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百兴
真实场景再现:时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地点沁阳夜市。县长在吆喝着:肉丸肉丸,味道鲜美的驴肉丸,五毛钱一碗啦…局长在吆喝着:袜子袜子,又暖和又结实的袜子二毛钱一双啦…公职人员在吆喝着: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瞧一瞧看一看,瞧瞧看看不要钱啦……咋回事??大哥你胡编乱造的吧?No!你去问问过来人,他们会告诉你,绝对真实!!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尽快搞活市场经济,让人们快速脱离贫穷富起来。党中央发出号召:鼓励公职人员、大学生“停薪留职”“下海创业”。(停薪留职就是把工资留在原单位,保留公职编制,计算工龄。下海创业就是到商海内奋斗打拼,给国家创造财富,给自己增加收入)一般情况下,为期2到5年,到期想继续驰骋商海的支持,想回原单位上班的欢迎。所有公职人员可以利用下班时间或节假日做生意赚钱。各级领导带头实施。这就出现了开篇的场景!
在今日的商界精英大老中,很多都是当年下海的前官员和大学生。马云、王健林、任正非、于敏洪、曹德旺、史玉柱…等等。就是下海成功的代表!下海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丰厚的回报。
现在的年轻人对“成功上岸”很清楚是什么意思,那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为什么会这样?为了后代,为了更好的生活。
92年邓公南巡后,“下海”一词在我国风行一时。特别是在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以后,更是风起潮涌,在全国形成一个大热潮。
“下海”也成为中国社会当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沁阳流传着一个笑话:西向镇一个企业家对自家小孩说,你要是不上进,长大没出息,就让你去当公务员!西向人可能都知道吧。可见当年的“下海”和当今的“上岸”同样火爆!
我村和沁阳玻璃钢的发源地西向村、赵寨村离的很近,八十年代沁阳的玻璃钢产业刚兴起,只能算初放式。那时我还在学校教学,时不时的听说张三签了个几十万的玻璃钢合同,李四签了个几百万的玻璃钢合同,心里不痒是假的。
一九八七年我已经是中学校长了,干着干着吧,总感觉少点什么东西呀?思考来思考去,原来是想到海里扑腾扑腾呀!决心一下,说干就干。找领导,签协议。把每月87元的工资留在了单位。停薪留职,下海挣钱。
跟着感觉的节奏,放飞我的小自由。公元一九九零年八月,我自由啦!哈哈哈哈哈哈……
话虽这么说,压力还是挺大的,工资没有了,还得吃饭过日子呀,抓紧时间吧。到西向去找熟人找关系打印名片,复印产品说明书,购销合同书。熟记各种专业属语,了解各种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过程,性能用途,价格计算等等,等等。一个月后万事俱备,“下海”干起来!
从充当销售员的角色开始。当时的销售业务员各有各的门路,各有各的招术。说起来都一套一套的,有的靠关系,有的靠金钱,有的靠那个啥?你想去吧。反正咱什么也没有。只有身上带的二百块钱!
怎样才能走出第一步?坐在开往郑州的公交车上,别人有说有笑有睡觉,我是又看资料又思考。哪里有厂?哪里需要这些?……灵机一动,咱也算文化人为啥不去找文化人?找设计院,就去设计院! 到郑州转车直接奔号称小香港的上街,来到了郑州铝厂设计院。
那么大的设计院,那么多的工程师,找谁?想了想,就找搞防腐和冷却设备的工程师,因为专业对口呀。这样一来圈就小了。并且只找年纪大的工程师,因为文革的原因,年纪大的老实,正直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经两次过滤就剩几个人了。因此我很顺利的认识了许工和王工。
谈业务并不是只谈专业知识,而是谈的综合知识。天文地理,风土人情都要用到,心理学还特别重要。人都是有感情的。几天接触下来,我和许工成了忘年交。业务上的事仅仅是暗示过,还没谈。一天我买了点生活必须品来到了许工家,他老伴是厂里会计,老两口很热情。许工说:小李呀,我观察你也不是偷奸耍滑的人,你的心事我也清楚。算你运气好呀,我手里正好有四台工业300吨冷却塔的设计方案,对方是郑州特种耐火材料厂的,地址在Ⅹ县,你拿着我的介绍信去找厂里的王董,(那时没手机)这个厂是新厂,是他们找我设计的,价格你们谈。我大吃一惊:许工,让我怎样谢您?许工说:我们投缘对脾气,不谈这些。
出了许工家,我对天大声问:这就成啦?拿着介绍信,直奔郑州特种耐火材料厂。有了设计单位的引见,厂里的事情简单多了,象征性的到我们这里考查、谈价格、质量、如何交货、如何付款…一套流程下来,返回郑州在厂办工室签订了供货合同,百分之三十的予付款汇款支票也交到了我的手中。0K了!
下一步就是产品制作。当时的沁阳,只有西向、赵寨少数几个集体玻璃钢厂,其他都是些私人小作坊。产品制作有四种方式:一是把合同卖给厂里,自己净得一些钱,不超啥心。二是找厂里加工成成品。三是购买产品运到收货方。这两种方法利润较大。但自己还得操心。四是找个空地自己制作,利润最大。
对于经常接触玻璃钢的人来说,制作这些东西很简单。于是找上十几个人,借上一套模具,寻个空地施工,一个月功夫就完成了!送货,安装,结清余款。第一桶金到手!
有了第一步打底,心里就沉气多了。第二站奔陕西,由于历史原因,渭南、西安、咸阳、宝鸡一线大工厂特别多。我从宝鸡下的火车,下车后随便问了个人,咱宝鸡的化工厂咋走?(我也不知道宝鸡有没有化工厂)坐15路公交车到卧龙寺下就到了,对方回答。下车吃了碗正宗陕西拉面进厂。这个厂是国营大厂,几千人。主要生产磷酸和三聚磷酸钠。(做洗衣粉清洁剂的原材料)办公室有个30多岁的女同志,特好说,待人和气,可能是同龄人吧(随后才知道人家是厂办公室主任陈某芳)。闲谈了一会,陈说:你去找冯某海冯工吧,专业问题我不懂。
在磷酸车间找到了冯工,穿着很土,很实在的一个人,几句话直入主题:我这里急需要十个3立方米的磷酸罐,你能制作吗?我说:这对我公司来说小菜。他领着我一起见了姓王的付副总经理,谈了一会当场敲定了价格,签了购货合同。有冯工担保,予付款支票马上开好了。
随后接到冯工孩子的信冯工病重,我专门去了一趟宝鸡探望,好人呀!后来多有和王副总经理、陈主任的交往那是后话。
二年多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是继续留在“海”里?还是上岸继续教书摆在了我的面前。随着国家制度的完善,招投标的规范,产品标准会越来越严格,工艺水平会越来越精细,大量企业倒闭重组,做生意会越来越困难。细仔考虑后,上岸。我是一个欲望不大的人,见好就收少担风险吧。于是返回原地卖香油去。后来的一段时间,也偶而有些业务。既然回归了,就不能三心二意,多年后关系慢慢的就淡了。当然人情来往还是要持续的……
如果你问有这么好的平台为啥不继续干下去?告诉你任何人都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如果你认为“下海”就这么容易,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只看到了马云的成功,没看到王云的跳楼……
下海上岸皆艰难,征途拼搏耐苦寒。成败虽是寻常事,几人能把梦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