖百岩;俯视其下,田塍皆如圃畦。
南天门之内,有两庑,张翼相峙;殿居中央,殿之后建阁三楹,而加高焉。由阁之左可达山巅,而其后有古洞二:其一狭外而阔中,其一幽深而渺茫。相传为苍公化汞之处,胆怯者不敢入,即入亦不敢穷其境。
又有井二:一在阁内,一在阁后。击此则彼动,击彼则此动,俗称为连环井者以此也。而咸淡各异,噫,亦奇矣!
自此而上,至于山巅,则宛如一平原。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形不中矩。石之外,但见野草杂树,荒凉满目而已。然自山阴望之,则自巅至麓,皆岈然洼然,乍起乍伏。圪垱山者,殆以其形而得名耶。是日返校,遂为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