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村里办起了初中后,东石板学校生源增加,校舍不足,地方狭窄,无法扩建,很快不能满足村里孩子上学的需要,于是村里决定在口外的东岭新建学校。当时的东岭一片荒芜,四下无人居住,但正好位于河东、白涧、李庄等几个自然村的中间地带,方便孩子们上学。新校址背靠金盔顶,俯视张飞岭,下临愁沟河,远眺沁水东流,都说是一块能够出人才的宝地。
从东岭眺望箭括顶(立明摄,2024.10)
1969年东岭学校破土动工,又是一场“大会战”。其中打“胡砌”的场面尤为壮观,很多人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时打“胡砌”是用牛来踩,各小队牵来最壮实的牛,二三十头组成牛阵,在一亩多大的泥地上来回反复踩踏,直到将地面踩实,再用裁刀切割成土坯,起出晾晒至干透,用来砌墙。为了解决建校的木料,村里拆除了香岩寺三佛殿等剩下的建筑,不足的部分采取摊派的办法,由几家合伙“兑”(捐)一棵大树或大木料。那时木头金贵,乡亲们舍小家为大家,砍伐树木,拉来了木料。建房用的石料,都是村里的石匠们开采山石,“叮叮当当”一锤一鑽凿平,一块块准备出来。校舍建好后,师生们边上课,边抬渣垫土,平整地面、甬道和走廊。
东岭学校先建了东边三间教室,将东石板学校的初中部转到这里。村民贺占国感慨道:“我从小上了咱村好几个学校的首届班,李庄学校我是头一届,1970年东石板学校开办五年级,我刚刚跟上入学,也是首届生,第二年又到东岭上学,成了正式的中二班,还是学校的第一届。”
东岭学校筹建,时任村干部有姚忠奎、张国泰、李道海、姚进孝,李杏兰等。当年办学,村干部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革期间,全县各个中学,先是“停课闹革命”,接着取消了招生考试制度,同时,不顾客观条件纷纷发展中学教育。山口村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决定在东岭学校兴办高中部。当时村里依旧贫困,靠组织乡亲们杀荆条搞创收,千辛万苦在西边又建了九间房,并在房后破山平地,箍了四孔“大石圈”(窑洞)。老人们讲,山口人能干成这样的大事,靠得就是人心齐。
东岭学校窑洞今貌(立明摄,2024.10)
学校建成后,村里的孩子不出村就可以从小学上到高中,而且是全免费,学生个人所用的笔、本,也是用学校组织勤工俭学所得的收入购买、发放的。我1982年开始在东岭学校上初中,那时候学校那台老油印机正大显身手,老师教完课,熬夜铁笔刻蜡纸,油印出来都成宝贝资料。学习以课本为主,没有辅导材料。还记得每年开学时老师都要带部分学生到十几里外贺坡,用大荆筐往回抬课本。
学校用水困难,我们各年级轮流排班,每天要到十多里外的龙窝抬水,存到教室的水缸里。通电以后,我们开始住校,寝室就是那四孔窑洞,睡的是大通铺。那时候乡亲们家家户户还舍不得用电,夜里沟沟岔岔漆黑一片,东岭学校成了山沟里最亮堂的地方。
教学设施仍然比较简陋。学生们都用上了带桌斗的课桌,长木板退伍。上下课的钟声离不开悬挂在树杈上的铁块。学校没有围墙,课间与课后活动置身大自然,无拘无束。体育场也是个篮球场,灰土地面,两头矗立着水泥浇筑的篮球架,晴天一地灰,雨天一地泥。整个学校只有一两个篮球,乒乓球台是两块水泥板,单杠就是树杈之中绑根铁棒,不过即便如此,上体育课大家个个热情高涨。在李善孟老师的培养下,学生党大红参加乒乓球比赛,一路过关斩将,最后代表济源征战新乡地区大赛,勇夺第三名。
曾经的操场变成了羊圈(立明摄,2024.10)
207国道没有开通之前,山口村与外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外地教师像走马灯,来了留不住。当年从平原村调来一位英语女老师,很受学生待见。她也爱学生,发誓要扎根山村。学校将她宿舍的门窗钉牢,专门买来老鼠药放到床下,还安排本村女老师排班,夜里陪她住校。那位女老师倍感温暖,也表态要扎根山村,但连挂在梁上的烧饼也被老鼠偷吃后,她的思想开始动摇了,大概坚持了一年多,就“仓皇而逃”了。他是当年惟一从平原来到山口任教的女教师,脸蛋俊俏,身材苗条,说着一口流利的“洋话”,一颦一笑给学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李正瑜、侯立周、李道华、侯超武、姚铁先后在学校担任过校长,教师有郭行安、李善孟、张治军、姚修保、赵雷振、张荣香、张厂、葛家国(春平)、侯丽、李云(粉花),贺宗升(撵上)、姚军旗等。其中不少是村里“文化人”担任的民办教师,有的也只是短暂任教。他们由大队调配,教课记工分,由生产队结算。各生产队工分价值不同,一个工两毛或三毛钱,虽然钱不多,但当教师受人尊敬,也都心甘情愿。
当年没有教导处,政教处,学校老师全都教课。有高中、中专学历的可以教高中,有初中学历的可以教初中,高小毕业的就能教小学,很多人边教边学,全凭一腔热情。有时候为了解一道难题,不顾路途遥远,不耻下问去请教自己原来的老师。
那时一个村一年能出一个大学生,整村人的脸上都有光彩。那些年东岭学校的教学质量虽然不高,仍然培养出了不少人才,他们后来有的成长为医生、大学教授,有的当了工人或国家干部。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张治军,就是从东岭学校走出来的佼佼者。那三届高中培养了不少乡土人才,如拉二胡的张长安,吹笛子的姚新亮,会画画的党武常等等,他们大多是侯超光老师教出的学生,后来为山口村花鼓戏的传承发展发挥了主要作用。
1970年,调整学制,改中学三、三制为二、二制,即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东岭中学在原来中五、中六、中七的基础上续办高中班。二年制初高中延续到中九班。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中学学制调整为三、二制。1979年东岭中学最后一届高中班毕业,之后学校改为三年制初中办学,一直持续到1987年。村里孩子上初中最近要到尚庄的第十五中学或贺坡中学,出村上学不易,村里因此辍学者不在少数。
山村逸史 | 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我的大姑侯凤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