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新课标的三十六点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主要载体

文摘   2024-08-25 12:00   湖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主要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主要载体有:

(一)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

(二)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

(三)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

(四)古代文化常识、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古典诗词、传统故事、历史人物传记、成语典故、民俗文化等。这些内容被融入到教材的各个年级、各个部分,旨在通过语文教育,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体来说,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些内容不仅限于传统文学作品,还包括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成语故事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诗词教学重难点

古诗词是重要的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值得关注。

古诗文教学如何开展?教学重难点如何把握?重难点又该如何落实?以标为纲,读一读2022版新课标,会有所发现。

不妨逆向思维推一推,看看学业质量中对小学古诗文教学需达到的学业成就表现的描述。

第一学段的描述:“喜欢读古诗,能熟读成诵。”

第二学段的描述:“乐于参与读书交流活动,能诵读学过的优秀诗文,尝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第三学段的描述:“能主动阅读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在阅读、参观、访问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或时代背景丰富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从三个学段的描述中不难发现,学业质量描述中对于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成就表现呈阶梯状层层递进。

第一学段的学生需喜欢上古诗,并能熟读成诵。我们便可以向上追问追问:第一学段如何引导学生喜欢上古诗?学古诗文是不是要变得更有“趣“一些?“趣”味的古诗文教学又如何开展呢?

到了第二学段,学生就需要理解和感受古诗文的内容了,并且能通过朗读来传递内容和感受。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文的内容?理解和感受以后一定能表达好吗?那,如何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呢?一连串的问号又会冒出来……

第三学段则要求学生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了,结合对古诗文的内容理解和创作背景来丰富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体会古诗文的文化内涵以及诗人表达的情感。

通过学业质量描述,我们是不是会发现,不同学段的学生对于古诗文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样的。那么,不同学段的古诗文教学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根据对学业质量描述的初步解读,“激发兴趣——理解内容——感悟内涵”可以作为小学古诗文教学的一条主线。

有了主线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能有的放矢。要想放出去的“矢”命中靶心,除了关注学业质量的描述,还要读一读各学段对古诗文的要求。

第一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需要的优美。”“展开想象”四个字点睛之笔,与学业质量描述相呼应了,如何引导第一学段学生爱上古诗?展开想象,学生通过想象,给童趣添一对翅膀,有趣的想象自然就能造就“趣”味的古诗!因此,第一学段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就可以定为“展开想象学古诗文,爱上古诗文”。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初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第二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中提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个要求与学业质量描述也是一致的,这个学段古诗文教学重难点就是领悟诗文大意。值得注意的是,诗文的大意是通过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后达到的目标,领悟诗文大意后又要通过诵读来传递情感的体验,“读——悟——读”形成了一个闭环。在这样的一个闭环下,要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

第三学段的“阅读与鉴赏”要求中明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注重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情感”一词多次出现,第三学段古诗文重难点就落在“情感”上。想象情境激发情感、把握诗意体会情感、结合背景丰富情感……与诗人进行情感联结的方式是多样的。通过体会作品的情感,学生注重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提升自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已经很明确了,不同学段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就要以标为纲,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古诗词吟诵教学智慧

(一)古诗词吟诵教学的意义

习近平主席曾明确说过:“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目标是相契合的。在王立群教授的眼里:“中国文化中,文字是根,成语是枝,诗词是树。”白落梅对我国诗歌最为鼎盛时期的唐代古诗的这样高度赞扬:“宋词之美,美在清丽淡雅。唐诗之美,则美在潇洒奔放,端然大气。宋词若一位含蓄典雅的佳人,幽居空谷,含兰草气息。唐诗则是一位明净旷达的雅士,隐于世外,怀翠竹风度。”古诗有隐约之美、结构之美、音韵之美,且有多重功能。古诗永远是华夏文化中最耀眼的那一颗星,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儿童珍贵的精神营养品。教学实践证明:采取吟诵的方式组织古诗教学更能为学生学习古诗增添几分光彩与靓丽。

1.古诗吟诵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我们可以看到,“新课标”中不断地在强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民族自信心从何而来?从古代经典作品中而来。用古代诗人的创作方式走进他们年代,感受他们的生活,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因此,吟诵教学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2.古诗吟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学习的篇目是语言的艺术,学习优秀的作品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古诗的语言简洁、含蓄,可以说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作品,更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绝佳素材。通过吟诵,学生可以回到诗人创作的现场,感受不同的朝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言风格,在这些多样化风格的熏陶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能有所提高。

3.古诗吟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育是一种美育。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学生心灵得以熏陶。古诗吟诵和中华民族的文学、戏曲、民歌、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武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学会吟诵,其实就是在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这一种高雅的文化,可以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对审美的鉴赏。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尚小,没有形成较完整的审美体系,我们更加要引导他们辨别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通过古诗的教学能够把色彩美、画面美、音韵美、意境美、文笔美与哲理美有机地融为一体,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小语古诗吟诵教学步骤及实例分析

1.教学步骤

小语古诗吟诵教学怎么组织开展?课堂呈现出来的结构与传统的古诗教学是否一致?参考古人传统吟诵课堂的方式,我们古为今用,叶嘉莹先生把吟诵教学课堂划分为六个阶段:兴、道、讽、诵、言、语。[4]

(1)兴

读阴平时为兴起之意,读去声时是兴趣之意。我们在教学任何一首古诗时,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所触动,要让自己的内心动起来,感受诗人的创作情绪,这样才能言传身教,带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自己内心没有一点点触动和感情,那只能是空口说白话,学生学习起来更是枯燥无味的。所以,让自己内心先动起来,去感受,这是进行古诗教学的第一步。

(2)道

这个“道”我们可以理解为“导”,即引导、疏通之意。在组织古诗吟诵教学时,一般先为学生吟诵一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记得第一次开展古诗吟诵教学,学生第一次听到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一双双渴望探索的眼神齐刷刷地投过来,这种感受让我体会到了自己站在七尺讲台上的价值,更感受到了学生想要深入了解吟诵的那颗心,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这时便可以趁热打铁,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环境,为走进诗人及其作品奠定夯实的基础。

(3)讽

古人有注解,“讽”指“不开读之”,也就是不打开书本,即先学会吟诵,尝试背诵。《十三经注疏》对“讽”的解释也是让学生背下来的意思。通过吟诵这种方式,学生对于古诗的背诵更加显得轻而易举了。伴随着节奏,对平上去入各个字的长短不一的节奏感把握,在这种类似于音乐的艺术形式之下,学生通过吟诵在没有了解古诗内容的前提下读出来的情感是最真实的。在以往的吟诵教学中,很多学生就能通过吟诵背诵古诗,而且情感浓厚,我想这就是吟诵的魅力所在,无需教师多加解释,吟诵就可以了。

(4)诵

“诵”——《周礼》的注解是:以音节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节拍。一般的孩子对于古诗的背诵总是平来直去,没有任何变化,很多同学连现代的读诗方式的节奏感都没有把握好,更不用提传统的了。这就要我们教师不断去纠正他们的读法,如果没有节奏,没有节拍,也就不会有一点感动,这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慢慢去纠正,这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漫长的过程。

(5)言、语

“言”和“语”理解为用语言来说。经过了“道、讽、诵”三个阶段后,学生对于古诗的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已经基本上达标,接下来就是“言”和“语”了。让学生快速说古诗的内容,阐述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和表达的情感,再往高一层次出发,让学生利用创设情境,利用所学的诗歌,即在什么情况下你也会和诗人一样发出如此的感叹,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用诗来讲故事,用诗来回答问题,用诗来表达情感,让语文回归生活、服务生活!

2.实例分析

在组织古诗吟诵教学之前,我们要花时间组织开展吟诵知识的教学。“平上去入”;平长仄短,入声短促;(平声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押韵的字要拉长等相关知识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解,还可用特殊的符号来表示节奏,如:短横“ — ”表示平声字读音短一些;长横“ —— ”表示平声字读音长一些;“l”表示仄声字的读音;“ .”则表示读音短促、顿挫,借助手势进行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学生兴趣更浓,平时爱开小差的孩子都会认真地学习。

以陆游的《示儿》为例: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86岁高龄卧病在床时的绝笔。全诗通俗易懂,写出了诗人的夙愿,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反复的吟诵能达到以读带讲,以读带悟的效果。尤其是古入声字的短促:“不”字有学生通过吟诵读出了陆游有些不舍和不忍看到九州不同的场景,所以草草地以短促之音结尾;“空”字的长度,有学生感受到那种空空如也的场面。这些都只是学生通过初读就感受出来的最真实的感受,也是吟诵的魅力。通过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学生在吟诵时眼睛红润了,甚至会落下眼泪,这种效果是采取讲解古诗的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学生通过吟诵走进了陆游,走进了奄奄一息的陆游,走进了奄奄一息却一心念着祖国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

一次公开课上,我为其他学校的学生上了《示儿》古诗教学课,课的最后我创设情境,为他们吟诵了《示儿》。第一次接触到吟诵的学生们眼前一亮,下课后个个来问我怎么吟诵,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他们这么浓厚的求知欲望归功于吟诵,是吟诵为他们打开了渴望求知和探索的大门。吟诵教学对师生都时是有受益的,毫不夸张地说,吟诵可能还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吟诵的知识是丰富的,吟诵的效果是惊人的,吟诵的推广是值得的。吟诵魅力四射,她仿佛散发出一种魔力,我们可以从吟诵古诗开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在孩子们成长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耳东的语文
记录思考,分享收获,创造价值,留下念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