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在涧北村也掀起不小的波澜。当时,涧北村和大峪村是一个行政单位——大峪生产大队,先后受到波及的涧北村人有:段有连、王老三、常国等。
段有连,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原因一是主管生产的大队长;二是其在1943年时,为了混口饭吃当了三个月的自卫团,被当时的红卫兵抓住不放,脖子上挂了牌子,从大峪村游街到涧北村游街。在“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年代里,地主、富农家庭中的孩子也深受其害。孩子们的上学、入团、婚姻、招工等问题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唯成分论”给这些家庭的人带来不小的伤害。如段志海,因其父段有连受过批判,舅家是富农成分,直到23岁那年才加入共青团组织,也由于文化大革命,66、67、68届高中毕业生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而荣膺上了“老三届”的桂冠。
王老三,是涧北村王保传的奶奶,因其丈夫姓王,排行老三而得名。游街示众的原因有二:一是其家在土改时被定为地主成分,她是一个地主婆子。说起地主家庭,当时的生活仅仅是能填饱肚子而已。由于其丈夫去世早,家里劳力缺乏,要雇用长工给其家干活,农闲时让人给自家放牛放羊,按当时的政策,雇用长工的人家要定为地主成分,雇用短工的人家要定为富农。二是王老三是当地有名的神婆,求她看病、让其问神的人也不少。由于这些原因,王老三成了红卫兵批斗的对象。有人给她糊了一个大高帽,让其戴着,也是从大峪街游到涧北村。由于其年龄大,再加上平日人缘不错,并没有受到皮肉之苦。批斗之后,找她看病、问神的人还不少,只是在背地里进行罢了。
王老三对治小孩子的高烧、惊厥、眼疾很有一套。比如治小孩子的高烧,她把碗里放满了小米后附上一个纱巾,然后捏住纱巾,在小孩子的头上按摩,嘴里嘟囔着,待高出碗面的小米被磨平之后,小孩子的病就好起来或减轻了,有时还将臭黄蒿捣碎,在小孩子的手心、脚心、肚脐眼及心窝处揉搓,这些简单的做法颇灵验,不花钱却治了病,大人小孩都很感激她、敬佩她,视之为活“神仙”。
受到波及的常国是常天发之子,1955年出生,他在大峪完小上五年级的时候,一天,和本村的一位伙伴去大峪后沟煤窑担煤,在去的路上看到墙上贴的大红标语,顺嘴说了句: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祝林副统帅永远吃糠。伙伴当场反驳说:人们都说祝林副统帅身体永远健康,你说永远吃糠,我到学校非告老师说不可。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常国说:你告吧,我拍谁,老师还能把我的㞗咬了!边说着边威胁同伴:你敢告,回来我揍不死你。二人说说闹闹,也不了了之。
后来,这位伙伴在无意之中把这事给捅了出去,结果在大峪完小引起了轩然大波,师生认为辱骂林副统帅,是反动言行,便要召开全校师生批斗大会,好歹其父是管理学校的贫宣队成员,他知道这事后,也非常气愤,把常国打了一顿,自己在大会上还做了忆苦思甜的报告,教育常国和大家:不要忘本,要听毛主席的话,拥护毛主席,拥护林副统帅。由于常国的年龄小,受到如此大的打击,受到了惊吓,再加上其他原因,神经上有时不像正常人一样。1971年秋天,林彪、叶群与其子林立果,逃窜外国,飞机坠毁,自取灭亡,这不啻晴天一声炸雷!“副统帅”“亲密战友”“九大”党 章明确规定的“接班人”,刹那间成了“林贼”,也是文革中最具有讽刺意昧的事件。此时的常国还振振有词地说:看看,我有先见之明吧,我早就知道林彪不是个好东西,现在死了,连糠也吃不成了。
常国的“出名”,还有一次是写作文中的错别字。那是1973年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育回潮时期,当时教育局派的是济源一中的外语教师戴宏伟来大峪检查学校的教学情况,发现常国将当时党中央提出的“粮棉猪三上纲”口号,误写成“两面足”三上纲,戴老师把这作为典型材料反馈给当地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不过,当时没有点名,只有大峪学校的教师们知道这是常国的“佳作”。
说到写文章,到现在还有人能想起并时常当做被取笑对象的一个人叫常根。当地的人常把“东西丢了”说成“东西没有了”,而将“没有”说成“MOYU”了。一次,他在写作文的时候将“我的钢笔丢了(没有了)写成“我的钢笔摸鱼了”。老师在评讲作文时将此作为典型爆料出来,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成为大峪完小的一大新闻。此人现年已70多岁了(2018年),同龄的人有时还取笑:你的钢笔这些年摸到了多少条鱼了?结果是双方哈哈大笑,有时还反驳道:你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想吃鱼,我上街给你买几条,那还不容易?
涧北四队的聂保印(聂栓柱之父)好说风凉话,一次他将当时人们打的防空洞说成“像是墓窟窿”。因其家是地主成分,被人告知驻队的工作组人员,工作组的人就马上召开批斗会,让其脖子上挂个箩筐,里面放一些石头瓦块,从涧北村游街到大峪街。当然,还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批斗演习”。文化大革命清理阶级队伍时,段有祥因在王屋的大店干过警备队小队长,他就在后十二亩地的瓜庵里上演了一次批斗自己的演练会。他自己站在场中央,让王军、段石磙等七八个陪他看瓜的孩子们批斗他,还不时地矫正孩子们的语气、言辞,一本正经的样子让孩子们(现已六十多岁了)铭记了一辈子。
虽说这些悠悠往事难登大雅之堂,可转瞬间已有四十多年了,旧事重提,当年人物的音容笑貌、事件发生的场景在眼前历历再现,尽管有些细节已模模糊糊,但撩人心扉的特写镜头却永远也挥之不去,这大概是人们常说的:回忆往事,让人又多了一次生命历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