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多慧|沁河挖沙记

文摘   2024-08-01 10:05   北京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沁河两岸人有一段共同难忘的经历,挖沙卖沙,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挥洒着汗水,在沁河滩寻找生活的门路和致富的希望,积累起改革开放后的第一笔财富。

       在漫长的时光里,川流不息的沁河水从太行山里源源不断流出,把一块块石头磨得越来越小,翻滚着,磨砺着,最后变成细碎的沙子,一层又一层经年累月的堆积,形成了一望无际的厚厚的沙滩。可怎么也不会想到,就这沁河滩的河沙,竟然为沁河两岸的百姓带来了致富的生机。

       在那个农村刚刚解决了温饱的年代,对大多数致富无门的农民家庭来说,到沁河滩里挖沙,就成了他们改善生活的希望,致富的门路。也不知道从那年开始,村里的小伙子,老爷们儿开始去沁河滩里挖沙子了,他们扛着一张张有木头框的钢丝网和一把把铁锨,拉着一辆辆平车,就向沁河滩出发了。

        那时候,沁河滩,大堤上,村子里到处都是挖沙运沙的人群和车辆,车水马龙,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 每天起早贪黑,用铁锨一下一下的把沙子挖出来,装上车,再将这些沙子用平车和马车运上大堤,拉回村子里家门口,堆成一个个小沙包,等着买沙人来买。日积月累,沙包越堆越大,直到把这些劳动成果变成一张张人民币,全家人心里乐开了花。卖沙的收入不仅能负担起一家老小衣食住行的所有花销,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还有些家庭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后来,因河沙越挖越少,河床越挖越深,人工挖沙掏沙的难度越来越大,家家户户挖沙慢慢停下来了。采沙逐渐被专业户承包,大型卷扬机、采沙船等机械采沙应运而生,采沙装沙运沙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春夏秋冬,白天晚上,采沙船机声隆隆,抽沙管道排出的沙浆堆积成一个个小山包。


       再后来,不知道又过了多少个年头,由于无序过度采挖,一望无际的沁河滩完全变了模样,平坦的沁河滩挖成了深沟沟,有些河床挖沙深度就达一、二十米。


      进入本世纪初期,随着政府治理环境,保护沁河力度进一步加大,河滩采沙逐步规范,乱挖乱采河沙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分河段设立采沙场,按照规划标准,科学有序采挖,采沙己成为当地政府建材收入的主要来源。原来那些个体采沙场被取缔,大批的挖沙设备被废弃。

       沁河人挖沙的时代已经过去,家家户户挖沙卖沙已成历史。那段经历深深刻印在沁河两岸人的心里,那个挖沙年代的场景将永远被历史铭记。

上世纪八十年代,群众在沁河挖沙拉沙的情景

个体承包户在抽沙采沙


采沙场堆起的大型沙堆


装沙运沙车辆


河床的沙被挖去一、二十米深


废弃的抽沙船和卷扬机设备

遗弃的旧线杆及采沙工用品

沁河沙滩外城区高楼
      
马多慧,网名叶落无声,河南沁阳市柏香镇郑村人,1983年至1988年曾在原沁阳县葛村乡政府负责宣传报道工作,用手中的虎丘、海鸥胶片相机,拍下了很多当时生产生活学习等照片,留下了珍贵的精彩瞬间。

陆海微澜
传播覃怀文化,讲述覃怀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