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新课标的三十六点㉖|教师的培训

文摘   2024-10-03 12:00   湖南  


培训内容的依据

新的课标有新的方向,那如何依据课改理念,实施培训内容?

1.教师培训要从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总体方向和要求出发,明晰语文课程标准 修订的背景和价值。

2.要强调语文课程的素养导向育人价值,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业质量等部分的内在联系。

3.要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以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态的变革推动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

4.要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知识和新业态,增强培训内容的时代性。

教师培训的四项重要内容

(一)学习任务群创设与实施

学习任务群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新课标”中指出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的组织与呈现方式。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语文学习任务群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设置: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如何创设和实施学习任务群?面对新的概念,教师应该接受相应的培训。

笔者执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时,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创设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借此摸索一番,看看学习任务群可以如何创设和实施。

1.明确学习主题,敲定学习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紧扣“民风民俗”编排了四篇文章,单元习作是“家乡的风俗”,基于此,为了让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提炼出了“家乡节味”这一主题。

为了紧紧围绕“家乡节味”这一主题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需要对学习内容进行变序、精选与增删。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精选了三篇精读文本:《古诗三首》《北京的春节》《腊八粥》;三篇拓展文本:汪曾祺《故乡的元宵》《端午的鸭蛋》及冰心《腊八粥》;观看视频:纪录片《过年的画》第四集——《老城味道》。

2.设定学习目标,计划学习课时

明确了学习主题,敲定了学习内容,我们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靶向目标,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们确定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如下:

(1)会写37个字,会写38个词语。能背《古诗三首》。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3)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表达对家乡的怀念。

(4)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5)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和分享奇思妙想。

本次跨学科主题学习需10—13课时才能真实落地。

3.创设学习情境,统领单元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勾连起来,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用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家乡节味”跨学科学习主题学习情境创设如下:

我们中国向来好称“礼仪之邦”,最讲究过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隔三差五便有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近几年,有国家因缺乏文化底蕴,企图剽窃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人,我们不答应!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传统节日文化,回忆你家乡节日的味道,用行动记录下节日独特的味道,守护我们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积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行动起来,让我们向世界展示我们历史悠久的节日味道吧!

4.设计学习任务,安排学习活动

本次“家乡节味”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了三个任务九个活动,引导学生积累与背诵,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表达对家乡的怀念,感受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学习跨媒介阅读,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通过参加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们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和分享奇思妙想。

学习活动设计如下表所示:

学习任务

学习活动

学习内容

课时安排

 

 

 

 

 

 

 

 

 

 

 

 

 

 

 

 

家乡节味

 

 

 

 

 

品名家笔下的节味

阅读教材文本,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1.学习《古诗三首》,了解诗歌对应的节日习俗和传说,感受相关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2.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习俗的味道,学习作者抓住特色节日民俗活动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内容详略得当的好处。

3.读懂《腊八粥》,能领悟课文是怎么详写主要部分,体会课文详略安排的效果,学习第一自然段,写出喜欢事物的特点。

 

 

 

 

6—7

 

 

 

 

忆家乡独特的节味

1.以团队为单位开展梳理与探究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人人搜集与梳理,完成“传统春节节味”与“家乡春节节味”对比图。梳理出自己家乡节日的特殊味道。

 

传统春节

家乡春节节味

时间



目的



习俗



我的发现


“传统春节节味”与“家乡春节节味”对比图

2.团队合作,写一写家乡春节节味介绍词。从文本中学习,从找到的资料中学习,从“我的发现”入手,写出独特的味道。

3.根据团队成员参与活动的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团队评价。

 

 

 

 

 

2—3

家乡节味飘向世界

1.以团队为单位开展交流与探究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人人交流,思考如何向世界展示我们历史悠久的节日文化,让自己家乡独特的节味飘向世界。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团队交流,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如何让家乡节味飘向世界”这一问题。(思维导图、邮票传情、文字记录……)观看与交流传统节日主题邮票。

3.分享成果。评选“家乡节味之最”,互相观摩与交流,亲身感受同学们对家乡节日文化的多元理解。

 

 

 

2—3

5.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单元测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串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基于此,在落实“教——学——评”时,我们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单元测评。

过程性评价和单元测评设计如下表所示。

评价类型

内容

评价标准

过程性评价

 

品名家笔

下的节味

1.数量标准:阅读文本后能完成三项任务的评定为A等,完成两项的为B等,两项以下者为C等。

2.质量标准:提供个性化评价方案,学生利用“学习效果自查表”完成自评以及团队负责人评价。

 

 

 

忆家乡独

特的节味

1.设计梳理与探究活动评价量表,从探究活动的参与性、交流发言的逻辑性、交流沟通的有效性三个维度设计评价标准。

评价维度

自我评价

星级评定

交流的参与度

能积极参与交流,乐于表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发言的逻辑性

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能抓住重点


 

交流的有效性

与人交流能尊重和理解对方;听人说话认真、耐心。


2.学生的家乡春节年味介绍词由教师进行评价。从春节民俗的主要特点、春节的特殊味道、个人实际的体验三个方面进行星级评定。

家乡节味

飘向世界

设计实践活动评价量表:从个人的状态、综合运用能力、想法的独特、成果的展示效果四个维度进行评定。学生课堂上交流展示,倾听者评价,教师点评。

单元测评

设计一份形成性测试题

1.设计阅读与写作测试题

阅读文本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故乡的元宵》及冰心《腊八粥》。

写作测试:家乡的节日风俗

2.设计实践运用测试题

将自己设计制作的家乡节味邮票推荐给国家邮政局。方式自定:官网投稿或邮寄等。

(二)文本解读能力

文本解读是让核心素养落地深根的法宝!与文本对话,细挖文本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老师们解读文本是上好课的前提,文本解读自然就是重要的培训内容。

这里的文本就是指课文——小学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人教社编审陈先云先生就提到过:“课文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核心构件,是教科书功能的重要载体。课文在语文教科书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在了教科书形式结构的共性,更体现了教科书形式结构的个性,全面影响着语文教科书多样功能的有效发挥。它是主导语文教师规划教学的主要元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核心材料。教师应充分发挥文本潜在的价值。”由此可见,文本在教学中的意义重大,细挖文本就是在充分发挥教材中核心构件和重要载体的作用。

如何与文本对话,细挖文本?教材是没有完成的教学内容,只要你细细琢磨就一定能找准切入点。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如是说:“要赤手空拳解读,不要带着预设的理念,获取你自己的感觉,有感觉的课才有温度。”“赤手空拳”为我们研读教材提供了方向;“有感觉”、“有温度”为我们明确了一堂好课的基准。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到赤手空拳地研读文本,明确语文教学中的一般学习内容——汉字、词语、朗读、默读等,规划好重点学习内容的落实——语文要素(阅读要素、表达要素,其中表达要素又包括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同时,我们也要设计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内容。以《四季之美》为例,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希望大家都能在找准细挖文本的切入点上有所启发。

1.关注文本中的词语,细挖开来

文本中往往有很多的词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更值得我们细挖开来。《四季之美》中描述过这样的一幅画面:“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叫人感动?感动从何而来?很明显,学生能在老师的要求下读出语气上的感动,但是如何在感动上下功夫才能实施有效的教学,还得从“大雁”二字着手,将“大雁”放到我们特有的文化语境中来进行深挖细究

“成群结队的大雁”南飞已不仅仅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们的特有文化语境中,它成为了一种蕴含和寄托着某些特殊心情的文化意象。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写到过“大雁”:“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的“大雁”是思乡;陆游在《秋夜出门观月》中写到过“大雁”:“六十衰翁适得闲,一秋无事掩柴关。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这里的“大雁”是悲壮;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写到过“大雁”:“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里的“大雁”是离愁;晏殊在《清平乐·红笺小字》中也写到过“大雁”:“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这里的“大雁”,则是相思。也许有些老师会觉得如此深挖文本提高了教学的难度,学生不理解这些诗句的内涵。大家想想,“飞鸽传书”学生是懂的,“鸿雁传书”呢?和飞鸽传书一样,这就顺其自然地进行了知识的迁移。你再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有一次,妈妈去外地出差,一走就是好多天,你会想妈妈吗?学生当然想啊!顺势追问: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写满了思念话语的信写好了,怎么寄给妈妈呢?我们请大雁帮我们寄信!学生会很开心!因为,大雁们带上了他们自己对妈妈的思念和牵挂。带着这份思念和牵挂再来读一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真叫人感动,因为此时的“大雁”已经是蕴含和寄托着学生对妈妈的牵挂之情了,读得让人为之动容!

就这样通过细挖文本,让自然的“大雁”在学生心里就化作了文化的“大雁”,生物的“大雁”在学生心里就升华为饱含情感的“大雁”。这样的文化情感不仅仅是课堂上学生的体验,更是几千年来范仲淹、陆游、王实甫、晏殊,甚至我们整个民族共同的体验。在这样的细挖下,学生的读不攻自破,不仅如此,我们一直强调的民族自信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在课堂上树立起来了,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也传承开来。

2.关注文本中的语句,探索开来

细挖文本还要关注文本的语句,关注文本中的语句探究开来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

《四季之美》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优美散文,本单元阅读要素为“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表达要素为“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不管是单元的阅读要素还是表达要素都指向了写景。为了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写出景物的变化,文本中动态描写的语句就值得我们格外地关注。

以《四季之美》中的动态描写“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为例,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这样探究开来。首先,对比他人的表达方式,探究异同之处。描绘夕阳之美的佳作数不胜数,我们可以将其中的一些进行罗列,对比阅读,学生交流、讨论他们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夕阳下的夏都》中有这样写夕阳:“夕阳把她的万把金针收回去,胭脂红的脸上透出几分娇羞,斜斜地挂在西山顶上,依恋地望着可爱的人间。”《太阳的光芒》这样描述:“虽是近晚的夕阳,也仍是万丈如利箭一般的光芒,金黄一片,眼睛无处躲闪。”《家园落日》如是展开:“云海落日则很飘又很柔曼,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半空高悬,再突然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学生在对比中能发现表达上的不同之处,也能发现共同之处——这些文字都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这就是我们要把握住的重要要素——动态描写,在作者的笔下一幅幅画面变化起来了,动起来了,也就活起来了,变化了的景物最让人着迷,而要想让景物变化起来就要通过景物的动态描写手法来呈现。接下来,安排学生进阶仿写,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用语文来写生活,让语文为生活服务。从信息加工理论层次来说,阅读是输入性的建构,写作是输出性的建构,利用新教材进行“读写一体化”的安排应当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向,与新教材中提到的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很契合。

3.关注文本作者与教科书编者,拓展开来

陈先云先生说:“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形象和高尚品质,学习、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能在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方面都有所的。”因此,在细挖文本时,与作者与编者进行一次深度谈话是有必要的。

(1)关注文本的作者

《四季之美》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女作家清少纳言,代表作《枕草子》,《四季之美》是《枕草子》中的开篇之作。《枕草子》中凡是要对事物发表评论,清少纳言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汇是“很有意思”,这个词代表她对一切自然事物之美的感叹。按常理而言,一生婚姻不幸,服侍着风雨飘摇的定子一家的清少纳言应该是忧郁的。可是她却对一切美的自然事物赞叹不已,而且始终风格未改,这是一位多么有情趣的奇女子!“很有意思”简单的四个字就是她有情趣的真实写照。通过这么一了解,我们在开展《四季之美》教学活动时就不能只关注一个“美”字了,更要关注“美”后面的生活情趣。本单元单元导读语是“四时景物皆成趣”,什么是“成趣”?“成趣”就是生成了让人喜欢、感到美妙的情趣,只有有情趣的人才能创作出有情趣的作品,有了有情趣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美妙的情趣感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就是情趣,也就是美。

(2)关注教科书编者

部编版教科书编者选取的是卞立强译的《四季之美》,其实清少纳言的这篇文章还有两篇不同版本的译文——周作人译的《四时的情趣》,林文月译的《春曙为最》。为什么教科书编者选取了卞立强的版本?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对比学习。我们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来了解三篇译文的语言特点,拓展开来。对比之下,不难发现:卞立强译文偏向于书面表达形式,周作人译文偏向于口语表达形式,而林文月译文则倾向于文言文表达形式。这么一对比,编者的意图应该能揣摩透了——偏向文言文形式的《春曙为最》给学生体会美、感悟情趣带来了难度;《四时的情趣》则是偏向于口语话的表达,而且周作人的译文是白话文起步阶段的作品,很多用词、语法上与现在的用法存在着差异。这样一对比,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编者的意图,还能让学生从不同译文版本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我们还可以抛出问题:“你喜欢哪一个版本?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发表不同的言论,在这样的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运用语言和思辨能力也能得以提升。

每一篇文本都值得细细去解读,尤其像《四季之美》这样的美文。解读好了文本,课堂的呈现也就不会差了。

(三)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一定是整堂课教学内容的高度凝练。板书的要素不外乎课题、内容、方法、情感,好的板书设计只要让人一看到,便能看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哪怕没有一睹执教教师的风采,也能根据板书推测出执教的过程。因此,教师具备设计板书的能力,板书设计应当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1.板书精要

两个要素:书写+内容。

(1)书写要求

 规范,注意细节。

 表现自然、自信,交互式,背搞。

(2)内容要求

题目、指向内容板块、指向方法板块。

2.要点提炼

(1)寻找抓手

向前推动,往前思考。(在大众设想的基础上向前加一步)

并列,注意板书时同一层级的排列。

精致,语言的并列。

(2)关注整体性

 板书设计与文本研读要有机形成整体。

(3)单元意识要明确

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落脚点要抓习作要点,要落实训练。

策略单元——阅读策略与方法的教授。

普通单元——紧扣语文要素,整合助学系统,可指向“读写结合”。

(4)美观

图文结合设计板书。图片要从文本中提炼出来。

围绕文字设计板书。围绕关键字展开设计。

符号的使用,如“......”等。

(5)巧思

要有小心思。与众不同的想法;换一种方式表达。

(6)板书内容设计要少而精。

(7)板书的最后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串联。

(四)基本功

教师应当具备好两项基本功——粉笔字与普通话。这两项基本功能最直接地吸引注意力,也应当作为培训的要点内容贯彻落实。

面试系列丨教师粉笔字书写步骤及实用技巧

耳东的语文
记录思考,分享收获,创造价值,留下念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