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宏的“泰疙瘩坡”这道山岭,把涧北村的八个洼的区域划分成两大块:一是泰疙瘩以东,分别有锅洼、王霸洼、桑树洼、水泉洼、犁面洼;二是泰疙瘩以西的破财洼、上洼、后洼。
泰疙瘩以东的地方,总称为东窊。这里已无人居住,成了村民放牧牛羊的地方;而泰疙瘩以西,这里是土地肥沃、平整,是村民居住生活的集聚区。连绵起伏的茅坡和泰疙瘩坡,把锅洼等五个洼都拥抱在一起,只留下一个出口——大罗沟。这五个洼的地气、脉气全聚在锅洼与王霸洼相交而隆起的一道岭(虎头嘴)前的一块平地上。
从风水学角度讲,这块地的风水确实不错。其一是符合依山傍水的原则,俗话说“山主人丁水主财”,意思就是择山,可以令后世人丁兴旺;择水,可以令财源滚滚。其二符合前朝后靠左右抱的原则。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这是对墓地周边地形风水的总结,实际上就是四面环山,中间是一个宽敞的盆地,风水所讲的“穴”就在这个盆地里。其三符合明堂开阔的原则:明堂是指墓穴前面要有一片广阔平整的地方,明堂开阔,生机勃勃,才能前途无量。
居住在大峪村一个叫聂水旺的人,其先祖比较阔绰,请了一位著名的阴阳先生经过多日堪舆,确定了虎头山嘴下的这块宝地,并交代说:下葬的时候,一定要在四面八方设置人员,牢牢看死,不要让其它动物尤其是狗、猴子之类的动物出现在附近,把脉气给冲了。还说:我把脉点到正穴之上,太上老君会惩罚我的,让我双目失明,我这后半生就交给你们家了。聂家听了以后,就好好的招待这位阴阳先生。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挖好墓,一切准备就绪,待下葬的这天,组织安排人员在坟地的路口、山头,四处严防把守。正当下葬的时候,突然在安岭的冯家庄的娃娃崖下来一个玩杂技的人,肩上背着一只猴,手里牵着一条狗,看见泰疙瘩有那么多的人,为引人注意,便拿起手中的堂堂锣敲起来,突如其来的响声吸引众人仰头观看,把落棺的事情忘了,错过了下葬的时辰,这块“龙地”被狗、猴给冲了。聂家的先人没有接住地气,宝地也变成了废地,也出不了什么真龙天子了。不过,后来聂家的几代后人都爱上了唱戏,到聂水旺这一代时,其父亲、自己、儿子扮演的角色都是宋王、唐王之类的人物,唱得很有滋有味,在当地有很强的影响力。人们都戏言说:聂家的坟地没有出现个真王,倒是出了几个假朝廷。
村民口中传说的“龙山”“龙脉”,是背靠大山而蔓延到有潭水河水的长长的坡岭,居住在坡岭正脉上的人家,得龙脉之气,其子孙后代会出现富甲一方或显赫的官宦人家。老人们口口相传,在 大峪有这样几处“龙脉”。
一处是大峪河北面的安岭山,其东头(官帽山)向西南方向延伸的山岭,也就是涧北村与大洼村交界处形成的那道长长山岭,到甘泉寺背后形成人字形。向西南延伸的有一道岭叫茅坡,向东南方向延伸的长长的山岭叫寺坡,人们都说这两道岭是“龙脉”,居住在这岭上的人家要出大人物,结果没有出,人们分析原因,得出这样的缘由:茅坡的山嘴伸向大罗沟,大罗沟只有在山洪暴发时才有水,平日是个干沟,龙入不了水,形不成气候,再加上这岭上住户门朝北向,属于阴地,接不住地气,出不了大人物。而向东南方向延伸长长的寺坡,山嘴延伸到大洼下面的兰寺潭,按地势环境来看,居住在这龙脉上的人家,可谓是龙得水了,如果再有几年的“造化”,这里会有真龙腾空出世了,可居住在这里的人家也没有出现过什么显赫人物。这是什么原因呢?当地留下了这样的传说:据说有个南蛮人到这里一看,惊奇得不得了,为了防止居住在这里的人家得住脉气,就蛊惑当地人,在这山坡上建了几个砖瓦窑,挖山坡上的土做砖瓦,用柴草和煤炭烧砖瓦,结果是挖土伤了龙身,熊熊大火把龙体烧得疼痛翻滚,坡上的裂缝有一尺多宽,龙脉被挖断了,龙身也被烧坏了,这龙山的风脉就这样被破坏掉了。
在当地相传下来的龙脉在涧南(大峪村)。大峪河西岸,有一座由北向南绵延十几里长的焦山,其山坡东面延伸到大峪河的有两道长岭,居住在“岭嘴”的人家被称之为“北上窑”“南上窑”。老辈人说,居住在这两道岭上的人家如果能接住脉气,会出现个大人物的。按在“北上窑”居住的方位来看,人们都说李万旺家可能出现能人,因为其家住在这道岭的最下端,离大峪河最近,可李家并没有出现能人,李万旺只是个名闻乡里的一位医生。究其原因,有人私下议论:
民国前,当地政府在其家的后面修了一条大道,还建了政府大院,机关食堂恰建在这龙脉上,熊熊灶火烧断了李家的脉气,这道龙脉上的脉气被截在住在政府后面的几户冯家人了。可从当时的家境看,冯传芳的父亲及其本人都是当地著名的医生,只不过是家境殷实罢了,直到 1999 年移民搬迁,“出人物”的谶言应验到冯传钧家。冯传钧本人是位国家干部,其三个儿子都是国家公职人员, 可谓是“三子皆成龙”。长子冯建道考入济源师范,被安排在大峪高中教书;次子冯和平接替父亲的班,被安排在济源公路局上班;尤其是小儿冯正道,从小聪明伶俐,上学读书勤奋刻苦,品学兼优。在学校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干部”,1984 年考上郑州大学政治系。大学毕业后在济源从政,经过多年的奋斗,先后任镇长、书记、局长,现任济源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居住在“北上窑”冯氏人家中职务最高的人了。
南上窑,地势和北上窑基本一样,在这里居住的大都是姓李的人家。截止到 1999年大峪村整体迁出,“南上窑”也曾出现了几位知名人士。
一位是李式平(1886~1938 年),大峪村人,清末秀才,曾任私塾塾师、族长和济源二十一社社总。早年,在当地组织红枪会,为主要首领。“七·七”事变后,赞成联共抗日,因拒绝执行国民党 济源县长杜光远要其杀害薛子中等人的命令而遭冷遇,到沁河北任红枪会教师。其侄李如竹(1907~1938 年),随伯父式平赴沁北任红会教师,是式平的得力助手。
1938年 2 月,日军侵占济源县城,李式平在共产党员路行健等人的协助下,建起一支由红枪会会员组成的抗日武装,被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授以“抗日救国团”番号,并委任式平为司令。这支抗日武装曾多次配合正规部队在县城附近抗击日军。4 月 18 日,李式平、李如竹和路行健等率领救国团员 1500 余人,带着大刀、长矛,前往沁阳攻打日军。他们的口号是“消灭日本鬼,收复沁阳城”。面对在武器装备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他们毫不畏惧,数次冲锋,予敌重创,但终因缺乏实战经验,次日凌晨被日军包围。在敌人密集的炮火反扑下,李式平负伤,躺在担架上继续指挥部队突围,不幸二次中弹牺牲;李如竹也在带队突围中牺牲。战后,国民党政府为“二李”开了追悼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送了挽联,上书“抗日先锋”。
一位是李如竹之子李好礼,生于 1927年,1947 年 10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大小战斗中立大功一次,小功四次。1955年 9 月授上尉军衔,1960 年 4 月授大尉军衔,1964 年 4 月授少校军衔 (团级),1966 年,先后在青海省军区任军营组长,西宁市革委会组织部组长、邮政局局长等,1985 年离休,工资级别为 12 级,定为厅局级待遇。
一位是李如杰(1955-2013),该人大峪高中毕业后,成为大峪 工商所的一名职工。由于本人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上进敢于创新,1990 年,由一名职工升任乡镇工商所所长,1994 年任济源市工商局副局长,1997 年升任为济源市工商局局长,在局长职位上干了十几年。由于领导有方,管理有度,工商局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其个人在济源市乃至河南省工商界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南上窑”和“北上窑”,这两条由焦山向东延伸到大峪街漫长的土岭,前有大峪河,后有焦山,是山里人最理想的居家之地。土窑房屋后有大山做靠山,门前地域开阔,大峪河犹玉带环抱村落, 这里有山有水、干燥、向阳、通风等优越的居住环境,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能孕育出杰出的人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地灵人杰”吧!
可在“龙脉”居住的那么多村民,为什么唯独青睐这些家庭呢?综观历史长河,天时地利人和具备,但要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勤奋好学和努力奋斗,如果你整天无所事事,天天闷家里睡大觉,条件再好也不会睡出奔驰、宝马。人啊,唯有熬得过艰难,方能赢得来甘甜!正如古人所说:阴地不如心地好,好风水莫过于学好人,命运在人不在天,好将心地力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