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文摘   教育   2024-09-30 20:20   湖南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开国大典是空前绝后的盛大典礼,它的空前绝后是因为它带给人的震撼感是十足的。因此,震撼人心的开国大典成为了本课贯穿始终的情感认同脉络。复习导入阶段在明确单元学习目标的同时,带学生重回开国大典的场面,进而聚焦阅兵”,感受作者如何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面。之后,继续学习其他震撼人心的场面,结合具体语句,体会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和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逐步体会开国大典的震撼人心。借用拓展资料《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开国大典所遇到的重重阻力,在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开国大典震撼人心的情感认同,进而体会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和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借助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阅兵仪式的视频MV,感受时光变迁带给祖国的变化,在今昔对比中感受开国大典对于中国人的伟大意义。引导学生进一步认同开国大典的内涵,在情感上与作品形成共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出示书上的插图,导入这是一场“震撼人心”的典礼。

2.出示单元导读页,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场面描写。

板块二 关注阅兵仪式,探究“震撼”

1.关注阅兵仪式,抓住“点面结合”,体会“震撼”。

2.品读关键语句,感受“震撼”。

板块三 借助资料,深入“震撼”

学生借助补充资料《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深入了解开国典礼的“震撼”。

板块四 今昔对比,领悟“震撼”

1.播放建国70周年阅兵视频MV,学生观看。

2.学生谈感受,再次看插图,激发学生情感,顺势结束课程。

补充资料:

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开国大典为何选在下午三点开始

现在的庆典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但开国大典的时间却是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选择这样的时间迫不得已。为了防止蒋介石空袭开国大典,3点这个特定时间,则是缜密计算的结果。国民党用于轰炸的飞机是美制B-24轰炸机,起飞地点是浙江舟山群岛。如果是上午举行开国大典,B-24轰炸机可以早上起飞,到接近中午时刻,轰炸正在举行庆典的天安门广场,然后再下午飞回去。如果大典下午3点开始,B-24轰炸机中午起飞,但飞回去则到了晚上,这对于夜航能力相当差的B-24,是很危险的。即便如此,10月1日3点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仍是绝密消息。直到典礼开始前5小时,才由当时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发出公告。当时我军没有制空权,也只能采取如此下策了。如今,这样的情况再不会发生了,因为我们的军队早已屹立起来了!

开国大典升旗的旗杆

按要求,开国大典升旗的旗杆必须高达30米,才能和天安门城楼形成完美的比例。30米相当于11层楼那么高,当时中国才刚刚解放,百业待兴,根本没有能力生产出这么长的钢管。当时,北京建设局技术负责人林治远接到布置旗杆的任务时,一下难住了到哪里去寻找30米的旗杆?这下子可把林治远愁坏了,钢铁厂根本生产不出来呀。怎么办,林治远跑遍了整个北京城也找不到可以当旗杆的钢管。最后,逼急的他跑到了北京自来水厂的车间,找到直径大小不一的钢管,然后套起来焊接,但是只能做到22.5米,如果再长就不能保持旗杆的稳定性了。于是,这个新中国第一根旗杆树立了起来,一立就是42年。直到1991年5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旗杆被换成首钢用四节无缝碳素钢管焊接而成的新旗杆,总长32.6米。旗杆的长度的这个设计高度才得以实现。如今,对中国那些超级工程来说,制造这样长的旗杆简直是小菜一碟,举手之劳,但当时的我们却毫无办法。

开国大典使用的国旗

1949年9月下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了新中国的国旗、国歌、首都,并决定于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9月29日上午宋树信接到制作国旗的任务。他心情激动,知道责任重大,立刻开始行动,但困难出现了,当时中国物质匮乏,买不全材料。他买到红绸,可买不到好黄绸缎,他骑着自行车一整天,跑遍北京所有的布店,均无所获。到了夜晚,宋树信和同事们心急如焚,商量对策无果。这一夜,谁都没睡,如坐针毡…….第二天,他又来到瑞蚨祥,几乎带着哭腔请求布店老师傅找一找黄绸缎。宋树信如释重负,找来一个缝纫技术最好的女工开始缝制,但问题又出现了,一尺宽的黄绸根本无法裁剪出最大的国旗上的五角星,只能拼接。宋树信只能把拼接方案层层上报,最后上级同意把最大的五角星接一个尖的方案。此时已经是9月30日的夜晚,离开国大典只有十几个小时了。于是在新中国成立前一个夜,宋树信和工人踏着缝纫机精心赶制两面长460厘米、宽338厘米的巨幅五星红旗,五角星拼接的地方处理非常细腻完美。

耳东的语文
记录思考,分享收获,创造价值,留下念想。
 最新文章